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常人体学基础:躯干肌及其作用

正常人体学基础:躯干肌及其作用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深群主要为竖脊肌。其周围部分为肌质,肌纤维走向中央移行为腱膜,称中心腱。作用是保护和支持腹腔器官,收缩时缩小腹腔,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图5-2-15腹后壁肌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腰椎体两侧,呈长方形,其后方有竖脊肌。

正常人体学基础:躯干肌及其作用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会阴肌。

(一)背肌

背肌(图5-2-10)分浅、深两群。浅群多为扁肌,有斜方肌、背阔肌。深群主要为竖脊肌。

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作用:全肌收缩时使肩胛骨脊柱靠拢。

2.背阔肌 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作用:收缩时使臂内收、内旋和后伸。

3.竖脊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作用: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收缩时使脊柱后伸。

(二)胸肌

1.胸大肌 位于胸前壁浅层(图5-2-11)。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还可提肋,助吸气。

图5-2-10  背肌

2.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隙的浅、深层(图5-2-12)。作用:提肋助吸气和降肋助呼气。

图5-2-11 胸肌

图5-2-12 肋间肌

(三)膈

膈(图5-2-13)为分隔胸、腹腔的一块扁肌,向上膨隆,呈穹隆状。其周围部分为肌质,肌纤维走向中央移行为腱膜,称中心腱。膈有3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后干通过;在主动脉裂孔的右前上方,在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

(www.xing528.com)

图5-2-13 膈与腹后壁

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胸腔容积变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使腹压增加,有协助排便、分娩等功能。

(四)腹肌

腹肌参与组成腹腔的前壁、侧壁和后壁,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 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图5-2-14)。作用是保护和支持腹腔器官,收缩时缩小腹腔,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腹压的增加还可使膈穹隆上升,协助呼气和咳嗽。腹肌又是背部伸肌的拮抗肌,收缩时可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图5-2-14 腹前壁肌

2.后群 后群是位于腹后壁的肌,包括腰大肌和腰方肌(图5-2-15)。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讲述。

图5-2-15 腹后壁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腰椎体两侧,呈长方形,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止于第12肋和腰椎横突。作用:可降第12肋,单侧收缩可使脊柱侧屈。

3.腹壁的重要结构——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由腹外斜肌腹膜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内侧半的上方,为腹壁扁肌间的一条斜行间隙,长4~5 cm。腹股沟管有内、外两个口: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图5-2-14)、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是腹壁的薄弱区域,是疝好发部位。

(五)会阴肌

会阴肌为封闭骨盆下口诸肌,又称盆底肌(图5-2-16),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浅、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等。

图5-2-16 会阴肌(浅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