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生态系统保护理论的优化措施

信息生态系统保护理论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生态系统保护是以信息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为手段,对信息生态系统有意识地整体性保护的对策及措施。信息生态系统保护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这些安全属性,主要途径是维护信息生态系统稳态和信息生态环境平衡,强化信息生态安全风险管理。其二,信息生态系统组织层次丰富,各子系统要素多样。其四,信息生态位分化合理,信息功能发挥充分。因此,发达的信息生态网有利于稳定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生态系统保护理论的优化措施

信息生态系统保护是以信息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为手段,对信息生态系统有意识地整体性保护的对策及措施。信息生态系统的安全属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控性和信息生态系统的适用性。信息生态系统保护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这些安全属性,主要途径是维护信息生态系统稳态和信息生态环境平衡,强化信息生态安全风险管理。

(1)信息生态系统稳态理论

信息生态系统稳态是“信息生态系统不断调节中的、变动中的而又相对稳定的系统状态。”[37]具体而言,就是保持系统基本要素信息人、信息和信息环境之间的结构有序性的平衡,并使其处于一种具有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动态平衡,将各种干扰和振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稳态应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信息人种类齐全,种群结构多样且有序。信息人是建设、适用和管理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监管者四类,具有较强的主动改造和适应信息生态环境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消费、信息管理等环环相扣的信息活动中,需要信息人种类齐全,缺少任何一类信息人,信息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状态都很难得到维持。信息人种群结构是指四类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群体数量、时间、空间、功能等因素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以及各信息人种群内部个体数量、时间、空间、功能等因素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信息人种群的结构合理有序、比例协调、空间分布恰当、功能全面,则有利于信息流畅,信息生态系统稳定,有效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样,信息人内部结构的内容、形式、层次等具有多样性,信息素养高,分布合理,信息产品丰富能满足需要,信息传递流畅快速,信息管理合法高效,则有利于信息生态系统发挥较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促进信息生态系统稳定。

其二,信息生态系统组织层次丰富,各子系统要素多样。信息生态系统在纵向上应包含若干个层次的子系统,这样当低层次的子系统受干扰时也不会对高层次的子系统产生太大的影响,有利于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生态系统在横向上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应包含若干个子系统,且子系统之间关系协调密切,形成每个层次都有多个子系统群,这样当某个子系统的某个要素受干扰时也不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太大的影响,有利于维持系统的稳定,发挥较好的系统功能。

其三,信息资源配置合理,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政府配置就是政府对信息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起着主导性作用的方式。这种配置有利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等信息宏观领域的建设,促进和保障信息配置公平,促进和维持信息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存在着决策周期更长、效率低,对信息微观领域的变化不敏感,信息生产传递消费关系失衡等现象,不利于维持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市场配置就是市场对信息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起着主导性作用的方式。这种配置有利于在信息建设的具体和微观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有效地调节信息资源的供给关系并按市场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配置,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使信息活动的各环节更加协调,维持信息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宏观领域,市场配置过分强调市场竞争而可能导致信息垄断、无序竞争、信息霸权、信息不公平,最终导致信息生态系统不稳定。因此,采取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既能够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又能够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四,信息生态位分化合理,信息功能发挥充分。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即为信息生态位,代表着信息人所处的时空、角色、功能以及占有和利用资源的状况。信息生态位是由信息人根据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作出时空选择而逐渐形成的,信息人个体和种群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使信息人能够利用一定的信息资源,并发挥特定的信息功能。如果信息人占据的信息生态位合适,而这些信息生态位又能适应信息生态系统的需求而合理分化,各司其职,那么,信息人就能充分发挥信息功能,信息生态系统就相对稳定。如果信息生态位的分化程度较低,可能导致社会分工粗糙,信息产品及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不能满足信息需求,影响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信息生态位分化过度,会导致信息人之间无序竞争而引起信息不公,不利于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五,信息生态链完整,信息生态网发达。信息流转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完整的信息生态链,反过来说,信息生态链的实质功能就是信息流转。信息流转是双向性的,既有正向信息流转,也有反向信息反馈。因此,只有形成完整的“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信息生产者”的信息生态链,才能建立各流转环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减少因某节点出现异常变动而导致信息生态链断裂,稳定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网是由若干条信息生态链互相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信息生态链数量越多,信息生态链的支链数量越多,则信息生态网的复杂程度越高。信息生态网足够发达,则某条信息生态链受到干扰或断裂也不会影响其他信息生态链的运行,系统信息功能还可以正常发挥。因此,发达的信息生态网有利于稳定信息生态系统。

