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教育改革:理论、模式与实践

教师教育改革:理论、模式与实践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目前的师范大学师资培养的现有模式却难以适应现实国情的任务要求,不改不行。职前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职后教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师资的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培养的学生在职场中没有表现出师范大学毕业生较其他毕业生的优良素质,造成就业竞争力下降。以上述外在构架的改革为基础,各师范大学还纷纷在教师教育改革的价值内涵上进行了延伸、拓展和探索。

教师教育改革:理论、模式与实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与实践

武海顺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等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一番“综合性”与“师范性”的激烈论争之后,高等师范院校已经就发展定位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取得了共识,这就是走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之路。那么,如何巩固和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原有的优势,体现出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全国各地的师范大学对此都在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积极的教师教育改革。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国对教师教育的探索和改革也从未停止过。国际上对教师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最先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推动教师教育成为真正的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都在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把教师教育改革同义务教育的教改紧密联系起来,使师资培养和中小学教育形成共生,突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比重。

综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当前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二是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重视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四是重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总之,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以及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二、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一直采用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混编养成教师的范式,此种范式满足了过去百年来我国对为数巨大的教师的需求,功不可没。但它终究是一种“短平快”的范式,不仅制约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制约了高师院校学科的发展。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创新型的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的师资造就创新型的教育。因此,师资水平对国家至关重要。师资力量中,处在高端的是高校师资,更广泛、更基础的是基础教育师资。后者培养的人才质量,又影响和决定着前者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师范大学正承担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师资培养的重任,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负有重要责任。师范大学师资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兴衰与成败,进而关系到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而目前的师范大学师资培养的现有模式却难以适应现实国情的任务要求,不改不行。

(二)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教师教育市场开放态势下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我国的师资培养体制,较以往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革,师范院校独家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国家向全社会开放教师教育市场,许多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纷纷涉足师资培养领域,并已经和正在利用其雄厚的学科力量和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师范大学的传统领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而师范大学在综合化进程中,国家的投入远低于综合性大学,又因为学科发展的先天不足而不得不选择渐进的发展方案。这样就更显出巩固和强化教师教育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竞争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师范大学目前的办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改不行。(www.xing528.com)

(三)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高等师范院校间综合实力竞技的必然结果。不仅是与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师范院校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实力竞技。在高师院校综合化的发展潮流中,各高校都不遗余力地加强了学科建设,除了依托原有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还依据学校办学的历史积淀培育实力较强的特色学科,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发展特征。无论是优质生源的吸纳,还是就业市场的开拓方面都存在着平面和立体的多重交叉,竞争激烈。再加上近年来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升格热潮,更加剧了高等师范院校间的竞争压力。教师教育市场有被分层定位和小众细化的趋向。而目前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雷同趋于简单化的培养格局,显然和高师院校的发展潮流不相适应,不改不行。

(四)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和学生就业双刃剑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我国的师范教育总体来讲,仍在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职前培养模式,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到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师资都难以满足基础教育一线的现实需要。职前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职后教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师资的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培养的学生在职场中没有表现出师范大学毕业生较其他毕业生的优良素质,造成就业竞争力下降。所有这些都说明,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现状已经造成了整体培养质量下滑,并严重地危及到了高师院校的职能发挥,不改不行。

三、目前的几种主要改革模式

学科的综合化与教师养成的教育学院化,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大趋势。各高等师范院校根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纷纷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行了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改革。以教师教育改革的形式要件为参照,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赋予传统职前培养模式以新的职后培训职能。就是以学校原有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为依托,将其职能进行扩展,注入教师教育的实质性内容而形成的改革方案;二是成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新机构。就是全面整合校内校外的教师教育资源,将其统合成立新教师教育学院或新教育学院;三是保持传统职前培养模式不变,成立新的职后培训协调机构;四是成立新的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五是教师教育专业与行政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六是以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主线组建教师教育学院;七是以教师职前培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

以上述外在构架的改革为基础,各师范大学还纷纷在教师教育改革的价值内涵上进行了延伸、拓展和探索。在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强化、与基础教育的密切协作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从各师范大学的改革实践来看,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

四、我们的改革——“双一体化”模式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我们要在山西师范大学推行教师教育“双一体化”模式。即实行教学与管理一体化和职前与职后一体化。这是在总结了目前我国几种主要的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基础上,考虑山西基础教育的特点与新要求,结合我们学校现状作出的理性选择。

(一)“双一体化”模式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职前教师教育素养培养职能。整体设计各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并负责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承担本科相关专业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承担本科相关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学技能训练任务;承担本科相关专业师范生的实习指导工作;二是农村支教职能。负责“两山”(太行山和吕梁山)农村顶岗支教学生的培训和具体指导工作;三是职后教师培训职能。承担各中小学校需求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指导任务;承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教师培训计划任务;承担“两山”顶岗支教置换下来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培训任务;四是教育硕士培养职能。承担“4+0.5”、“4+1”和“4+2”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在职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五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职能。承担山西省高师培训中心委托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我校教师岗前培训任务;六是教育类本科专业培养职能。承担教育类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任务。

(二)“双一体化”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四性”:即“前瞻性、继承性、适用性、开放性”。所谓前瞻性;就是符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以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为指导,渗透人的成长与发展、有效教学、人民与文化、专业知识和意向等学科融合的趋势,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体现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今后较长时间内都能发挥它的指导性,做到在未来的教师教育改革中结构的稳定性。所谓继承性,就是能巩固学校现有师范教育的优势,保持要与现有办学模式有所衔接,充分吸纳过去教学改革所积累起来的基础学科、任教学科和教育学科彼此融合的有益经验,继续发展教师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联系,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所谓适用性,就是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具有可操作性,能应用得起来,易于普及,成为受学校在校学生、中小学、地方政府等各方面欢迎的模式,直接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基础教育,能够为山西“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所谓开放性,就是要向社会开放,将实质性的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纳入到高等师范教育中来;向非教师教育开放,将校内校外非师范教育学生的职前培养纳入高等师范教育中来;向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开放,将这部分资源纳入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放,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和学生的支教实习结合起来;向教学科研成果开放,把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作成教学科研成果向基础教育一线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向国际开放,融入国际教师专业化建设中去,与国际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运作方式接轨。(《山西日报》2006年1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