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亲历的演出活动:开演前后的变化

我亲历的演出活动:开演前后的变化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毋庸置疑,天津人艺版的《家》,有着许导相当个性化的艺术追求。有趣的是,大师们创作《家》时,可谓风华正茂;不甘描红写实的许瑞生,则是以不年轻的生命对《家》作一次先锋派的探索。这便赋予津版《家》服务于时代的现实意义。津版话剧《家》就是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诞生的。让我们怀着对大师深深的敬意重温名著,并领略许瑞生和曹禺先生对于巴金的《家》“完全不同的新鲜感受”。

我亲历的演出活动:开演前后的变化

杨道立

小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的代表作。

话剧《家》,是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改编的经典名剧。

就像俄罗斯人熟悉普希金的作品,读小说的当代中国人,鲜有不看巴金的书的。中学生会被要求:试谈《家》的写作背景。半个多世纪以来,因话剧《家》而掀起的演出热,让两岸三地艺术家把《家》创作成多种版本、风格迥异的戏剧和影视作品。

小说《家》写于1931年,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读过巴金自传的人不难发现,《家》,几乎完全以作者的家庭为创作素材,其中觉新、觉慧两个艺术典型,就是大哥和他自己。

《家》,既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1942年,32岁的曹禺将《家》搬上话剧舞台。那时,话剧艺术在中国,不仅是都市生活的消费时尚,还带有进步文艺标本意义。话剧《家》甫一问世,便如同曹禺早先创作的话剧《雷雨》、《日出》,其现实主义表现形式,让人们把作品和生活融为一体。

一代一代话剧观众,在享受经典话剧中宣泄情感,在探索复杂人性时控诉黑暗。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将话剧《家》作了一次大胆创新,在曹禺版的基础上,删除枝蔓,减少人物,隆重推出天津人艺版。2003年冬,为纪念巴金老人百岁华诞,该剧受邀进京。一时间,京、津媒体聚焦津版《家》。

删除。减少。……究竟谁是大师范本的持剪刀者?

许瑞生,一位在话剧界堪称大腕的剧作家、名导演。

在他之前,话剧《家》,就是曹禺笔下的《家》,这是神圣的、权威的、无人再敢问津的。

但是,“名著是一座开采不尽的矿山,每一次发掘都使剧作家有了和前人不同的理解”。再一次读罢小说,许瑞生抑制不住创作冲动,这便有了津版话剧《家》。(www.xing528.com)

许瑞生是数十部话剧、电视剧的导演。由他编导的《蛐蛐四爷》,是当代中国剧坛不可多得的佳作。《蛐蚰四爷》是男人戏,过足了男人戏瘾的许导,想写一部女人戏作为他痴情话剧艺术的收山之作。这样,他在“偌大的一个《家》里,只留下大少爷觉新和三少爷觉慧,着力刻画了两两对应的8个女人”。

毋庸置疑,天津人艺版的《家》,有着许导相当个性化的艺术追求。有趣的是,大师们创作《家》时,可谓风华正茂;不甘描红写实的许瑞生,则是以不年轻的生命对《家》作一次先锋派的探索。

在津版《家》里,人们熟悉的封建社会符号人物高老太爷、冯老太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光”的语言和打击乐的声音。如此象征性手法,是不是隐喻着:封建制度早已推翻,但封建意识、封建思想依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戕害着人们的灵魂。这便赋予津版《家》服务于时代的现实意义。

倘若用曹禺版那种注重故事的生活状态和人物生活化的语言方式,去验收津版话剧《家》,观众会在接受上感到有心理隔膜。但如果把许导苦心孤诣浓墨铺陈的仪式感,作为该剧的个性化特征,那么,对于写意性、诗意化的舞台设计,相隔空间有机组合的场景安排,运用川剧小丑串场、川剧高腔伴唱,乃至对川味喜歌、民歌等巴蜀文化的信手拈来,就会产生新奇、现代、丰富的审美快感。也许,心灵将受到巨大震撼。

二十一世纪,艺术形式的革新是世界舞台的流行趋势。

脱掉足尖鞋跳芭蕾舞剧《天鹅湖》;

穿牛仔服演绎莎翁名著;

日本歌舞伎巨星坂东玉三郎与马友友合作诠释巴赫音乐

帕瓦罗蒂同加拿大“蓝领摇滚英雄”布莱恩·亚当斯合唱《我的太阳》;音乐剧天后莎拉布莱曼跨界演唱古典歌剧咏叹调……林林总总的创新与变革,早已不是惊世骇俗之举。

津版话剧《家》就是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诞生的。

让我们怀着对大师深深的敬意重温名著,并领略许瑞生和曹禺先生对于巴金的《家》“完全不同的新鲜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