(2)信息生态平衡理论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互补,系统结构优化、功能良好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38]它要求信息生态系统达到信息人种类和数量比例稳定、信息环境因素相互协调、信息人与信息环境高度相适、信息流转畅通高效等基本标准。信息生态平衡强调系统三要素之间的整体相对稳定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系统结构优化,各要素匹配相适。一是信息人种类、数量、比例等结构合理。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信息监管者等合理匹配,组成了完整的有活力的信息生态链。不同种类的信息人与其生态位相适应,配置合理,和谐共生。二是环境因子之间关系协调。既有同类信息环境因子的协调,也有异类信息环境因子的协调。信息本体因子的信息类型丰富、比例适当、互补性强;信息技术因子的技术更新快且兼容性强、软硬件技术匹配协调、技术标准广泛统一、信息技术与信息相适、网络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协调;信息时空因子的信息活动时间和信息空间之间协调互补;信息制度因子的信息制度完善、不同制度互补性强、同类信息制度延续好、信息技术发展态势良好、抑制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人与信息环境适应度高。即信息人与信息本体相适应,信息的形态参数能满足信息人的需要,无信息超载或不足现象;信息人与信息技术相适应,信息技术更新快但能被信息人所学习掌握;信息人与信息时空相适应,信息时空利用分配合理,适应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时空,不失调浪费;信息人与信息制度相适应,信息制度与时俱进,既能规范信息人的行为,又能调动信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www.xing528.com)

其二,系统功能良好,信息流转畅通高效。信息流转是信息生态系统赖于实现信息传播的方式,有信息摄入、信息拒收、信息受理、信息筛除、信息吸收、信息内化、信息反馈、信息产出、信息排泄、信息流失等基本形式。信息流转畅通高效是信息生态系统功能良好的表现。具体而言,一是流转渠道畅通,无堵塞、无脱节、无缺道、无断裂等现象;二是流转迅速高效,发挥信息的时效作用,稳定系统平衡态,实现信息价值增值;三是流转准确无误,对有价值的信息不拒收、不筛除、不排泄,确保信息吸收、内化、生产、输出、反馈的准确性;四是流转出入平衡,保持信息输入量与输出量的比例协调相当,避免系统信息亏空、信息超载、信息流失现象。

其三,系统相对稳定,各要素协调互补。当系统发展成熟稳定时便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各要素在较长时间内相互协调、平衡互补,处于稳定状态。当然,这种稳定性不会一成不变,随着信息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有的系统要素就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原先的稳定和平衡便被打破,其他系统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也会发生新的适应性调整,于是,整个系统又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信息生态平衡被打破也就是信息生态系统失衡之时。系统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系统结构比例失调,而系统结构比例失调的原因,一般是某些结构要素缺陷而导致各要素间处于非均衡状态,引起信息流转不畅。具体表现为信息分布不均、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流通失衡等。[39]信息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信息封闭和垄断,存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集中在少数信息人手中形成信息垄断。信息超载的原因是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与规模以及信息总量急剧变化,信息处理和应用严重滞后。信息污染的原因是监管筛除不力、肆意激增、传递无序而产生冗余、虚假、过时、错位的信息“满天飞”。信息流通失衡的原因是信息流通的势能原理,信息势力强一方压过弱的一方成为信息传播主导,使信息自由流动变成了单向流动。

(3)信息生态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是对各种影响信息生态系统安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这种安全风险可能是潜在的,也可能是已经发生的;管理的过程是信息生态系统响应风险而控制信息安全的协同活动,这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信息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控的程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人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和信息生态环境安全风险。信息人安全风险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消费、信息管理过程及信息生态位形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信息存取、处理与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影响信息保密性、可用性与完整性的各种安全风险。信息生态环境系统安全风险是指信息生态链以及信息直接环境和信息大环境在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一是强化信息生态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利用开放性的手段与工具识别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安全风险及其脆弱性,并使识别更加全面与可靠;三是风险评估和判断的适度性,降低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形成更加贴近实际的评估和判断。

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周期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识别阶段、分析与评估阶段、安全保障分析阶段、安全决策阶段与动态监控阶段。[40]在准备阶段要做好风险管理计划以及信息生态系统的状态描述;在识别阶段要对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资源、系统脆弱性、系统风险及其安全状态进行识别。

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制订信息生态系统风险管理计划,根据组织战略对安全管理的范围、目标、组织与程序等进行描述,确定组织能够接受的安全风险水平,明确组织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各个系统要素,如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环境等的组成成分;二是进行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识别信息生态系统安全的危险性、脆弱性及已有的安全措施与风险等,划分安全等级,识别直接威胁和间接威胁,建立威胁场景;三是选用适合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如人工评估、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工具辅助评估等方法;四是建立团队和规范的工作程序,面对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广泛性,需要团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较合理的多学科知识结构、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