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泊底泥疏浚方案优化

湖泊底泥疏浚方案优化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泊底泥疏浚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湖泊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实践经验表明湖泊底泥疏浚是解决湖泊内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关于湖泊底泥疏浚设备,国外也发展较早。

湖泊底泥疏浚方案优化

湖泊淤积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湖泊由于长年接纳雨污水排入,淤积严重,淤泥中氮、磷、重金属富集,形成内源污染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和周期。

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水环境治理的越发关注,国内多个城市正在进行城市湖泊和河流的疏浚治理,以期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但这些工程普遍受市内环境的限制,清淤以及底泥的处理处置较为困难,尤其是体量庞大清淤泥浆的处理处置更是影响工程进展顺利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在武昌大东湖河湖连通生态水网构建示范推广项目中对清淤和淤泥的处理处置技术专题进行了调研、遴选和应用比较,在不同环境情况下分别选定了干塘机械清淤、水力冲挖机组清淤和水下环保清淤3种清淤方式以及自然晾晒处理、土工管袋脱水固化、脱水固结一体化3种淤泥处理的方式。根据国内外以往的经验,分析了处理后的底泥采用填埋、大海投弃、焚烧、生态湿岛填筑及资源利用等处置方式,提出了底泥处置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便在工程应用中参照选用。

5.1.1.1 基本概念

湖泊底泥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和多种矿物质的混合物,经长时间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沉积于湖泊底部而形成。

湖泊底泥与湖泊的污染状况息息相关。湖泊污染可分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外源污染包括点源和面源污染。长期的外源输入和水生生物残渣的沉积,在湖底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淤泥层,淤泥层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一方面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如果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则可能会大量释放到水体中,使上覆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引起水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成为水体污染的内污染源。外源污染被截污后,沉积在湖底的营养物质仍可逐步释放而导致藻类繁殖,水质恶化,甚至出现“水华”现象。因此,决定湖水状态的重要因子中不能忽略了湖底所起的作用。

湖泊底泥疏浚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湖泊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湖泊底泥环保疏浚区别一般的工程疏浚,环保疏浚主要是在重污染区、水源地等局部区域(符合无风险环保安全要求的场地),于最佳施工期(生物休眠期)进行的清洁生产工艺,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疏浚后基底为后续生物修复创造条件,同时还需要同湖泊综合整治方案相协调。环保疏浚要求疏浚精度高,在疏浚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并对清除出来的污染底泥进行安全处置。实践经验表明湖泊底泥疏浚是解决湖泊内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湖泊底泥疏浚的关键在于科学地确定疏浚范围、有效深度和污泥量,以及在疏浚过程中采用何种疏浚工艺、疏浚关键设备和相应的二次污染防治技术(表5.1.1)。

表5.1.1 湖泊底泥疏浚特点

5.1.1.2 国内外湖泊底泥疏浚发展简述

1.国外湖泊底泥疏浚发展简述

湖泊疏浚已有数十年历史,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环保疏浚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的研制,荷兰投资1.1亿美元治理Kelemeer湖,疏浚了350hm2的污染底泥,是西欧最大的环保疏浚工程;瑞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理Trummen湖,通过底泥疏浚最终使湖水的磷含量减少了90%,平均生物量从75mg/L减少到10mg/L;美国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南部、匈牙利在Balaton湖等湖泊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湖底疏浚;另外在马萨诸塞州的NewBedfold港,疏浚有效地消除了沉积物PAHs和重金属释放。为了防止沉积物在湖底的大量淤积,美国每年疏浚底泥约1500万m3德国汉堡港每年疏浚底泥约90万m3

不合理的底泥疏浚方式有时不仅达不到减轻污染总用,反而加重污染,荷兰Zierikzee湾由于底泥疏浚过程中使大量底泥再悬浮于水体中,加之下层底泥中的污染物释放加快,导致水体水质在短期内迅速恶化,疏浚后沉积物污染变得比疏浚前更为严重。

