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模式概述:理论与实践分析

教学模式概述:理论与实践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学模式的概念“模式”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但教学模式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各要素之间形式不同的、有规律的联系形态即构成教学模式的结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万能的,均有其适用的条件和环境要求。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

教学模式概述:理论与实践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最先将“模式”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策略体系。

本人认为,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活动策略体系、基本框架和活动程序,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作为基本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概括,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但教学模式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具有方法的特性,但与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概念不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方法论。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任何教学模式都蕴含着某种教学理论与思想,它作为一种简约化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并不提供即时操作的具体学科教学活动的方法与步骤,而是方法论体系。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理论,而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操作体系,它内含教学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比教学理论更丰富的东西。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程序,它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的简约化样式和方法论体系,并不是一般具体操作意义上的教学流程。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其结构通常包括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构成了教学模式的结构。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形成的基础,是其深层次的灵魂与本质,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是教学模式的内在规定和本质特征。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概念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以及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活动中的统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活动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3.操作要素(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实施。基本程序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本人更推崇推荐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如杜威实用主义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论证五个步骤。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和空间等等。任何教学模式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并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最佳方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5.教学评价

是某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亦有所不同。

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功能亦不同。各要素之间形式不同的、有规律的联系形态即构成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和依据,它对其他要素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引导和制约着教学模式的其他要素,是这些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指针,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要素(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环节和活动方式;教学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教学评价是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的保障,对教学模式其他要素起着监督、反馈、调节的作用。

教学模式的建构是教师由传统经验式教学走向现代理性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策略和途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万能的,均有其适用的条件和环境要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进行建模——用模——破模——完善模式……不断实践、创新、完善,循环往复,持续提升的过程,最终要建构出教学模式群,并超越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一种新模式的产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多次往返求证和不断完善,要经历实践——模式——理论——模式——实践的运行规律和机制。一种新模式的形成,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而随着我们对课程与教学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它必将转换为更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教学模式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理论和依据。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指向性和中介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遍有效的模式,也无法确定最好的教学模式。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功能和特点,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中介与桥梁,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实施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2.操作性和实践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可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了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比抽象理论更具体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实践性是它的重要属性。

3.系统性和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媒体等要素构成的教学方法论体系。教学模式又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照作用,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4.灵活性和独特性

教学模式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现某种教学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教学模式也因人而异,对教师个人而言具有独特的属性,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集中体现。

5.动态性和开放性

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的改革和面临的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人们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更新完善,教学模式必然要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才成长的新规律和新要求。

教学模式一般具有五种功能[3]:一是构造功能,它能指示教学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及其关系,能使我们对课程实施,即教学有一个清晰地、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二是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说明复杂的教学现象;三是启发功能,它能揭示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并标明某种排列或活动秩序;四是推断功能,它能根据教学规律推断出预期的结果,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五是规范功能,它能使我们科学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和环节,并最优化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模式是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一种理论,它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组合在一起,并从时间和空间上阐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建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诸环节,突破原有的教学理论认知框架,探索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新教学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模式的分类

由于人们对于教学规律认识的不同及教育经验积累的差异,致使对于模式的探讨也是众说纷纭。以下几种常见的模式分类可供参考和研究:

1.从心理学角度分类

(1)以认知学派理论为依据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以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教学模式。(www.xing528.com)

(3)以人本主义学派理论为依据的个性教学模式。

(4)以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的交往教学模式。

(5)以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的合作教学模式。

2.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分类

(1)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原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2)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原苏联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

(3)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例如,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

(4)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例如,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等。

3.着眼于教学活动特征的分类

(1)探究——发展模式:用于问题的解决和探究。这一模式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家面临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成为探究模式的基础。

(2)新型传递——接受模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观察注意力,建立假说,并进行推理和验证,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最后利用练习来应用和巩固。

(3)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

(4)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两个独立的策略——探索情感策略和解决矛盾策略。运用这一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他们的情感、态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处理矛盾情境。

(5)STS(Science-Technique-Society)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按学习理论依据分类

在教育技术界,较多地引用按学习理论依据不同的分类法,将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族类:

(1)行为修正模式。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学习者行为结果的影响。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和行为矫正理论等。其教学方法有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模拟计算机操练与练习法等。特别适用于知识技能训练。

(2)社会互动模式。主要依据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其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法、群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社会科学调查法等。特别适用于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3)人格发展的个人模式。主要依据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个别化教学。其教学方法有非指导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求同存异讨论教学法等。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求异思维、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加工模式。主要依据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其教学方法有概念获得的探究法、范例教学法、有意义接受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调查法等。用于提高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5)建构主义模式。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探索发现法、基于问题式学习法、小组研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特别适用于高级知识的学习以及培养科学研究精神。

(五)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

从教学目标上看,由单一知识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从教学时空上看,教学过程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课前、课后的教学活动也十分重要,需要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统一设计;从教学方法上看,倡导多种教学方法或方式的优化整合,单一教法的教学很难取得高效;从教学活动上看,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输出源,学生也是重要的信息输出源,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由归纳型或演绎型向归纳与演绎并举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是指从教学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证实其有效性,它的起点是科学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源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带有思辨的色彩;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是从科学理论假设出发设计的,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更自觉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

3.由传递接受式为主向引导探究式为主发展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各学科围绕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但在促进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展教学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强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多元互动、过程探究、交流分享。

4.由“教授模式”或“学习模式”向着实质意义的教学模式发展

教学模式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范式,一方面必须研究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策略、手段,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又必须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学习活动的规律,为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和科学依据。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合理地设计“教”与“学”的关系,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是向着二者辩证统一的方向发展,将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机结合,向着本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发展。

5.由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改变以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现象,改变单一、线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于课程标准,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质、潜智、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将成为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6.由传统机械式向现代生成式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与价值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关系,而是关于生命发展的对话关系,在教学交往与对话中,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生成;课程的实施出现新生态,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在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在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经验分享、视界融合、心灵互通、共同探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创造文本,建构意义。同时,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学模式现代化,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信息加工、人工智能、计算机等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成果。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应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

总之,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于科技和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的发展对综合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和教育模式,必须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运用模式变换原理、模式孕育原理、模式包容原理,对实际教学加以客观的分析,完善模式,发展模式。只有把多种教学模式灵活结合,综合运用,才能发挥模式教学的强大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