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完善自我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完善自我发展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无论是混合式还是2+2、3+1、3+2或教育硕士都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标准。3.建立开放型教师教育课程模式。二是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大学设教育学院,为愿意当教师的其他学科的学生提供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开放型教师教育及其课程模式是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的,可以为基础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合格的专业化教师。

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完善自我发展

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边际性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可以有三种模式:一是在独立定向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对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一些微调;二是在师范院校内部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做较大的结构性改革;三是开放教师教育,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

1.定向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微调。我国教师培养是以独立定向的教师教育院校为主体的,在不改变独立定向性质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来提高培养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这种课程模式的发展空间不大,所增加的课时不可能满足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因为我国的高等教师教育院校是以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为标准的,国家或社会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水平来衡量高等师范院校,过多地增加教育学科课程必然影响学科专业的质量,达不到国家的教学评估指标要求,影响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所以,对这种课程结构只能做有限的改革。不过在现行的体制下进行这样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师范院校内部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师范院校(包括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内部专业改革指国家规定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和硕士的基本课程门类、学时和学分、毕业的标准,由师范院校中的各专业院系为准备当教师的学生提供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由教育院系为其提供专门的教育学科课程,为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士学位或教育硕士学位。这也是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化的第一步。它与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模式的前提是各专业院系是按照综合性大学的模式在办学,学生入学时并没有定向,只是那些愿意当教师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或在本专业毕业后,到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接受教育学科专业的系统的教育,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其余的学生则在本院系毕业;现行的师范院校各院系的学生则都定向为教师教育,但由于接受的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太少,虽然是师范生,实际上不具备做教师的基本素养。

这种模式可以有多种类型:混合式、3+1、2+2、3+2、教育硕士。(1)本科“混合”式是指学生入校后在各专业院系选修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同时在教育院系选修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毕业时授予教育学士学位。这种模式和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是相像的;(2)本科“3+1”或“2+2”式。学生入学后到各专业院系接受2年或3年的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然后到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接受1年或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毕业后获得教育学士学位;(3)本科“3+2”式。这种模式指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招收其他学科专业专科毕业的学生或在职教师,为其提供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毕业时可获得教育学士学位;(4)“4+1”或“4+2”教育硕士。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招收本科毕业并具有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毕业生,为其提供1年或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我国推行这种模式有了一定的基础。现行的本科教育学专业很难招到学生,原因是它的目标是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而现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开始趋向于本科化,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教育学专业必须把培养目标转向教师教育,即对数学等等学科的学生或在职的本科毕业的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师。但无论是混合式还是2+2、3+1、3+2或教育硕士都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标准。所以,这就需要扩大师范大学中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培养能力,使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有能力承担这种专业化教育。

3.建立开放型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开放型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指,允许所有的有资格的高等院校设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为所有愿意当教师的在读其他专业的学生或已经毕业于其他专业的人提供教育学科专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和标准,就可获得教师教育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学位。发达国家在50年代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很明显:既可以充分发挥各院校学科专业的功能,也可以使教师教育专业化;既尊重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满足了社会对各种类型教师的需要。(www.xing528.com)

推行这种模式有两种做法:一是把师范院校办成综合性大学,把原来的教育院系建成专门为愿意当教师的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提供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的部门。这种模式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推行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国家政策还不允许把师范院校改为综合性大学。但国家允许师范大学办非师范专业,这就为独立的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过渡打开了缺口,师范院校都办了非师范专业,如果非师范专业的种类多于师范专业,不就变为综合性大学了吗?师范院校改为综合性大学绝不是不要办教师教育专业,而是把原有的教育院系扩展为专门进行教师教育的部门。这样,其他各院系就专心进行学科专业教育,教育院系专业进行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这样就不存在“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了,也不存在教育学科课程抢占学科专业课程的时间的问题了。

二是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大学设教育学院,为愿意当教师的其他学科的学生提供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国家早就有了这方面的政策,鼓励这些院校参与教师的培养活动,比如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规定:“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教师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任务”。但这些院校迟迟没有响应,也可能是政府虽然鼓励却并没有提供资金等条件。不管怎样,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大学设教育学院来承担教师教育的任务,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为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各种类型的教师。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比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虽然这些教育学院暂时没有参与到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培养,但它们迟早会进军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市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经开始提供中学校长培训项目。

无论是师范院校变为综合性大学后的教育学院,还是综合性大学建立的新的教育学院,其培养模式都是开放的,其课程设置应体现教师教育的边际性专业特性。开放型教师教育及其课程模式是适合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的,可以为基础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合格的专业化教师。

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既是世界性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考虑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的边际或双专业性质,把普通文化知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合理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以及所占的比重,并逐步把定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开放型课程模式,为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