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拟社会角色扮演:现实与想象共创的力量

虚拟社会角色扮演:现实与想象共创的力量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把社会比作戏剧舞台的时候,当我们将角色化看作个人和社会的连接时,可能有些人会产生一种错觉:角色是脱离现实的,是人们虚构、描述出来的,承担角色和真实生活并不是一回事。所有的现实角色,其实都是通过基因传递、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个体的思考和集体的相互影响共同营造出来的。如果没有我们对虚构世界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也许根本不会产生。可见角色既创造了压力,也催生了动力。

虚拟社会角色扮演:现实与想象共创的力量

当我们把社会比作戏剧舞台的时候,当我们将角色化看作个人和社会的连接时,可能有些人会产生一种错觉:角色是脱离现实的,是人们虚构、描述出来的,承担角色和真实生活并不是一回事。

关于虚构能力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解释。史前考古证据表明,人类的祖先“智人”并不是当时地球上唯一接近人类的物种,也不是智力、体力最发达的人类近亲物种。他认为“智人”恰恰是因为拥有强大的虚构能力,能够通过“讲故事”建立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才有了共同认知和协作的可能,形成了大规模的全球性连接,最终成为地球上现存的唯一人科动物

人类的历史进程不是实验室,赫拉利的假说很难用一个个证据来检验,但他提出的设想颇有启发性。所有的现实角色,其实都是通过基因传递、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个体的思考和集体的相互影响共同营造出来的。比如说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因为崇敬、热爱自己的老师,所以也想在长大后成为一名老师。同样是追求正义感的孩子,如果经常看警匪片,可能会想当警察;如果经常看《水浒传》,可能会想当见义勇为的“好汉”;如果经常看《哆啦A梦》,可能会想成为科学家,用科技的力量赋予自己超能力……如果没有我们对虚构世界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也许根本不会产生。

思考是跨越生存本能的前提。在我们学会反思之前,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只是出于本能,而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才逐渐构建起了理性的关联,我们所做出的一系列符合自我认知的行为,才叫作“承担角色”。

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关于青少年学习自主性的争论中。“要我学”就是一种本能反应,它的基础是“如果不学习,可能会挨批评”“如果不学习,父母可能会揍我”“如果不学习,周末就没有大餐吃”等等,生存压力是主要的驱动力。而“我要学”则是一种理性承担行为,建立在“我想成为某种人”“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我要学习”等逻辑基础上。可见角色既创造了压力,也催生了动力。(www.xing528.com)

资料链接

现代社会没有君臣关系,但有老板和职员、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有些企业为了让员工“听话”、降低管理成本,将“孝道”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员工恭顺父母和前辈,试图把顺从、服从意识内化成员工的个人意志。这种做法,虽然在整体上实现了企业效率的提升,但却抹杀了员工对个人权益的关注,抵消了员工的个性力量,对于个体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更是没有半点好处。

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有四种角色是我们都应该思考、面对和承担的:第一,父母的子女;第二,学校的学生;第三,朋友们的朋友;第四,国家的公民。为人子女,应以感知父母生育、养育之爱为责任,培养自己爱的能力,成为一个可以传递爱的人;身为学生,应以通过学习成长为社会人为责任,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可以传承文化的人;作为朋友,应以伙伴相助、携手成长为责任,培养自己融入社会共同体的能力,成为一个诚信、友善的人;作为公民,应以社会关怀和社会参与为责任,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和世界意识,成为一个有公共道德的人。

我们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如果能与社会所需要的角色承担相适应,就不致引发不必要的心理冲突。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曾经尝试将所有的角色关系进行规训,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礼师信友”等。这种角色观念是典型的阶层化认识,如果照搬到现代社会,会让人们产生严重的社会关系焦虑感。同样,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照搬到生活中来,每个人都想做拯救世界的“No.1”,可能在现实社会适应中也会产生比较大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