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省域碳足迹结构分解模型分析及省际碳转移核算

我国省域碳足迹结构分解模型分析及省际碳转移核算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构分解方法原理。碳足迹总量结构分解。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碳足迹模型为:利用SDA分解法,碳足迹变化量ΔPcPG可以分解为:式(5.1)表示碳直接消耗系数变化造成碳足迹变动的效果,即碳排放技术效应。式(5.3)可表示最终需求变化造成碳足迹变动的效果,即最终需求效应。贡献率指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碳足迹变化值之比。

我国省域碳足迹结构分解模型分析及省际碳转移核算

(1)结构分解方法原理。

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简称SDA)是近年来投入产出分析领域主流的分析工具,它主要通过将变量的变动分解为有关独立自变量变动的和,从而测算自变量变动对因变量变动贡献的大小。例如:一个经济变量X的增减是由变化的A、B两个因素组成:

对不同时期有:

其中,下标0,1分别表示基准期和计算期。则两个时期X的变动可以表示为:

一般把(ΔA)B0称为A因素变动对B的初始影响,把A0(ΔB)称为B因素变动对A的初始影响,而把(ΔA)(ΔB)称为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如果相互影响项不单独列出,而是合并到某个因素的初始影响中去,就会有两种合并方式,即

根据上面的两种合并方式,(ΔA)B0和(ΔA)B1都可以表示自变量A的变化对因变量X的变化的影响,这就出现了测算结果不唯一的情况;上面两个式子的分解结果是把因变量X的变化分成了(ΔA)B1和A0(ΔB)或者(ΔA)B0和A1(ΔB),都是以不同时期(基准期和计算期)的A和B为权重,造成因素权重不具有可比性。有学者(李景华,2004)提出的加权平均分解法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虽然该方法在理论上比较完善,但是计算量非常大。因此,在此考虑使用两极分解法,它是一种比较简便而又直观的方法。(www.xing528.com)

(2)碳足迹总量结构分解。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碳足迹模型为:

利用SDA分解法,碳足迹变化量ΔPcPG可以分解为:

式(5.1)表示碳直接消耗系数变化造成碳足迹变动的效果,即碳排放技术效应。式(5.2)表示直接消耗系数变化造成碳足迹变动的效果,即生产技术效应。式(5.3)可表示最终需求变化造成碳足迹变动的效果,即最终需求效应。碳排放技术效应和生产技术效应统称为技术效应。其中最终需求对于碳足迹的影响又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因素(Yw)、投资需求因素(Yk)和净流出因素(YemDem),所以碳足迹变动ΔPc又可以分解为:

了解各影响因素贡献的相对值,可以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贡献率指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碳足迹变化值之比。例如令f(ΔAc)表示碳排放技术效应的贡献值,则排放技术效应的贡献率r(ΔA)为:

同样可以定义f(ΔL)、f(ΔYy)、f(ΔYw)、f(ΔYk)、f(ΔYem)分别为生产技术效应的贡献值、最终需求效应的贡献值、消费需求效应的贡献值、投资需求效应的贡献值和净流出效应的贡献值。r(ΔL)、r(ΔYy)、r(ΔYw)、r(ΔYk)、r(ΔYem)分别为生产技术效应的贡献率、最终需求效应的贡献率、消费需求效应的贡献率、投资需求效应的贡献率和净流出效应的贡献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