关于湖泊底泥疏浚设备,国外也发展较早。日本从1975年开始陆续研制了多项专用的环保疏浚设备,如螺旋式挖泥装置和密闭旋转斗轮挖泥设备。前者挖泥时把挖泥部分埋没在泥中进行挖泥;后者挖泥时在密闭的半圆筒形罩内均匀缓慢地转动斗轮挖掘泥土。两者在挖泥时由于阻断了水侵入土中,发生污浊和扩散的现象极少,几乎不污染周围水域。意大利首先研制出气动泵挖泥船用于疏浚水下污染底泥。它利用静水压力压缩空气清除污染底泥。此装置疏浚质量分数高,可达70%左右,对湖底无扰动,因此不污染周围水域。

专用疏浚设备通常用于松软、污染性质严重的污染底泥,它能够只挖除和输送原状污染底泥而尽量不吸走更多的水,采用该技术工程费用较高。目前,国外所使用的环保疏浚设备多为在普通挖泥船上对某些挖泥机具进行环保改造,并配备先进的高精度定位和监控系统以提高疏浚精度,减少疏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满足环保疏浚的要求。

2.国内湖泊疏浚发展简述

国内比较典型的湖泊底泥疏浚工程有太湖、杭州西湖滇池、安徽巢湖、南京玄武湖、长春南湖、南昌八一湖、广州东山湖和麓湖等。这些疏浚工程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多数缓解了水域的污染状况。

滇池草海底泥疏浚工程:草海位于滇池北部,是滇池污染最严重的水域,年排入污水量达7000多万t,污染底泥中氮含量0.63%~2.43%,磷含量0.04%~0.41%。1998年4月至1999年2月完成了草海底泥疏浚的一期工程,疏浚工程量达400万m3,疏浚面积为4.617km2,建造围埝总长为15.15km。工程采用海狸1600环保型绞吸船1艘、改造普通海狸1600环保型绞吸船2艘、普通国产120m3/h改造型绞吸船1艘、改造国产120m3/h环保型绞吸船1艘,共5艘绞吸式挖泥船,并配备DGPS平面定位及挖泥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污染底泥疏浚,将底泥吹填至湖边堆场,封闭堆存。通过底泥疏浚,共去除TN39600t,TP7900t,分别是外源治理工程每年削弱氮、磷污染物的5.9倍和7.0倍。一期工程实施后,草海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BOD5和COD分别降到了12.5mg/L和5.6mg/L。

安徽巢湖底泥疏挖工程:安徽巢湖底泥疏浚工程采用海狸1200型绞吸式挖泥船配DGPS平面定位系统,绞刀深度指示系统、浓度计、流量计等进行污染底泥疏浚。底泥疏挖与吹填工程量为212.37万m3,其中底泥环保疏挖工程量为107.01万m3,基底恢复疏挖吹填量为105.36万m3,泥浆处置量为120万m3。通过底泥疏浚,有效地改善了疏浚水域的污染状况。

杭州西湖底泥疏浚工程:西湖底泥淤积问题比较突出,疏浚前湖底淤积厚度已达2.2m,而且底泥中富含氮、磷营养物质。1954—1958年疏浚底泥720万m3,1978—1988年疏浚污泥26.8万m3,现每年疏浚2万m3软泥,做常年维护性疏浚。通过这些疏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西湖的氮、磷负荷。

5.1.1.3 疏浚范围深度

疏浚范围为局部重点区域重点疏浚,即在确定疏挖区域时,并非全面实施疏挖,而是在污染底泥调查勘测的基础上,利用底泥污染物的分类标准对底泥的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从经济可行性以及安全性的角度进一步确定疏浚范围。

疏浚范围划分原则:尽可能地完全清除污染底泥层,减少对正常底泥层的破坏;考虑环保疏浚设备的挖泥操作性能限制;从湖泊生态综合治理角度,为植物自然恢复创造必要的生长条件。

1.湖泊底泥污染分析

湖泊底泥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和难降解有机物三类:

