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媒体画面设计:构建教育图文融合规则

多媒体画面设计:构建教育图文融合规则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从功能来看,多媒体画面是实现学习者与数字教学资源之间传递、交换知识信息的界面和对话的接口。图文是多媒体画面构成的两种最基本要素,图是非言语(图像)表征,文属于言语表征,但从呈现的视角来看,图文同属于多媒体画面中的视觉刺激。对课堂教学而言,高质量的多媒体画面一定需要借助图文基本要素,并且蕴含知识可视化、思维可视化的设计理念,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达到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的双重目的。

多媒体画面设计:构建教育图文融合规则

多媒体画面是多媒体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微课、MOOC等)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数字设备的终端呈现,是图、文、声、像等多种视、听觉媒体的综合表现形式。[13]从功能来看,多媒体画面是实现学习者与数字教学资源之间传递、交换知识信息的界面和对话的接口。图文是多媒体画面构成的两种最基本要素,图是非言语(图像)表征,文属于言语表征,但从呈现的视角来看,图文同属于多媒体画面中的视觉刺激。依据梅耶(Mayer)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图像通道和言语通道在工作记忆阶段并不是截然分离,多媒体学习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基于图像的表征(视觉模型)与基于文字的表征(言语模型)之间形成整合。图文是完成多媒体学习关键步骤的信息输入,作为多媒体画面中基本要素,其呈现方式势必影响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随着通信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空前增强,实现了全球信息的传递、共享与交互。但与之俱来的问题或“副作用”就是使人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难以快速精准定位或获得有价值、契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内容。在教育领域,各种粗制滥造的多媒体教材也纷纷走入课堂,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瑞士卢加诺大学Martin J.Eppler教授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发现,各式各样的“图”,如启发式草图、思维导图、概念图、知识地图等,作为视觉表征的手段,可以使知识信息结构化,抽象数据易于理解。[14]利用知识可视化的图解手段,有利于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引导学习者记忆、探究图形的意义,应用新知识和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创新。[15][16]

知识可视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缓解信息泛滥与知识贫困之间的矛盾,对多媒体教材的规范设计也起到了导向作用。于是,不少教育技术学专家曾一度认为,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创建可视化的教学内容,那么在将这些内容呈现给学习者时,他们就会学到预期的知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上,以上假设存在一定问题,并非知识呈现越完美、传递越好就作用发挥越好,学习者并非从技术中获得知识,而是从思考中进行学习的。近年来,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不断取得应用。思维可视化把学习者内在的思维结构、形式、路径或过程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手段表征出来。[17][18]各种思维形式如概括、区分、判断、演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画中图文媒体的相互组合、编排形成视觉信息流,将隐性的思维视觉化、具象化,帮助学生掌握并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www.xing528.com)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不断更新,众多与媒体有关的新鲜术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其中,比较频繁的有“数字媒体”“电子媒体”“融合媒体”“线上、线下媒体”“富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全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等诸如此类,我们把这些词汇统统叫作“X媒体”。以上这些词汇,有些意思相近,只是不同叫法而已,有些则是广告商业领域中的炒作,体现了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体应用的宽泛与多元,但从用户的终端设备的呈现方式来看,媒体的表现形式无非是“多媒体”,即可用交互控制的图、文、声、像的有机组合。不管媒介技术如何发展、媒体如何演进,“X媒体”实质上是由多媒体(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各种媒介(信息的物理载体,包括传输、处理、存储和呈现等设备)组成。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时代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文本”,是支持人类认知的基础手段。多媒体当前已经常态化使用,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资源。对课堂教学而言,高质量的多媒体画面一定需要借助图文基本要素,并且蕴含知识可视化、思维可视化的设计理念,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达到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的双重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