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据新闻研究的主要面向

数据新闻研究的主要面向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有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将数据新闻置于新闻创新框架下,认为数据新闻是在采集、叙事与表达层面的创新。现有研究分别从数据新闻作为一项创新实践何以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创新的意涵等面向展开。几篇中外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出,积极拥抱数据新闻的从业者也是数据新闻的重要推动力量。

数据新闻研究的主要面向

从时间上看,数据新闻兴盛之时,亦是新闻业深陷危机之时。现有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将数据新闻置于新闻创新框架下,认为数据新闻是在采集、叙事与表达层面的创新。[5]实际上,新闻生产一直处于变迁之中,其报道方式、呈现形态一直在不断变化,而当下创新上升为新闻业的宰制性话语,[6]与计算机技术迅猛革新所带来的冲击密切相关。现有研究分别从数据新闻作为一项创新实践何以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创新的意涵等面向展开。

1.创新何以发生

上一章我们探寻了推动数据新闻产生的历史社会情境要素。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分析存储技术的发展、开放运动的洗礼、计算机辅助报道与精确新闻的尝试、新闻业的自我探索等因素共同催生了数据新闻。下文我们会将数据新闻置于新闻创新的框架内,探究推动创新产生的动力因素。

几篇中外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出,积极拥抱数据新闻的从业者也是数据新闻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研究比利时法语区数据新闻发展时,[7]研究者发现,数据新闻概念的扩散得益于几位充满热情的推动者,他/她们相互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小社群,并通过聚会、工作坊等形式传播数据新闻的概念。但因缺乏机构性的支持,数据新闻并未从话语努力转化为有效实践。对加拿大数据新闻从业者的访谈也有同样发现,[8]一些热衷于数据新闻的个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她们也是数据新闻培训、工作坊的热情参与者,由此,为数不多的新闻从业者也形成了一个联结颇为紧密的社群。这个社群甚至超越了媒介组织的界限,一些具备较高计算机技能的从业者积极帮助社群内其他成员解决技术难题,从业者不再将彼此视作纯粹的竞争者,他/她们更愿意将彼此视为可提供精神支持、技术援助的同道中人。方洁等[9]对中国数据新闻先行者的访谈研究也有类似发现,从业者个体创新求变、积极尝试也是数据新闻重要的驱动力。在计算机辅助报道与精确新闻刚兴起时,也有研究者认为个人是数据新闻创新的重要驱动力。[10]

吉内尔德(Gynnild)[11]的研究却提供了反例,她认为,在创新的第一阶段,热情投入的个人对该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体似乎能够独立于制度或结构。然而一项创新如欲扩散,在下一阶段,则需要媒体组织提供更多资源与机构性支持。李艳红[12]将组织作为创新主体,研究了新闻组织如何接纳数据新闻这一创新实践。中国的新闻组织一方面对创新予以开放接纳,但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又体现出渐进和保守的特征。研究者认为,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和管理是理解组织行为的主要逻辑。由于新闻组织基本认可新闻业的危机处境以及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在数据新闻兴起之初,组织基本采取了接纳的态度,然而这种接纳并非来自对数据新闻这种报道模式的认可,而是一种对危机和压力的理性应对。同时,人们对数据新闻的接纳也源自对行业标杆组织的模仿,即国际前沿媒体的实践引发效仿。

新闻业以外的力量也在驱动数据新闻的发展。芬克和安德森对美国数据新闻从业者的调研发现,美国调查记者协会、全美计算机辅助报道学会以及密苏里大学对推动数据新闻扩散作用明显,这些组织通过课程、工作坊、研讨会等方式为数据新闻从业者进行技能扫盲。[13]除此之外,与新闻业看似关联不甚紧密的基金会等也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一直在通过各种形式影响新闻业,此前较为普遍的方式是直接资助媒体,而如今它们正转向“奖赏慈善”的方式,奈特基金会主持的“奈特新闻挑战”(Knight News Challenge)项目即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路易斯的研究发现,作为新闻业以外的力量,奈特基金会通过设置挑战奖项,有意识地推动新闻业拓展边界,吸纳公众参与,鼓励集众智慧(crowd wisdom)。