(1)营养盐污染。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相当一部分沉积到底泥中。水生植物的生长会吸收部分营养成分,其余大部分仍与水体保持动态平衡。当水体污染源得到一定控制后,氮、磷则可能主要来自底泥的释放,严重时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高氮磷污染底泥疏浚控制值采用吸附-解吸平衡法。具体步骤为:测定工程区底泥中总氮、总磷、氨氮及易解吸无机磷含量,通过吸附-解吸试验求出底泥的吸附-解吸平衡点,在数据质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建立营养盐含量与平衡点之间的回归方程。根据工程区水质等级要求(如不劣于Ⅲ类)或水体功能区划,计算出水体达到相应地表水质标准或水体功能区划所要求水质时底泥中氮、磷含量,并与湖泊流域本底氮、磷含量做对比验证,进而确定工程区高氮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控制值。

(2)重金属污染。重金属通过吸附、配合、沉淀等作用而沉积到底泥中,同时与水相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重金属极易再次进入水体,成为二次污染源。

重金属污染底泥鉴别评估可参照瑞典学者Hakanson于1984年提出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单个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式中 ——单一污染物系数;

   ——底泥中重金属的实测含量;

   ——计算所需的参比值;

   ——单一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系数

   ——单个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参数。

多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式中 RI——多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计算所需沉积物毒性参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见表5.1.2和表5.1.3。

表5.1.2 计算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所需的重金属毒性参数

表5.1.3 污染指标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标等级划分

(3)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多环芳烃(PAH)、多氯联苯(PCBs)等有机物,由于疏水性强,难降解,在底泥中大量积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毒有机物可以在生物体内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通过食物链还可能危害到人类

2.疏浚范围确定方法

确定不同类型湖泊清淤的特点,判定清淤的范围和深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清淤的范围。

(1)重点考虑因素。

1)底泥污染特征。反映底泥污染特征、对工程区水质及富营养化有重大影响的指标是决定疏浚范围和疏浚先后的主要因素。

2)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控制指标必须能够有效地表达底泥的基本特征信息,同时应有较多的实际调查和监测资料做基础。

3)功能性和安全性。生态疏浚应确保湖泊功能的实现,确保湖泊的各种功能不受到伤害。优先考虑重点功能区域:污染淤积严重,重要城市的供水水源地取水口,重点风景旅游区,现状和规划调水入湖区,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大的湖区,鱼类繁殖场,水生植物基因库区,污染淤积严重的入湖河口及有特殊需要必须疏浚的地区。

(2)控制指标取值。

1)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疏浚控制值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不小于300。

2)底泥营养盐含量。工程区水体达到相应地表水质标准或水体功能区划所要求水质时底泥中氮、磷含量。不同湖泊河流高氮磷底泥生态疏浚控制值根据实际有所不同。例如,太湖高氮磷底泥生态疏浚范围控制值为TN≥1627mg/kg,TP≥625mg/kg。

3)底泥厚度。根据工程区底泥分布特征和疏浚施工技术条件确定,水下疏浚施工经济性可控精度为10cm左右。例如,太湖生态疏浚底泥厚度建议值为不小于10cm。

4)工程性安全指标。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要求,与水利工程措施、水源地取水口、养殖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3)疏浚范围确定的步骤。运用疏浚控制指标对工程区进行评判,同时结合水质功能区划,具体步骤如下:

1)对工程区底泥中总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确定总氮含量大于等于营养盐污染底泥疏浚氮控制值的区域。(www.xing528.com)

2)对工程区底泥中总磷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确定总磷含量大于等于营养盐污染底泥疏浚磷控制值的区域。

3)对工程区底泥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析,确定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不小于300的区域。

4)对使用总氮、总磷、重金属所控制区域进行叠加,控制指标为总氮、总磷和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所控制区域的并集。

