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家族摆手舞简介-巴渝舞蹈

土家族摆手舞简介-巴渝舞蹈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是土家族最严肃庄重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由此他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原始祭祀的巫舞。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今天,土家族摆手舞保留巴文化成分比较多。这些现象说明土家族摆手舞明显呈现出巴、楚文化相伴相生的局面。

土家族摆手舞简介-巴渝舞蹈

位于湖北恩施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地交界之处的来凤县百福司镇,东与湖南龙山接壤,西与重庆酉阳相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在百福司镇舍米湖村的土家族山寨,至今保存着一套最完整、最独特、最具土家风情,以农业生产、生活场面和战斗等动作为主的舞蹈,即摆手舞。摆手舞具有浓郁的土家族特色,其特点是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即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时而“单摆”,时而“双摆”,以此展示劳动中的“撒种”“插秧”“挑担”“纺织”“老鹰展翅”等。其舞姿粗犷大方,动作刚劲健美,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流传在来凤舍米湖的属小摆手,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举行。

舍米湖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双臂摆动的幅度不超过双肩,有“龙行虎步”的风采。

摆手舞反映了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了狩猎活动,模拟禽兽活动的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是土家族最严肃庄重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因此,它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的讨论,但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种,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说。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些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林永仁在《巴楚文化》中写道:“巴楚舞蹈是从原始祭祀的巫舞发展而来的。”由此他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原始祭祀的巫舞。但巫术不能涵盖原始时代的所有社会活动,它并不能替代生产、生活和政治因素,只能对它们产生一些影响。虽然舞蹈是巫术的重要成分,这也只表明它被巫术利用了,或者说它因巫术或多或少地发展了。因而,把巫舞作为摆手舞的起源是比较片面的说法。

第二种,由军战舞到巴渝舞再到摆手舞。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土家人民组成的“巴师”,就载歌载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行列。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殷人吓得倒戈而逃,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当。这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的最好证明。(www.xing528.com)

这一形式受到周王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陈于帝王大乐之中。但它的主要生命力还是在民间,是巴人男女载歌载舞表现欢乐心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到汉代又被引入宫廷,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称为巴渝舞。魏文帝时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朝又改为宣武舞。梁又复原称,后改名为鞞舞。唐初,巴渝舞被列为清商乐。宋代有人认为巴渝舞不宜作为宫廷舞乐,但在民间,巴渝舞一直在延续。

明清以后,摆手踏歌的娱乐形式在民间继续发展,土家山寨均设摆手堂,以摆手舞作为重要的祭仪歌舞。每年正月初,无论男女齐集堂中歌舞,“男女相携,翩跹而舞”。这时的群众心目中还有人神共娱的意思。清代摆手堂的碑文中就有“男女齐集神堂,击鼓鸣铮,歌舞之,名曰摆手,以为神之欢也”的记载。后面,摆手堂逐渐废弃,每逢盛事佳节,摆手舞变成了更为广泛的广场歌舞,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形式。

第三种,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世代居住在峡江地带的土家族继承了古代巴人歌舞的优良传统。他们与杂居在这里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所以这里的歌舞活动也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的影响,其中尤以楚文化的影响为甚。土家人继承了巴人英勇善战、擅长歌舞的传统。土家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劳动、狩猎、战斗、祭祀以及婚姻家庭生活中,无不用自己的歌舞艺术,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土家族摆手舞保留巴文化成分比较多。像来凤、利川、宣恩等地流传的摆手舞,与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比较接近,但仍有楚、汉文化的影响。这些现象说明土家族摆手舞明显呈现出巴、楚文化相伴相生的局面。土家文化与相邻各民族文化进行双向交流,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也成为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

第四种,民间传说。关于摆手舞的来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一是来源于普舍树。普舍树是神树,相传土家先民在迁徙的途中,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地方。这时候普舍树飞进水里,人们便爬到树上随树漂流,来到现在土家族居住的地方。神树落地生根,开满鲜花,人们高兴地围着神树又唱又跳,通宵达旦,从此就兴起了摆手舞。至今土家族仍在摆手堂前栽常青树,树上挂满各种灯笼,围树摆手就是纪念普舍树。另一种传说是在一场恶战中,彭公爵主为激励士气,迷惑敌方,命士兵男扮女装在阵前跳舞,使敌方军心涣散,以致一举获胜,于是产生了摆手舞。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在一部分传说中也可能包含有真实历史的成分,但归根到底,它还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因而,尽管普舍树和彭公爵主的美丽传说赋予摆手舞的起源以趣味性和娱乐性,但它并不能直接代表历史,所以用它们来解释一种舞蹈的起源也是不全面的。

以上各种关于土家族摆手舞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发生作用而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