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哲学:伯乐害马,马玩嬉戏尽显生命之美

庄子哲学:伯乐害马,马玩嬉戏尽显生命之美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伯乐不仅是一个知名度较高,而且是一个美誉度较高的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然毋庸讳言,不少人对伯乐的熟知始于对韩愈《马说》一文的阅读。然而,庄子却对伯乐深恶痛绝,并对其做了猛烈的抨击。可是,伯乐出现后,他却炫耀自己善于治马。顺着庄子的思路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伯乐,马会在广阔的原野上奔驰、嬉戏,宇宙的生机、生命的壮观会在它们矫健的身姿、嘹亮的嘶鸣中彰显无遗。然而,伯乐却用种种规范对它们进行约束、驾

庄子哲学:伯乐害马,马玩嬉戏尽显生命之美

毋庸讳言,自由意味着生命的活泼、灵动、愉悦和宽舒,失去自由则意味着生命的约束、压抑、痛苦和萎缩。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膜拜与渴望,才有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而开辟自由之路,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追求、换取自由。也正是缘于对自由的深刻体悟与警醒,才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的经典诗篇的问世和深入人心。

庄子人性论为基础,表达了他对自由的看法。

在《养生主》篇,他举例说,水泽里的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寻找食物、满足生存十分困难。但即便如此,它肯定不愿意被养在笼子里。这里,庄子对自由的揭示不可谓不深刻!试想,当它被养在笼子里的时候,固然可以得到主人及时提供的精美饮食,外表看起来也可能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但它却失去了自由跳跃的辽阔大地,失去了自由飞翔的广袤太空,生存活动的空间被无限的缩小了。哪怕鸟笼子是用金子做的,仍然改变不了它是“笼中之鸟”的悲剧事实。这就像一辆囚车,即使镶金嵌玉、披红挂彩,却仍然改变不了它是枷锁、桎梏的实质,改变不了车中人被羁押、拘役的命运。因此,把鸟养在笼子里实际上就是囚鸟、杀鸟。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使我们油然想起郑板桥的养鸟之道。郑板桥喜欢鸟,但他却反对把鸟养在笼子里。他说最好的养鸟方式就是围绕着自己的居处多种树,使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创造一个令鸟儿趋之若鹜、醉心于斯的栖息空间。这样,每当黎明初醒赖床之际,聆听一片悦耳的啁啾鸟鸣,其愉悦之感会胜过欣赏《咸池》之乐。及至披衣而起,洗漱完毕,坐而品茗,眼前满园众鸟振翅飞翔,流光溢彩,倏忽往来,目不暇给,这种乐趣绝非一笼一鸟所带来的乐趣所能比拟。

在《至乐》和《达生》篇,庄子又以“鲁侯养鸟”的故事说明自由的可贵。从前有一只海鸟栖止于鲁国的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之中,给它美酒喝,演奏优美的九韶之乐给它听,还准备牛、羊、猪三牲俱全的“太牢”膳食给它吃。这只海鸟受到如此优厚的礼遇,却目眩头晕,心生忧郁哀悲,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不到三天就死掉了。在庄子看来,海鸟之死全是鲁侯的罪过,他的行为根本就不是爱鸟的行为。鲁侯自己喜欢喝酒,喜欢吃肉,喜欢听韶乐,就认为海鸟也喜欢这些,并把自己所好强加于海鸟,殊不知这些都不是海鸟所需要的。鲁侯的养鸟方式,说白了就是“以人养鸟”、“以己养鸟”,而正确的养鸟方式则应该是“以鸟养鸟”,即让海鸟按照它自己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去生活。因此,庄子说茂密的森林、海中的沙洲、辽阔的江湖才是海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舞台,鲜嫩的鱼虾才是它最倾心、可口的美食,与群鸟结伴列队飞翔、栖止才是它最本色的生命旅行

自由固然是可贵的,但很多人却经常失去自由。如唐代诗人元稹行宫》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对皇帝行宫中的老宫女作了生动的描写。这些宫女当年由于天生丽质、娇容玉貌、青春靓丽而被选入宫中,置身于国家最大的“豪门”之中,在常人眼中不可谓不显赫、不尊贵。然而她们被选入宫中后,并不能真正获得帝王的垂青和恩宠,所以只能终日与无聊寂寞为伴,她们的艳色娇姿也伴随着时光一起飞逝。除了自身的遗憾,她们还必须一起感受国势的盛极而衰、沧桑巨变。此情此景,岂不凄惨!试想,即使她们有锦衣玉食,而被禁锢在深宫之中,又有何自由可言?与被囚在笼中的鸟儿有何不同?与那些虽然没有丰饶的物质供给,却拥有自己真挚的亲情、温馨的家庭和庸常的生活的匹夫匹妇相比,她们又有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之处呢?