5)采用空间插值分析,扣除底泥厚度小于10cm的区域。

6)根据安全性控制指标,扣除水利工程实施、取水口以及重要渔业养殖场周围的安全规划保护区域。经过上述步骤得到的区域即为工程区域污染底泥疏浚范围。

(4)疏浚深度。疏挖深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清除内源性污染、控制巨型水生植物的生长以及有利于生态恢复等问题。底泥的深度随着湖泊水库的形态、水力状况、调度运用情况等而变化。研究表明,底泥中营养盐的分布是多变的,在富营养化发展的湖泊中,表层底泥的营养盐通常高于下层。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与温度、pH值、细菌溶解氧等诸多因素有关。在20cm以下的底泥基本上不直接参与营养盐对水体释放。有试验表明,疏浚深度为30cm时,在好氧条件下,其氮、磷释放量反而比未疏浚时大。也就是说,并不是任意的疏浚深度以及任意时间内的疏浚都可减少营养盐释放量。

一般地,底泥表层可分为稀释层、流体层和压密层3层,在水土界面上7~15cm范围内,存在着由部分藻类、浮游动植物以及水土界面特定生化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半悬浮状的类胶体物质,其颗粒最细,有机质最多,属于污染云团。以改善水环境为目的的疏浚工程重点需要清除的是这部分物质。

常用确定疏浚深度方法有背景值法、拐点法、标准偏差倍数法和底泥生态风险与释放强度相结合方法。底泥生态风险与释放强度相结合方法引入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概念,弥补其他疏浚深度判断法中存在依据不足的缺陷,既考虑底泥本身的污染性状,又参照实际状况下底泥对湖泊水体的影响。防止因疏浚深度确定不当造成底泥释放明显或未减弱的决策失误。

5.1.1.4 疏浚方式及施工工艺

底泥疏浚施工方法的选择与淤泥厚度、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工期、所处的位置、用途等很多因素有关。不同类型的湖泊,底泥疏挖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外清淤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干水疏浚,另一种是水下疏浚。

干水疏浚,即将湖水排干,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或者简单的固化处理,然后进行机械疏挖,或采用水力冲挖;干水疏浚能够彻底清除河湖底泥中污染程度重的上层污泥,还可以彻底查清河床所有的污水入口,断绝一切污染源,施工精度高,挖出来的泥浆浓度高。但是干水疏浚在实际中使用有限,以在小型河湖中应用为主。这是因为干水作业必须将所有的河湖水放干,河床湖底必须脱水以便机械化作业,一般的河湖都不适宜这样操作,而且也会影响到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收入。

水下疏浚则是在湖泊有水的条件下,采用环保疏浚船设备进行水下疏浚,并将底泥运送到堆场进行处理处置。水下疏浚应用比较广泛,方法也较多,大都以疏浚船为清淤设备载体来实现。挖泥船属工程船舶,是疏浚事业中的重要生产工具,是主要的水下疏浚设备。

疏浚设备的选择需要考虑设备的可得性、生产能力、底泥输送距离、排放压头以及底泥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等。干水疏浚设备选用较为普遍,作业难度不大;而随着世界疏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各种不同工况的需要和满足水下疏浚的要求,水下疏浚船舶类型日益繁多,概括起来基本有两大类:专用疏浚设备与常规挖泥船改造。专用疏浚设备多为国外产品,开发研制时间长,产品比较成熟。如日本生产的螺旋式挖泥装置和密闭旋转斗轮挖泥设备。在常规挖泥船改造方面,开发研制疏浚用的环保绞刀,在底泥疏浚过程中采用高精度定位技术和现场监控系统等是提高底泥疏浚质量并实现环保疏浚的重要举措。对于水下环保疏浚,要求设备需要具备以下三点条件:

(1)挖泥船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开挖精度,防止漏挖和超挖,并不伤及原生土。

(2)在挖掘过程中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3)高浓度的吸入和尽可能低的溢出,减少余水处理量。

实际选用时,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选用适宜的设备。现就目前较为常见的清淤方式和施工工艺进行总结说明。

