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教育对成长与发展有益

劳动教育对成长与发展有益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依然坚持劳动不忘本的良好习惯。财富在劳动中积累、技术在劳动中进步、社会在劳动中蓬勃发展,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劳动中逐步形成、巩固,从业者在劳动中得以来锻炼、成长和发展。

劳动教育对成长与发展有益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上下5000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拥有了让全世界都艳羡的辉煌文明史;劳动是我们生存于世的最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位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繁荣和幸福。劳动对青年朋友们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劳可树德、劳可增智,劳能强体、劳能育美,劳能促进创新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从黄土地上、从辛勤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中走来的,他的劳动情怀、劳动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钦敬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基层经历和劳动经验,让他深知劳动是锤炼作风、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打坝、修渠、种树、打糍粑、磨豆花……数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与人民同劳动的温暖记忆,彰显出人民领袖的劳动本色和为民情怀。

“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从黄土地走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发自肺腑地说道。1969年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在梁家河,他与劳动人民吃住在一起,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种地的好把式。成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与乡亲们一起种地、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

习近平后来回忆感慨,“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同时他也在劳动人民中间“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依然坚持劳动不忘本的良好习惯。

正定,他到乡村考察时,正赶上乡亲们锄地、间苗,习近平拿起锄头、撸起袖子就跟乡亲们一起干起来,手法和老农一样熟练。这让同行的人不由都吃了一惊;在宁德,他不仅参与劳动,还对劳动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倚锄舞镰,沿袭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传统,进行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反之,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又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

在浙江,他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乘罐笼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弯腰弓身沿着低矮狭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来到采矿点看望慰问在井下采煤的工人,并与工人们一起吃饺子……(www.xing528.com)

1995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闽侯参加闽江下游防洪堤加固工程的劳动

劳动使人高尚,劳动利于树德。劳动蕴含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劳动体现着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劳动对劳动者的认知、情感、态度、思维、价值观、行为等进行着浸润、培育;劳动能够在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诚信友善、公平正义、乐观坚毅、守正创新等方面对劳动者进行正向塑造。财富在劳动中积累、技术在劳动中进步、社会在劳动中蓬勃发展,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劳动中逐步形成、巩固,从业者在劳动中得以来锻炼、成长和发展。

劳动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自我服务、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生产性实训、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技术服务、创业活动等。劳动过程是体力、脑力劳动结合的过程,需要运用既有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便达成目标。生产的流程、工艺,产品的设计、生产,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是一个劳动者道德塑造、意志淬炼的过程,是一个启迪、提升智慧,激发身心活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让劳动者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享受美的创新过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也指出:“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修养。”同学们通过参加劳动,使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一方面培养了劳动的观点、技能和习惯,另一方面也会促进身心健康、智力发展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劳动教育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渗透进责任意识、劳动精神、身心和谐、劳动之美、奋斗快乐等内涵,通过劳动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创之目的,使职业院校的青年朋友们在劳动中健康成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