基于对自由的珍视和捍卫,以及对剥夺他人自由者的痛恨,庄子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一个人——伯乐。

伯乐不仅是一个知名度较高,而且是一个美誉度较高的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他以善于相马,善于挑选千里马而千古留名。故而,后世一般把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遇到伯乐,并得到伯乐的赏识、帮助和提携。因此,伯乐实际上充当了一个人生命中的“贵人”的角色。然毋庸讳言,不少人对伯乐的熟知始于对韩愈《马说》一文的阅读。因此,不妨把韩氏的这篇文章抄录如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www.xing528.com)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短文以马喻人,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遇到自己生命中的伯乐,从而畅快淋漓地施展自己才华的现实。它之所以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和反复诵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它道出了壮志难酬者或怀才不遇者内心无比的压抑、愤懑、遗憾和失落之感。

然而,庄子却对伯乐深恶痛绝,并对其做了猛烈的抨击。《马蹄》篇说,蹄子可以践踏霜雪,毛发可以抵御风寒,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翘足跳跃,与伙伴交颈相摩,愤怒时却又转身相踢,这才是马的真性。它们喜欢在原野上奔驰,即使有华丽舒适的高台大殿,对马也没有什么用处。可是,伯乐出现后,他却炫耀自己善于治马。他治马的方式无非是用铁烧马,剪马的毛,削马的蹄子,烙上印记,羁络住马的头和脚,把它们限制在马槽之中,此时十分之二三的马便死去了。不仅如此,他还让马时时处于饥饿、口渴的煎熬中,驱赶它们,让它们奔驰,训练它们听从命令,合乎一定的规矩,前面给马带上马嚼子,后面用鞭策严格控制着马的一举一动,此时大半的马都死去了。面对屈辱、重压的生存境遇,一部分马不堪重负而死,而另一部分仍然在忍辱负重的马却并不甘心被束缚在缰绳之中、车辕之内而听任命运的安排、操纵。于是,它们学会了缩着脖子脱套、掀翻折毁车子、吐出马嚼子、咬断马笼头而与人抗衡,而且它们与人较劲的机智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手足无措。顺着庄子的思路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伯乐,马会在广阔的原野上奔驰、嬉戏,宇宙的生机、生命的壮观会在它们矫健的身姿、嘹亮的嘶鸣中彰显无遗。然而,伯乐却用种种规范对它们进行约束、驾御、控制。此时,生机黯淡了,壮观不见了,所留下的只有疲弱、喑哑甚至是悲愤和狡诈用智的反抗。一言以蔽之,马的真性被伯乐扼杀了。因此,庄子把伯乐视为罪人。在他的视野中,伯乐不仅不是慧眼识马的英雄,反而是害马杀马的凶手和始作俑者。

在呼唤社会自由与正义的意义上,庄子不仅痛斥伯乐,而且批判“陶者”与“匠人”。“陶者”是善于用黏土制作陶器的人,他们炫耀说:“我善于制作陶器,能让圆者合于规,方者合于矩。”“匠人”就是熟练的木匠,他们炫耀说:“我善于削制木头,能让弯的合于钩,直的合于绳。”殊不知,当他们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和技能的时候,黏土与木头的本性被规、矩、钩、绳改变了。由此看来,就戕害事物本然的自由之性而言,他们的罪过与伯乐可谓殊途同归!

庄子对伯乐等人的痛斥目的是影射政治。他是想告诉统治者不要用太多的法令规章约束民众,不要苛刻地扰民而使其失去自由的生活,不要粉碎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他看来,苛政贼民是社会道德水准堕落,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一个深层根源。总体而言,庄子的“自由”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内在性。它表现为对主体生命、本真之性的崇尚和守护。其二,批判性。它表现为对异化的礼法制度、名教规范的指斥和消解。也许正因为如此,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自由哲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庄子是否有“自由”思想,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说,有些学者否认庄子思想与自由相关涉,并进而反对用自由诠释庄子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由应当包含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实践,而庄子思想在整体上则表现为否弃世事、疏离现实、绝对不为,仅仅追求自我心灵的调适或内在精神上的自我超脱。这种认识看到了庄子思想对人的“心灵幸福”的关注,是可取的,但它否认庄子思想与自由无关却是有失公允的,这也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以自由来诠释庄子思想。我们认为,无论是对“心灵幸福”价值的彰扬,还是以外在的行动去争取“幸福”,都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庄子思想中表现出的“不作为”倾向,并不是真的反对争取“幸福”的行动,而是以否定世俗的形式警醒世人“幸福”的可贵,声讨破坏人们“幸福”的卑劣行为。再者,外在的行动往往奠基于内在的思想意识,或者说先有对生命异化的意识,对“幸福”的追求,然后才会有争取“幸福”的动力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怎么能说庄子的思想与自由无缘呢?

庄子的自由观是发人深省的。它告诉我们,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组织、单位,只有首先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宽舒环境,才能造就人才、发展人才,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否则,就会压抑人才,扼杀人才,埋没人才。既然如此,这就要求每一位尊者、长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做到儒家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还要做到有容乃大、广纳群贤,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即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绝对不能同于己者则喜之揽之,异于己者则厌之弃之。其实这个道理,西周末年的周太史史伯早就说过了。他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同一元素的结合——“同”是没有生机的,而不同元素的结合——“和”却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试想,没有“五味”哪里会有可口的饭菜,没有“五音”哪里会有优美的旋律,没有“五色”哪里会有斑斓的世界?然反过来说,每一位年轻人、初学者都应该勤学苦练、提升自身素质,而不能坐等“伯乐”。我们经常说,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其实“伯乐”也不是等来的,他也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边。换言之,不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砺而使自己首先成为“千里马”,而是坐等“伯乐”,是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的。庄子的自由观还提示人们,自由本应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由、享有自由。在生活中给人自由,就是给人尊重,给人宽容,给人友谊,就是拓展他人的生活舞台和生命空间。而当一个人给予他人自由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他自己获得尊重、宽容和友谊的基础,也是在拓展他自己的生活舞台和生命空间。当然,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道德境界、人生境界自然就会得到净化、提升,而纯净、超拔的心灵会使他的生命为祥和之气所包围、浸润,他会陶醉于远离患害的生活之乐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