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的心事:研究者自身置身现象之中的表现形式与认识

孩子的心事:研究者自身置身现象之中的表现形式与认识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教育学强调的是,研究者本人置身于现象之中。我在此阐述的“置身于现象之中”其实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对于自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置身于该过程中,研究者本人应该有清楚的认识。研究者本人置身于现象之中,自然地,他会用已知的某种理论去解释他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只要孩子们在学校感到快乐,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校园霸凌”现象也就会自然消失。临床教育学尤为重视后者。

孩子的心事:研究者自身置身现象之中的表现形式与认识

临床教育学强调的是,研究者本人置身于现象之中。这使得研究者很难成为一名“客观的观察者”(当然之后也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我在此阐述的“置身于现象之中”其实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有的研究者每天在课堂上教学,有的则整天与所谓的问题儿童打交道。对于自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置身于该过程中,研究者本人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研究者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也很有可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

即使研究者在教育现场聆听老师的汇报,但是由于他聆听的态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十分不同。研究者的态度不同——与对方分享个人体验的态度或客观地了解“事实”的态度,他对汇报者叙述的内容所做的个人联想也是不同的。

研究者本人置身于现象之中,自然地,他会用已知的某种理论去解释他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也就是说,将具体的教育现象与某种理论联系起来,或者只是去探讨忽略了自身存在的理论。这些操作完全没有必要。例如,我们说爱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关于这种爱,研究者本人是如何思考的呢?其自身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付出这种爱呢?如果不这样去思考,那么我们就很难解决教育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

比如,为了减少“校园霸凌”和“拒学症”现象,我们自然会想到让孩子在校内感到快乐。于是,老师就必须思考如何在校内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我会在之后的篇章中论述具体案例)。只要孩子们在学校感到快乐,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校园霸凌”现象也就会自然消失。然而,我们不应该被如此单纯的想法所迷惑,应该进一步展开思考。例如,究竟在什么情境下人会处于“高兴”的状态,人生中什么是快乐的,一生只享受快乐能否算是好事,等等。这样思考的话,原先考虑在校内组织有趣的活动这件事本身就会发生改变。临床教育学的理论与实际应该相互结合。这也是临床教育学的特征。(www.xing528.com)

说到教育,人们通常会把重心放在传授知识上。因此,老师设法研究各种出色的教学方法。确实大多数孩子能够有效地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学方法,那么老师就很有可能会机械地掌控教学过程,控制眼前的孩子。当老师遇到不听话的孩子时,师生间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学校老师必须考虑班里的所有孩子,较有成效地教授他们知识。对于那些掉队的孩子,老师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临床教育学尤为重视后者。老师不要轻易判断眼前不能适应自身的教学方式的孩子就是“落后掉队”的,应该把自身放到与孩子的关系中,重新思考“掉队”孩子的实际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