2.创新如何展开

作为创新型实践,数据新闻生产涉及数据爬取、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呈现等方面,新闻室内原有的人才储备无法应对数据新闻生产的技能需要,由此具备设计、编程能力的人得以进入新闻业,新闻室内正在生成新的职业类别——程序员记者(programmer-journalist)。[14]程序员与记者如何互动,即创新如何展开的过程,是现有研究中的焦点议题,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种互动模式,一是混合/融合模式,二是团队合作模式。

在混合/融合模式下,程序员和记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边界,新闻生产的过程是交叉循环往复的过程。如《纽约时报》互动新闻技术部即是典型案例,罗亚尔(Royal)对该部门进行了民族志研究,研究发现,程序员首先将自己视作记者,他们的工作是为了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其工作内容也不仅局限于编程和设计呈现,也会涉及文字内容生产。[15]芝加哥地区的程序员记者也认为自己做的并非技术性工作,而是新闻工作,有的程序员记者会独立完成新闻生产。[16]

在团队合作模式下,程序员与记者呈现出线性的工作流程,二者具有各自独立的工作职责,并不存在交叉和重合,记者主要进行文字工作,程序员进行技术性工作。记者将文字内容传递给程序员进行开发和呈现,但程序员并不是简单地服从记者的命令,他们也可以提出建议。英国广播公司与《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的数据部门就是采取的团队合作的模式,[17]两个工种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互不干涉对方的工作范围。

3.创新的意涵

数据新闻为新闻室输送了新的人员,在生产中使用了新的工具,也确立了新的生产流程,这些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业的成规。帕拉兹等人(Parasie & Dagiral)[18]调查了芝加哥地区的程序员记者,他们的研究发现,程序员记者的一些理念和操作挑战了传统的新闻观。传统新闻业认为事件本身的价值难以被公众感知,必须经过记者的挖掘和阐释,公众才能理解事件的意义。而程序员记者却认为数据新闻中的数据其价值在于透明和公开,记者的作用应是利用计算机技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获取数据的途径,比如搭建数据库、利用爬虫获取网络数据等,如果公众能够自由获取数据,他们就可以自行创造意义,由此数据本身就构成了新闻,而非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故事。

帕拉兹等人的研究较具启发性,但另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与之相悖的结论。比如有研究者在对挪威的数据新闻实践进行研究后发现,计算机技能仅是第二位的,传统的新闻判断标准与生产流程并未被打破。从事编程与可视化的从业者也倾向于将自己视作记者,并力图将自己与其他纯技术人员区分开。[19]基于《卫报》数据博客栏目所做的内容分析也发现,在数据新闻作品中,显著性仍是首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20]未来,我们的研究可以探寻形塑数据新闻的具体社会情境要素。

还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数据新闻可能引领的新闻业的创新方向——透明、修补、迭代和参与。[21]我们在前文也曾提到,开源文化将透明的DNA注入了新闻业,具体体现为数据新闻生产日益开放,原始数据、分析过程乃至分析工具都被免费提供给了公众,随着数据获取成本的降低,我们可以期待日益透明、开放的新闻业。开源软件的代码共享与不断修正漏洞的操作也启发了新闻生产,新闻不再是一次性产品,而是成为可以不断修正、迭代的产品,可以如开源软件一般不断完善,为公众提供更接近真相的最佳内容。开源软件的开发过程完全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这种众智众享的方法也可应用于新闻业,具体体现为吸纳公众参与新闻生产过程,打破所谓“专业人士”对新闻生产的垄断,民主化新闻生产的过程。

数据新闻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也生发出多样的面貌。下面我们将介绍有关数据新闻的经验性研究。首先介绍的是宏观层面上对数据新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其次是中观层面上,数据新闻在某个媒体组织的发展情况;最后是针对数据新闻报道进行的分析。(www.xing528.com)

宏观层面上的研究主要涉及数据新闻的界定、助推和制约数据新闻发展的因素等,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或内容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数据新闻发展中的一些共性,比如从业者对数据新闻定义模糊,这导致从业者工作内容不明确,一些从业者被分配去做诸如修电脑等低技术含量的工作。[22]此外,数据新闻在不同社会情景下面临一些相同的掣肘因素,比如缺少时间、缺少人力、缺少资源投入等。不同的社会情境也塑造了数据新闻多样的面貌,比如在瑞典和挪威,众包的操作较为常见,由此也提示研究者下一步的研究可多探讨社会或媒介系统内的哪些因素形塑了数据新闻的具体发展路径。这些经验性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贡献稍嫌单薄,但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我们将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发现列于表2—1之中。

