首页 理论教育 《开演前后,亲历的黑光剧演出活动》

《开演前后,亲历的黑光剧演出活动》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开演前,观众、媒体,甚至演出商,对捷克黑光剧《漫游梦幻国》,似乎都没弄明白,大有雾里看花的味道。据说,“黑光剧”技术源于远古时代的亚洲。历史悠久的黑光剧,既不复杂,也不神秘,但始终没能成为世界性艺术,进入主流媒体和大众视线,我想,缺乏代表性作品和大师级人物,恐怕是主要原因。但,它给予其他艺术门类的技术手段,却时常被人关注,只是鲜有人知道它来自黑光剧。黑光剧是什么,看来已不重要了。

《开演前后,亲历的黑光剧演出活动》

何为黑光剧?歌剧话剧,哑剧?抑或都不是。

如何定位观众?大人,孩子,还是兼而有之。

直到开演前,观众、媒体,甚至演出商,对捷克黑光剧《漫游梦幻国》,似乎都没弄明白,大有雾里看花的味道。要不,售票广告上怎能一会儿突出魔幻,一会儿强调多媒体,后来干脆就贴上儿童剧的标签呢。

但有三条是一开始就明确的:一、该剧讲述的是小女孩爱丽丝的故事;二、演出场地要绝对避光,观众仿佛坐在一个黑匣子里;三、剧中人物瞬息万变,是一大卖点。大时,顶天立地,小时,可钻进细口玻璃瓶

既然观众始终处于黑暗之中,看来,节目单是派不上用场了。这是我参与组织的数百台演出中,唯一没有节目单的一场。

钟声敲过,场内伸手不见五指,观众在小女孩爱丽丝的引领下,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这里,花啊,草啊,依人所愿,自由开放,她的身体变大又缩小,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似音符在五线谱上跳来跃去,最后又与爱捉弄人的扑克牌展开一场追逐游戏。观众,尤其是孩子,看得目瞪口呆,笑得前仰后合。

水手格列佛小人国和大人国中的遭遇,就没有那么好玩了。迎面驶来的大船,在巨浪的拍击下,顷刻间破碎解体,格列佛忽而被抛上浪尖,忽而又沉入海底,人与船,海与浪,亦真亦幻,险象环生。一时间,让人真假难辨。

捷克黑光剧,果然不负盛名,只是我们太孤陋寡闻罢了。

据说,“黑光剧”技术源于远古时代的亚洲。这种令物体看似在半空中飘浮的技法,后来被娱乐场所广泛应用。捷克黑光剧将音乐、舞蹈、哑剧、马戏等元素揉入其中,加之光电和多媒体的介入,制造出如幻似真的视觉效果。当然,台上演员的哑剧表演亦十分重要,因为在没有任何语言的情况下,全靠他们的肢体语言去交代剧情。

看来,“黑光”只是个形式,我倒觉得它与木偶剧应属一大门类。你看,不论是木偶、人偶,还是灯光、道具,它们都是由人操控的,这是其一,演出时,操控表演的人是被忽略的,观众是看不见,这是其二,还有,两者都采用前面比画、后面配音的双簧表演方式,只不过“黑光剧”加入更多的魔术成分而已。(www.xing528.com)

多年前,我们曾邀请瑞士魔力无极限剧团来连公演,当时,观众只是觉得新奇。参与互动的孩子,把台上的大气球都抓破了,女道具师为下一站无法在韩国演出大哭了一场。

细想起来,瑞士的魔力无极限与捷克的黑光剧,本属同祖同宗,只不过那些异想天开的图形变化,更像一个充满创意的魔术节目。

历史悠久的黑光剧,既不复杂,也不神秘,但始终没能成为世界性艺术,进入主流媒体和大众视线,我想,缺乏代表性作品和大师级人物,恐怕是主要原因。但,它给予其他艺术门类的技术手段,却时常被人关注,只是鲜有人知道它来自黑光剧。

黑光剧是什么,看来已不重要了。但我们爱用艺术形式定位观众,而忽略了演出内容适合哪些人群。像儿时愿意用“好人”、“坏蛋”区分戏中人物一样,作茧自缚把观众群锁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往往关注的不是艺术形式,不同的人看同一台演出,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曾经定位“最适宜孩子看”的魔力无极限,那充满创意的节目,对儿童来说是智力开发,而对有创造性思维的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则是一次思想与灵感的碰撞。说不定,看了之后你会鼓捣出一个惊人的发明来。

大连儿童剧演出掠影

人偶剧《睡美人

儿童剧《天鹅湖

儿童剧《阿拉丁神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