1.干水疏浚

干水疏挖首先要将湖水排干,与外界相通湖泊还要在相通处修筑施工围堰,围堰必须满足安全、防渗及防汛的要求。

(1)机械疏挖。排干水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或者简单的固化处理,便于机械和人进入场地,然后分区分块进行疏挖。一般而言,对于枯水期湖底出露水面、靠近岸边、交通便利的带状区域清淤,一般可选用干塘清淤机械,如清淤带较窄、承载力较好可选用挖掘机(图5.1.1)。如承载力较差,清淤带较宽(30~200m),可选用鱼塘清淤机(图5.1.2),疏挖后,采用汽车输送到堆场。

图5.1.1 机械疏挖

图5.1.2 鱼塘清淤机

采用干水机械开挖的优点是开挖直观,清淤彻底,弃土场尾水较少,简单处理后可直接排放。缺点是需排干湖水,排水量很大;而且湖床淤泥层厚度为1.5m左右,淤泥晒干需要一年以上时间,且时间受气候影响较大;湖区内若地质条件差,开挖施工中容易陷车;同时为满足淤泥运输,需修筑大量的临时施工道路,完工后还需挖除,不经济;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的开挖及运输设备数量繁多,噪声大,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也不安全;运输过程将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尤其对道路破坏严重。

(2)水力冲挖(图5.1.3)。对于交通不便、不易完全排干但水深较浅的区域可采用水力冲挖机组清淤。冲挖后的淤泥通过小口径软管输送入接力池内,再通过大功率输送泵将淤泥输送至堆场。

采用本方案清淤的优点:开挖直观,清淤较彻底,施工也较安全。

缺点:需排干湖水,排水量很大;分块交叉施工,以保证水泵能就近抽取足够水量进行冲挖,需修筑大范围的临时围堰,增加投资;施工用电量很大,仅依靠柴油机自发电很难满足,需全区架设电网,政策处理难度增加;生产效率低,施工成本高,且工期易受天气影响。

图5.1.3 水力冲挖

2.水下疏浚

根据目前国内挖泥船疏浚机具所采用的不同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水下疏浚方式:

(1)采用耙吸式挖泥船清除污染底泥。耙吸式挖泥船是吸扬式中的一种。它通过置于船体两舷或尾部的耙头吸入泥浆,以边吸泥、边航行的方式工作。一般采取抽舱的施工方法,保持泥门的密闭,不允许溢流和漏泥,施工过程检测措施较严格,疏浚前、疏浚中和疏浚后应采集泥样和水样,测出从泥土中释放的重金属及污染物数量,监测螺旋桨的搅动。同时应注意对耙吸船的装舱、卸载系统加以改进,并采用防扩散的环保型耙头等措施。耙吸式挖泥船吃水较深,一般满载吃水在3m以上,浅水水域中难以应用,一般适用于在沿海和大江土层分布范围较广的地区施工。缺点是施工定位精度差。

(2)采用抓斗式挖泥船清除底泥。抓斗式挖泥船是利用旋转式挖泥机的吊杆及钢索来悬挂泥斗,在抓斗本身重量的作用下,放入水底抓取底泥。然后开动斗索绞车,吊斗索即通过吊杆顶端的滑轮,将抓斗关闭,升起,再转动挖泥机到预定点(或泥驳)将泥卸掉。挖泥机又转回挖掘地点,进行挖泥,如此循环作业。该船配泥驳装载法适宜于在底泥分布集中且厚度较大的区域使用,对封闭式改造后的泥斗需经常冲洗,二次污染较难控制,开挖定位精度差。挖泥提升过程中污泥溢流散失甚多。

(3)采用绞吸式挖泥船清除污染底泥。绞吸船特别是拼装式绞吸船,可通过陆地调迁后拼装下水,较适合湖泊底泥清理施工。该类型船舶采用安装在桥架端部的绞刀头进行底泥挖掘,通过大型泥泵进行吸泥和泥浆排送。施工时以钢桩、三缆定位装置、定位桩等为圆心进行定位,利用船体两侧横移锚进行摆动挖泥作业,其特点是单船独立施工,管道泥浆输送,挖泥、运泥一次同时完成,可疏浚、可吹填,对土质适应性较好,定位控制较高,这种类型挖泥船在江河湖海均可见到,是一种用途广泛且普遍使用的一种挖泥船,其型号涵盖40~4000m3/h生产率。绞吸船用于环保疏浚时,可以采用专用环保绞刀,减少绞刀转动时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同时泥浆浓度得以提高,减少了堆场余水的处理和排放量。除此之外,采用专门监视设备可以提高平面定位精度、挖深精度,使施工精度提高。市场上应用较多的大都是绞吸式挖泥船。

