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调控措施

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调控措施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3.1.2 水流调控措施湖泊具有水“平衡”现象,它影响着湖泊的营养供给、水体滞留时间及由此产生的湖泊生产力和水质。

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调控措施

治理湖泊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如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和引水稀释等;化学方法如杀藻剂杀藻等;生物方法如放养鱼等;物化法如木炭吸附藻毒素等。各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湖泊内的营养负荷,控制过量藻类的生长,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8.3.1.1 物理、化学措施

在控制湖泊营养负荷实践中,研究者已经发明了许多方法来降低内部磷负荷,例如通过水体的有效循环,不断干扰温跃层,该不稳定性可加快水体与DO(溶解氧)、溶解物等的混合,有利于水质的修复。削减浅水湖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及铁盐离子对分层湖泊沉积物进行化学处理,向深水湖底层充入氧或氮。

8.3.1.2 水流调控措施

湖泊具有水“平衡”现象,它影响着湖泊的营养供给、水体滞留时间及由此产生的湖泊生产力和水质。若水体滞留时间很短,如在10d以内,藻类生物量不可能积累。水体滞留时间适当时,既能大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又有足够时间供藻类吸收营养促进其生长和积累。如有足够的营养物和100d以上到几年的水体滞留时间,可为藻类生物量的积累提供足够的条件。因此,营养物输入与水体滞留时间对藻类生产的共同影响,成为预测湖泊状况变化的基础。

为控制浮游植物的增加,使水体内浮游植物的损失超过其生长,除对水体滞留时间进行控制或换水外,增加水体冲刷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也能实现这一目的。由于在夏季浮游植物生长不超过3~5d,因此这种方法在夏季不宜采用。但是,在冬季浮游植物生长慢的时候,冲刷等流速控制方法可能是一种更实用的修复措施,尤其对于冬季藻氰菌的浓度相对较高的湖泊十分有效。冬季冲刷之后,藻类数量大量减少,次年早春湖泊中大型植物就可成为优势种属。这一措施已经在荷兰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3.1.3 水位调控措施

水位调控已经被作为一类广泛应用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措施。这种方法能够促进鱼类活动,改善水鸟的生境,改善水质,但由于娱乐、自然保护农业等因素,有时对湖泊进行水位调节或换水不太现实。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位变化,会涉及多种因素,如湖水浑浊度、水位变化程度、波浪的影响(与风速、沉积物类型和湖的大小有关)和植物类型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往往难以预测。一些理论研究和经验数据表明水深和沉水植物的生长存在一定关系。即,如果水过深,植物生长会受到光线限制;如果水过浅,频繁的再悬浮和较差的底层条件,会使得沉积物稳定性下降。

通过影响鱼类的聚集,水位调控也会对湖水产生间接的影响。在一些水库中,有人发现改变水位可以减少食草鱼类的聚集,进而改善水质。而且,短期的水位下降可以促进鱼类活动,减少食草鱼类和底栖鱼类数量,增加食肉性鱼类的生物量和种群大小。这可能是因为低水位生境使受精鱼卵干涸而无法孵化,或者增加了被捕食的危险。

此外,水位调控还可以控制损害性植物的生长,为营养丰富的浑浊湖泊向清水状态转变创造有利条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取食量由于水位下降而增加,改善了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富含营养底泥的重建性湖泊中。该类湖泊营养物浓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含有大量的大型沉水植物,在修复后一年之内很清澈,然而几年过后,便会重新回到浑浊状态,同时伴随着食草性鱼类的迁徙进入。

8.3.1.4 大型水生植物的保护和移植

因为水生植物处于初级生产者的地位,二者相互竞争营养、光照和生长空间等生态资源,所以水生植物的生长及修复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围栏结构可以保护大型植物免遭水鸟的取食,这种方法也可以作为鱼类管理的一种替代或补充方法。围栏能提供一个不被取食的环境,大型植物可在其中自由生长和繁衍。另外,植物或种子的移植也是一种可选的方法。(www.xing528.com)