表2-1 不同社会情境中的数据新闻发展状况

续表

续表

中观层面上的研究多聚焦知名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英国《卫报》的实践经验较早地被推介到国内。有研究认为,数据新闻是《卫报》为了应对公民新闻的冲击而提出的开放新闻室的具体策略之一。[23]类似的开放理念也贯穿着《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生产。[24]国内的数据新闻实践略晚于英美,一些先行的从业者撰文介绍了团队组建经验和工作流程。[25][26]这些综述性质的文章虽然欠缺学理探讨,但对实践的发展做了有效的梳理和记录。

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多聚焦于有标志意义的数据新闻报道。常江等[27]中央电视台“据说”系列报道的研究发现,数据并不能单独讲述完整的新闻故事,仍然需要用文字阐释数据的含义,此外由于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不够成熟,报道的信息还无法成为人们行动决策的参考依据。另有研究者分析了数据新闻奖最终入围作品名单,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何为优秀作品仍然缺乏共识,作品中使用的技术都不复杂,大量作品依赖开源工具,数据也都是公开可得的。研究者认为,现有的数据新闻作品的质量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生产的作品较多,受到技能等的限制,作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大量作品使用免费的在线工具生产,数据新闻生产取决于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28]

相关研究还关注了数据作为新闻源的功用。对数据新闻的普遍期许之一便是数据作为新闻源有利于减少新闻生产对官方新闻源的依赖。曾庆香等认为数据新闻有利于去除新闻生产对固定采访线路的依赖,也由此消解了社会精英的话语权[29]前文提到的访谈研究也显示,从业者对数据新闻期许较高,认为其可以打破新闻源的官方垄断,还有助于重振调查报道;[30]然而对数据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却发现,报道较为依赖预先处理过的公共数据或官方数据,调查类数据报道并不多见。[31]新闻源是新闻生产研究的核心议题,未来的研究可重点关注数据新闻中如何使用数据源,研究者应深入一线,审视数据源使用的权力印迹,由此亦可窥探大数据时代社会权力结构的细微变化。也可分析从业者理念与新闻实践产生鸿沟的原因。

基于数据新闻报道样本,史安斌等[32]提出了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的两种模式:一是“利基模式”,即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和挖掘后转化为满足不同层面受众需求的细分化、定制化的新闻资讯;二是“类比模式”,指的是使用量化、质化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根据报道主题确定相关的“变量”,针对这些“变量”挖掘不同类别和层面(例如,不同国家、社群、族群等)的相关数据,让受众通过直观、互动的手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类比,促使他们在全球视野下和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以免做出“标签”式的臆断或产生“坐井观天”式的偏见。与提供专业信息服务的“利基模式”相比,“类比模式”旨在引导受众寻找数据当中蕴藏的“洞见”,提升全球公民意识和媒介素养。这个分类框架简单清晰,进一步的经验研究或内容分析研究可验证其有效性。

一些研究者将数据新闻放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考量其潜力和前景,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彭兰[33]认为大数据将在三个层面上改造新闻业:一是趋势预测性新闻和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分量会增加;二是数据呈现、分析与解读能力将提高;三是新闻生产中的跨界合作将增强。钟瑛等[34]在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后认为,数据新闻人才短缺、数据资源获取受限、盈利模式不清晰、学界研究前瞻性不足、理论对话失衡等问题阻碍了数据新闻的发展,研究提出了拓展数据新闻人才培养路径、尊重各国数据新闻发展现实、完善信息法规保障数据获取、发掘数据价值、加强前瞻性研究指导等具体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目前有关数据新闻的研究以描述性分析居多,研究较为偏重实践技巧,对数据新闻人才培养、文化政策、法律规约、伦理责任、盈利模式、使用情况、媒介影响、发展战略等探索明显不足。[35]现有研究对中国本土数据新闻发展关注不足。鲜有研究深入新闻室内部,根植于田野的洞察更是匮乏。一些研究提出了看法和预期,但这些脱离了实践、基于理念的探讨不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研究的滞后势必会影响数据新闻作为一个单独报道门类的发展。由此我们提出是数据新闻研究理论化的三种路径:边界视角、话语分析与场域分析,下文分别展开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