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建湖泊生态系统,增强湖泊调蓄功能

重建湖泊生态系统,增强湖泊调蓄功能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经多次围垦,到80年代初全省仅有湖泊843个,总面积2848km2,与1949年相比数量减少了37%,面积减少了67%为重建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湖泊的调蓄功能,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低湖田应全部“退田还湖”。在重建湖泊生态中,把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工作同时考虑在内,以保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利用。

重建湖泊生态系统,增强湖泊调蓄功能

长期以来,由于规划、利用不当,长江中下游湖泊萎缩、消亡的速度远远快于湖泊自然演变、消亡的速度。1949—1977年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由25,828km2减少为14074km2,年均递减420km2。目前通江湖泊面积已减小到6000km2。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例:1949年洞庭湖面积为4350km2,容积为293亿m3,到1997年面积萎缩到2145km2,容积减小到174亿m3,分别减小51%和41%;50年代初鄱阳湖面积为5160km2,到1997年已减小到3860km2,相应容积减小了75亿m3。有专家推算,若不加以控制,照此速度发展,这两大淡水湖将分别在50年和100年内从中国地图上消失[6,7]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消亡的速度同样惊人,以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为例,清末民初时全省有面积在百亩(6.667hm2)以上的湖泊2000多个,总面积超过26,000km2,到1949年湖泊数量已减少为1332个,面积为8528km2[8]。后经多次围垦(面积达58万hm2),到80年代初全省仅有湖泊843个,总面积2848km2,与1949年相比数量减少了37%,面积减少了67%

为重建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湖泊的调蓄功能,建议:

(1)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低湖田应全部“退田还湖”。如鄂东平原有湖泊约80个,四周低湖田达4.8万hm2,滨湖地区海拔18m以下的低湖田,特别是潜育型水稻土农田,应尽快退田还湖[9]武汉市武湖农场滨湖分场的实践证明:退田还湖、弃耕从渔可大大提高湖区生态经济效益,不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最近,湖北省黄冈市决定把海拔19m以下的近1万hm2沿江滨湖土地全部退田还湖,这是完全正确的决策。(www.xing528.com)

(2)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应根据各类圩垸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地势低洼、洪涝严重的地段应坚决退田还湖,如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中部、东部和洞庭湖的滨湖地区;有些仍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面积较大的民垸可以实施“移民迁建不退田”的措施,兼顾利用与分洪功能,以利于湖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应当注意的是要考虑三峡工程及上游干支流水库建成运行的情况下中游分洪区重新规划、统一安排,以改变目前防洪效益低下的状况。

(3)把湖泊生态系统重建作为滨湖地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周围湿地生态系统、旱地生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全盘考虑。湖区可发展生态渔业或立体水产养殖,改善湖泊生态结构,优化湖泊生态功能。低湖田(圩垸田)还湖后,其四周的旱地适宜种植麦、棉及蔬菜瓜果,可建设以沼气池为纽带、以养猪(鸡)场为龙头的生态工程。在旱地与湖泊水面之间退田还湖后新发育的湿地应建成各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潴育型水稻土地区可种植双季稻或进行水旱轮作;城市郊区可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地下水位较高的湖滨湿地可建设林—鱼—鸭—菌生态工程。

(4)把恢复与重建湖泊生态的工作与湖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控制工业“三废”排放;二是提倡科学施肥、合理用农药,减少农药对地面水体的污染。在重建湖泊生态中,把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工作同时考虑在内,以保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