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农业产业链系统研究现状及管理策略

生态农业产业链系统研究现状及管理策略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伴随着其实践过程进行。在生态农业发展初期,有关生态农业的研究围绕着生态农业的概念展开。养种循环生态农业强调将畜禽废弃物转变为有机肥,使废弃物在养殖区域内循环综合利用,能解决畜禽粪便的消纳问题, 实现养殖、种植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开始关注废弃物污染与资源化利用,研究集中在生产生活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畜禽排泄粪污的农业综合利用。

生态农业产业链系统研究现状及管理策略

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伴随着其实践过程进行。在生态农业发展初期,有关生态农业的研究围绕着生态农业的概念展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石油农业”“工业式农业”带来的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下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环境恶化、农产食品污染的大背景之下,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e在1971年提出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这一概念,他认为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有利于作物健康;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系统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有活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9]。我国农业发展不仅与发达国家同样遇到资源与环境问题,而且还担负着保障广大农民收入的经济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世骏先生在1981年农业生态工程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循环、再生、协调、整体”生态工程设计原理[10]。叶谦吉教授在1982年宁夏农业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文章《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国内学者正式提出了“生态农业”这一术语[14],之后,“生态农业”的概念在学术界广为引用。

养种循环生态农业强调将畜禽废弃物转变为有机肥,使废弃物在养殖区域内循环综合利用,能解决畜禽粪便的消纳问题, 实现养殖、种植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养种循环目前是我国乃至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主要采取的方式[15]欧美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养种循环来化解养殖业的污染问题,从种养制度安排到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重视种植业与养殖业“纵向一体化”的联系;欧盟的养殖业主要是养种循环型,通过执行单位土地面积载畜标准、粪污还田标准和动物福利政策,控制养殖规模,使养殖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土壤的消纳能力,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德国80%农场种养循环,并尽量使用自己农场的废弃物,执行严格的土地载畜量标准。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开始关注废弃物污染与资源化利用,研究集中在生产生活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畜禽排泄粪污的农业综合利用。A.N.Sharpley通过畜禽粪便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分析,认为有机粪肥对土壤的生物活性有促进作用,短期不会对邻近水体造成显著影响[16];Nguyen Quoc Chinh通过研究越南河内乳牛养殖污染情况,指出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看,沼气技术在可供选择的污染控制技术中是最有效的,但是这种技术的推广存在诸多困难[17];O.Catelo等研究了菲律宾家庭和规模化饲养污染情况,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粪便沼气处理与有机肥制造的净现值、敏感性[18]。我国对于养种循环生态农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模式及其经济、生态效益的分析论证方面[19][20][21]。随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凸显,养殖-种植的合理匹配问题受到理论界关注。大量学者开始从技术层面研究养种循环种植业农地有机肥的合理施用量问题[22],养殖-种植合理配置问题[23],施用沼液后土壤中有机质及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变化问题[24][25],沼液的精准施用技术和有机肥的环境友好高效利用技术[26]

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我国的生态农业从农产品的多级利用和内部小循环转向多产业开放化的现代生态农业。学者们开始关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问题,如孙芳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通过对各种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的比较分析,提出“种养业农户+合作社+公司+专业市场+产业协会”的现代农牧业“纵横一体化”创新型模式是农户收入增加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27];李闽总结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发展趋势,分析了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意义[28]杨志坚提出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合理地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的种养循环农业发展策略[29]李文华等指出现代生态农业需要转变自给型生产理念,转向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一头连着市场和流通领域,一头连着生产,实行产加销纵向一体化的多级产业网络型链条,形成产业化的种养加及废弃物还田的食物链网络结构,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劳力和设施,构建良性“循环经济”结构框架[30]。(www.xing528.com)

综合上述实践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过去20年间,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主要是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建立、总结与完善适合不同地域特征的生态农业运行模式,进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但生态农业的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相对滞后,作为生态农业生产经营基本单元的生态户和生态村、生态乡等微观精细化管理水平低。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对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农业的生产领域,包括模式、经济生态效益、养殖-种植系统的匹配等问题,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对种养循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研究多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不同模式的效益比较等等。随着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广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组织管理协调问题逐渐凸显,非农就业不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的土地流转缓慢,农业比较收益低,现代农业经营者缺乏,以及政策环境不配套等等,制约着土地集中型规模农业的发展;而各经济主体间缺乏稳定的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企业协会经济实力弱,带动作用不强,农民弱势地位未彻底改变等问题,是生态农业实现区域合作规模化经营的制约。然而对农业区域规模化经营组织管理协调的具体策略、农户的参与行为、动态复杂性机理的研究不多,从区域规模化经营角度研究养种循环生态农业的也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