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5大思路

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5大思路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教师来说,口语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本质上说,教师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注重厚积薄发。有了读书的丰厚积累,再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是时至花开、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还可通过练笔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些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实际训练。最后,教师的口语表达并非无的放矢,而应当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选择口语表达的内容与形式。

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5大思路

对于教师来说,口语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呢?总体来看,应当把握以下五大思路:

第一,注重厚积薄发。从本质上说,教师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注重厚积薄发。所谓厚积薄发,这里是指勤于读书、善于积累。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很多因素,但首先需要长期的积累。其中,读书是一个很好的积累方式。读书不到家的教师是谈不上什么底蕴的,因为肚里没货,如何能痛快淋漓地表达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远远超过学校的教学大纲的时候,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特级教师李希贵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十大读书人物”。他曾谈及对读书的看法:“教师读一本书,也许只能给学生三分钟的热度。但坚持积累,就会给予学生长久的感动。”教师读书重在开卷有益,最初不必设置什么禁区。只要坚持下去,读书品位会逐渐提高。有了读书的丰厚积累,再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是时至花开、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二,学会教学反思。《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反思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之后,还应当养成反思的好习惯。阅读的过程相当于接收信息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则相当于消化养料的过程。没有前一个阶段的信息接收,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养料消化。这是两个前后相连的重要环节,都不能忽视。换个角度来看,阅读更多地强调过程,而反思更多地强调结果。在这里,反思起着总结、归纳、概括的作用。同时,我们强调的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而是教学反思。在阅读之后的反思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定向的、专业的研究。每读一本书,都要琢磨一番,对自己的口语表达究竟有哪些益处:是积累了知识,还是理清了思路,抑或是提升了技能。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还可通过练笔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坚持系统训练。前面两点,可理解为口语表达训练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的训练。为此,要制订一个长期的系统训练计划。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日之功,甚至也不是百日之功。古希腊的德摩西尼天生就口齿不清,却偏偏喜好演讲。他为了矫正自己的发音,嘴里含着小石子,进行了长期的训练,最终如愿以偿,成为著名的演说家闻一多先生具备很高的演讲技能,但这种技能并非天生,而是他勤学苦练的劳动成果。为了一次演说,他接连准备三天,每天训练20遍。这才有了妙语连珠、行云流水的理想效果。有些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实际训练。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训练,但因为方法不当、火候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我们强调的是长期进行的系统训练,离开了系统化的训练,效果自然会差很多。最好分阶段确定训练重点,既便于训练中的执行,也便于训练后的总结。如果缺乏经验,可请有经验的教师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系统训练的计划。也可将自己的训练实况进行录像或录音,反复揣摩,找出不足,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自己不断提高。(www.xing528.com)

第四,切忌照本宣科。有些教师上课时非常紧张,总担心自己会说错话,因而总是放不开。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或有领导及其他同事听课时,更是手足无措、面红耳赤。他们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便采取了一种看似保险的对策:照本宣科。反正教材上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不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干脆就照着念,不出错就行。有的教师则是照着自己的教案念,认为事先准备的内容总比临场发挥的内容更靠谱。这种做法在刚踏上讲台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不够专业也不够敬业。那些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有几个是照本宣科的?那些口语表达超强的教师,有几个是低着头念教材或教案的?说到底,这还是因为缺乏适应性的训练。上面第三点,我们强调要坚持系统训练,但训练还是比较宽泛的。除了这种常规训练之外,教师还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也就是将教材或教案的内容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试想,如能在备课时进行脱稿训练,上课时自然不用照本宣科了。当然,这样做肯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至少需要花不少时间进行试讲,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完成。

第五,培养良好心态。再往上发展,除了上面的训练,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我们认为,教师还应当在心态上下功夫。首先,教师要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态,满面笑容地投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即使教师面临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压力和种种难题,也不能在学生面前露出一丝烦躁。一名优秀的教师,一旦踏上讲台,就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特殊境界。除了学生,他的眼里不可能还留存其他的不良信息。其次,教师的良好心态还应表现在对待学生上。无论学生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勤奋还是懒惰,教师都不能恶脸相向、恶言相对。教与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心态会直接感染学生的心态,而学生的心态也会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究竟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取决于教师。最后,教师的口语表达并非无的放矢,而应当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选择口语表达的内容与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