8.3.1.5 生物操纵与鱼类管理

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即通过去除浮游生物捕食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生物操纵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克服生物的限制,进而加强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利用底栖食草性鱼类减少沉积物再悬浮和内部营养负荷。生物管理Czech实验中用削减鱼类密度来改善水质,增加水体的透明度。Drenner和Hambright认为生物管理的成功例子大多是在水域面积25hm2(1hm2=104 m2)以下及深度3m以下的湖泊中实现的。不过,有些在更深的、分层的和面积超过1km2的湖泊中也取得了成功。

引人注目的是,在富营养化湖中,鱼类数目减少通常会引发一连串的短期效应。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减少改善了透明度。小型浮游动物遭鱼类频繁的捕食,使叶绿素/TP的比率常常很高,鱼类管理导致营养水平降低。

在浅的分层富营养化湖泊中进行的实验中,总磷浓度下降30%~50%,水底微型藻类的生长通过改善沉积物表面的光照条件,刺激了无机氮和磷的混合。由于捕食率高(特别是在深水湖中),水底藻类、浮游植物不会沉积太多,低的捕食压力下更多的水底动物最终会导致沉积物表面更高的氧化还原作用,这就减少了磷的释放,进一步加快了硝化—脱氮作用。此外,底层无脊椎动物和藻类可以稳定沉积物,因此减少了沉积物再悬浮的概率。更低的鱼类密度减轻了鱼类对营养物浓度的影响。而且,营养物随着鱼类的运动而移动,随着鱼类而移动的磷含量超过了一些湖泊的平均含量,相当于20%~30%的平均外部磷负荷,这相比于富营养湖泊中的内部负荷还是很低的。

最近的发现表明:如果浅的温带湖泊中磷的浓度减少到0.05~0.1mg/L,并且水深超过6~8m时,鱼类管理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关键是使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然而,如果氮负荷比较低,总磷的消耗会由于鱼类管理而发生变化。

8.3.1.6 适当控制大型沉水植物的生长

虽然大型沉水植物的重建是许多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目标,但密集植物床在营养化湖泊中出现时也有危害性,如降低垂钓等娱乐价值,妨碍船的航行等。此外,生态系统的组成会由于入侵物种的过度生长而发生改变,如欧亚孤尾藻在美国和非洲的许多湖泊中已对本地植物构成严重威胁。对付这些危害性植物的方法包括特定食草昆虫如象鼻虫和食草鲤科鱼类的引入、每年收割、沉积物覆盖、下调水位或用农药进行处理等。

通常,收割和水位下降只能起短期的作用,因为这些植物群落的生长很快而且外部负荷高。引入食草鲤科鱼类的作用很明显,因此目前世界上此方法应用最广泛,但该类鱼过度取食又可能使湖泊由清澈转为浑浊状态。另外,鲤鱼不好捕捉,这种方法也应该谨慎采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达到大型沉水植物的理想密度以促进群落的多样性。

大型植物蔓延的湖泊中,经常通过挖泥机或收割的方式来实现其数量的削减。这可以提高湖泊的娱乐价值,提高生物多样性,并对肉食性鱼类有好处。

8.3.1.7 蚌类与湖泊的修复

蚌类是湖泊中有效的滤食者。有时大型蚌类能够在短期内将整个湖泊的水过滤一次。但在浑浊的湖泊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在幼体阶段即被捕食。这些物种的再引入对于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来说切实有效,但目前为止没有得到重视。

19世纪时,斑马蚌进入欧洲,当其数量足够大时会对水的透明度产生重要影响,已有实验表明其重要作用。基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蚌类的生长速度。蚌类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水鸟的食物来源,但也不排除产生问题的可能。如在北美,蚌类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繁殖,已经达到很大的密度,大量的繁殖导致了五大湖近岸带叶绿素a与TP的比率大幅度下降,加之恶臭水输入水库,从而让整个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难以控制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