水下疏浚设备选择原则大体是根据工程的施工环境、工程条件和环保要求,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综合比较,选择环保性能优良、挖泥精度高、施工效率高的疏浚设备。对于氮磷污染底泥,一般选用环保绞吸挖泥船,也可选用气力泵等环保疏浚设备;对于含有重金属污染底泥,一般选用环保绞吸挖泥船,也可选用气力泵和环保抓斗等环保疏浚设备;对于含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污染底泥,宜选用环保抓斗挖泥船。

选定了疏挖施工设备后,确定设计施工水位。设计施工水位应满足疏浚设备正常施工的最低水位要求。若水位仍不满足船舶施工要求时,需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确定。当在中小型湖泊使用泵类挖泥船施工时,应考虑因疏浚施工使湖水水位降低,从而导致对施工水位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根据不同条件采用分段、分层、分条施工方法。对环保疏浚工程,应先疏挖完上层流动浮泥后再疏挖下层污染底泥。对于近岸水域部分,为保护岸坡稳定,可采用“吸泥”方式施工。

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时,当挖槽长度大于挖泥船浮筒管线有效伸展长度时应分段施工;当挖泥厚度大于绞刀一次最大挖泥厚度时应分层施工;当挖槽宽度大于挖泥船一次最大挖宽时应分条施工。

采用环保斗式挖泥船时,当挖槽长度大于挖泥船抛一次主锚所能提供的最大挖泥长度时应分段施工;当挖泥厚度大于泥斗一次有效挖泥厚度时应分层施工;当挖槽宽度大于挖泥船一次最大挖宽时应分条施工。

3.底泥输送

污染底泥输送方式主要有汽车输送、船舶输送和管道输送三种方式。

汽车输送为间歇式输送,适用于采用干塘清淤机械作业的干水疏挖中。采用汽车输送需清淤带承载力较好,并修筑临时施工道路,完工后再挖除。汽车单次运输量小,需要多车多次来回,若作业场面狭小,工作效率会降低,而且运输过程将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尤其对道路破坏严重。

驳船输送为间歇式输送,适用于水下疏挖作业,疏挖的泥装入驳船,运到岸边,再由抓斗或吹泥船将泥排出。这种输泥方式工序繁杂,生产效率低,一般用于输送距离过长的施工区域。

管道输送工作流程连续不断,生产效率高,可长距离输送,适用于水力开挖和水下疏挖作业。当输泥距离超过挖泥船排距时,还可以加设接力泵(船)站,施工工艺流程为:挖泥船挖泥→泥浆经浮管(潜管)输送→接力泵站或船→排泥岸管二次输送→底泥堆场。

4.疏浚主要工艺流程

当选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施工主要施工工艺流程根据输送距离长短分为两种:

(1)短距离输送。挖泥船挖泥→排泥管道输送→泥浆进入堆场→泥浆沉淀→余水处理→余水排放。

(2)长距离输送。挖泥船挖泥→排泥管道输送→接力泵输送→排泥管道输送→泥浆进入堆场→泥浆沉淀→余水处理→余水排放。

当选用环保斗式挖泥船施工时,其主要施工工艺流程根据输送方式分为两种:

(1)陆上输送。挖泥船挖泥→泥驳运输→污泥卸驳上岸→封闭自卸汽车运送→污泥倒入堆场或二次利用。

(2)水上输送。挖泥船挖泥→泥驳运输→泥驳卸驳→堆场存放。

5.1.1.5 主要疏浚方式对比

对于各种湖泊底泥疏浚方法,其使用条件和优缺点对比见表5.1.4。

表5.1.4 主要疏浚及运输方式适用条件对照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