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朋友圈的朋友之道与虚拟社会角色扮演

朋友圈的朋友之道与虚拟社会角色扮演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词义来看,微信“朋友圈”中的“朋友”,和我们平时说的“朋友”概念有一些差异。而“朋友圈”的“朋友”,则是指所有通过微信取得联系的人,包括亲人、朋友和其他熟人,范围是很宽的。因此,严格来说,“朋友圈”应该叫“熟人圈”。尽管如此,“朋友圈”也应当遵从“朋友之道”。坦诚、宽容,相互尊重,表现在“朋友圈”的话题讨论中,就是我们常说的“求同存异”。

朋友圈的朋友之道与虚拟社会角色扮演

从词义来看,微信“朋友圈”中的“朋友”,和我们平时说的“朋友”概念有一些差异。通常而言,朋友是指一种双方认可的良好交往关系,是在亲属之外的一种较为亲密的情感关系。所谓“同师为朋,同志为友”,生活中朋友们总是乐于分享交流,精神上则是相互尊重、彼此支持的。而“朋友圈”的“朋友”,则是指所有通过微信取得联系的人,包括亲人、朋友和其他熟人,范围是很宽的。因此,严格来说,“朋友圈”应该叫“熟人圈”。

尽管如此,“朋友圈”也应当遵从“朋友之道”。一个友善的交往环境,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网络互动习惯。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熟人,如果能在社交媒体中友好相处,这种氛围也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最重要的朋友交往法则,就是坦诚、宽容,相互尊重。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总喜欢寻找双方的共性,为我们拥有相似的经验、态度而快乐。这固然重要,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由于文化道德、信仰、性格、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的不同,人们往往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丰富经验。即使是在某一方面志趣相投的朋友,也不一定会在所有的事情上保持一致。坦诚、宽容,相互尊重,表现在“朋友圈”的话题讨论中,就是我们常说的“求同存异”。

朋友之间还要亲疏有别,选择合适的相处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朋友的分类有很多讲究。在精神和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叫作“君子之交”;共同经历过磨难的朋友,叫作“患难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叫作“肺腑之交”;交集不多、彼此客气的朋友,叫作“点头之交”;为特定目的结盟联合的朋友,叫“盟友”;坦诚相见、直言相劝的朋友,叫“诤友”;还有故友、至交、闺蜜、发小、挚友、损友……这些不同类型的朋友,可能都在我们的“朋友圈”中。如果我们用相同的方式,“标准化”相处,很可能会乱了分寸。这就是为什么微信会专门设计“朋友分组”功能。在我们发布“朋友圈”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可以设置向部分朋友开放、对部分朋友屏蔽。(www.xing528.com)

还有一条重要的友人相处法则,就是为朋友留有自由的空间。朋友之间,就算再亲密,也应当为彼此保留适当的距离。当你的朋友不仅拥有了你的友情,还拥有丰富的生活,以及来自更多朋友的关爱,你会感觉幸福呢,还是会吃醋和嫉妒?我想,如果你能真切体会朋友的快乐,你也会同时获得真正的快乐。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独占朋友的感情,甚至封闭朋友的其他交往渠道。这一点相处之道,不仅适用于朋友,也适用于家人。

当我们上网聊天、发“朋友圈”的时候,不经意间已经参与了社会生活,让自己有了许多成长的机会。网上可以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不过只有不迷失自我,才会有真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