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西兰积极身体活动文化给予儿童青少年的启示

新西兰积极身体活动文化给予儿童青少年的启示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学校共同体推动身体活动文化建设新西兰身体活动指南始终强调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共同体,进而形成积极的身体活动文化,其意义在于关注到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各个层面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综合影响。

新西兰积极身体活动文化给予儿童青少年的启示

(一)身体活动水平调研的全国性普查

身体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存状态,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和心理健康。美国人类与健康服务部[9]发布的《身体活动与健康》研究报告,早已揭示了规律性身体活动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体重、发展自信心、获得成功体验、提升社交能力及公平竞争意识等的健康效应。新西兰身体活动指南提出了儿童青少年(5~18岁)的身体活动建议标准[10]:①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MVPA;②尝试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比如游戏、文化交流、跳舞、运动比赛、娱乐、工作或交通出行等形式;③与家人和朋友在家、学校或社区等各种环境一起活动;④在学校以外的时间,每天看电视、使用电脑和玩电子游戏的久坐时间不超过2小时。同样,来美、欧、亚、澳四大洲的10余个国家都已开展了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调研,并出台了相应的身体活动指南[11]。反观我国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一方面多是间断性、地区性的身体活动调查的横断面研究,另一方面主要围绕身体活动的模式与测量方法的探究,还缺少诸如《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全国性身体活动调研活动,以及基于实证数据的身体活动建议标准与行动指南。但是广义的身体活动渗透于交通出行、休闲娱乐、课间休息、体育课堂、运动比赛的方方面面,其健康效应与体能的发展不具有替代作用。Caspersen[12]早在1985年就指出了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运动锻炼(Exercise)和体能(Physical fitness)之间的显著差异。因此,我国亟待开展国家层面的大规模身体活动水平普查的研究实践,更全面地认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行为的基本状况。

(二)学校共同体推动身体活动文化建设

新西兰身体活动指南始终强调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共同体,进而形成积极的身体活动文化,其意义在于关注到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各个层面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综合影响。校外活动时间历来是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关键要素,由于校外期间他们经常进行的非组织化、非结构化的身体活动行为具有不可控性,尤其是往往受到家长、同伴的影响。在个体层面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的身体活动项目,可能会因为不可预知的外界因素所影响。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及大课间活动等课内外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也可能淹没在了校外期间(放学后、周末、寒暑假等)“懒散”的生活方式之中。该指南从反向的观察视角,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等这些可能抑制学生活动行为的要素,当作一种资源,着手通过提升学校共同体在身体活动方面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在校内和校外都一致的身体活动文化环境。这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观点相一致,它主要考察不同维度的因素对身体活动行为影响的交互关系。我国社会的构成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家庭、邻里环境的影响势必会传递到孩子的行为与态度之中,因此,我国今后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中,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因素、人际关系、制度或组织因素、社区因素、公共政策等几个方面共同考察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

新西兰身体活动指南强调积极身体活动文化的建设,实质上是一种价值的输出,使得处于各个层面的人们意识到其对于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在提升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对这种身体活动文化形成了强烈的价值认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在课后主动参与锻炼,而客观上促使其身体活动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的学生、教师、家长都长期地处于“关心孩子健康,但不关心孩子运动”的矛盾之中,可能的一种解释是,学生以及周边人群都不具备通过增加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意愿、知识和能力。这涉及了更为急切的问题,就是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重塑,除了运动技能之外,有没有将学生甚至家长和教师教育成为有体育文化和运动能力的人。学生及其周边人群长期浸染在身体活动文化的环境之中,可能是促使其在校内外持续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注释】

[1]Sport and Recreation New Zealand.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y Confident Kids'Guidelines[M].Wellington:Learning Media Limited,2008:1- 63.

[2]郭强,汪晓赞.新西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解读及启示——积极身体活动文化建设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5):96-100.

[3]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Guidelines(NAGs)[EB/OL].www.education.govt.nz/ministry-of-education/legislation/nags.2015-5-19.

[4]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M].Wellington:Learning Media Limited,2007:22-23.(www.xing528.com)

[5]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Achievement Objectives by Learning Area[M].Wellington:Learning Media Limited,2007:14-17.

[6]Ministry of Education.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M].Wellington:Learning Media Limited,1999:35-46.

[7]Pill S.Physical education—what's in a name?A praxis model for holistic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ACHPER Australia Healthy Lifestyles Journal,2007,54(1):5.

[8]Sport and Recreation New Zealand.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y confident kids'guidelines[M].Wellington:Learning Media Limited,2008:41-45.

[9]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of the Surgeon General[R].Boston:Jones and Bartlett,1998:13-14.

[10]Sport and Recreation New Zealand.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y confident kids'guidelines[M].Wellington:Ministry of Education,2008:11-12.

[11]郭强,汪晓赞.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透视与解析——基于美、欧、亚、澳四大洲的特征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1):98-104.

[12]Caspersen Carl J,Kenneth Powell,Gregory Christenson.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