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产业链系统协调与管理策略研究

农业产业链系统协调与管理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产业链管理是产业链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31]。因此针对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书采用动态复杂系统分析、演化博弈分析理论与农业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协调与管理策略,为扫除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产业链系统协调与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网络的分析和管理。为了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绩效,使网链中每个节点都能受益,就需要对产业链构成及其行为进行研究。农业产业链管理是产业链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31]日本的农业产业链管理是成功的典范,主要经验有:(1)通过实施宏观调控为农业产业链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一系列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经济手段,对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给予扶持;成立农协开展互助合作,使之成为农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2)农协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组织产品的销售和生产资料的采购,将分散的小农生产组织起来,带入国内外市场。(3)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建立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小型加工业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时空、提高市场容量和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学者多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供应链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对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模式、纵向协作等进行研究。Lambl[32]、Shore[33]、Hobbs[34]分别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对美国牛肉产业链的纵向协作、价格传导等问题进行了研究;Neves,et al.对某些具体农产品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5];Man对全球棉花产业链进行实证研究[36];David,et al.从农业产业链角度,思考如何基于食品和能源产业建立可持续的农业体系[37]。国外学者更多地利用供应链和价值链理论研究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联接问题,重点关注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我国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主要包括从宏观上对农业产业链的特征、稳定机制以及构建方法等进行理论研究:王祥瑞认为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局限性降低了农业自身获利水平,要打破原有的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将产业链拓展、延伸,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8]。傅国华认为农产品产业链经营就是立足于优势资源,依托市场对资源和农产品的有效配置,实现支柱农产品产业链“产—加—运—销”的有效运营[5]。龚勤林认为,产业链构建一方面是产业链的区域内贯通,另一方面是产业链的区域间衔接[39];从中观与宏观上对某一农业产业或农业企业的产业链进行实证研究,如胡凯、邵自银、刘浏、张竹音、王刚毅、杨妍、武晓斌分别对生猪供应链节点间行为策略与契约[40]、北京市蔬菜供应链[41]、宁夏枸杞产业链管理[42]、杞县大蒜产业链技术进步路径[43]、黑龙江省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问题[44]、兰州市蔬菜产业链[45]实证研究,吉林省农业产业链的整合管理[46],他们对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研究,为农业产业链构建做了有益的探索。(www.xing528.com)

以上综述表明,对于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研究侧重于模式的构建,在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研究不足;对于产业链的对接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结构,以及企业内部自身调控等对产业链模式的影响研究的较少;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地采用当地农业最为合适的产业链类型,核心企业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合作主体间的利益和风险如何协调等诸多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针对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书采用动态复杂系统分析、演化博弈分析理论与农业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协调与管理策略,为扫除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