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哲学思想论纲:庄子剽剥儒学,丑化儒生的突出表现

《庄子》哲学思想论纲:庄子剽剥儒学,丑化儒生的突出表现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丑化儒生是《庄子》剽剥儒学的又一个突出表现。但无论如何,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把儒生丑化为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人则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故事中,文质彬彬、知书识礼的儒生被庄子丑化成了鸡鸣狗盗之徒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样庄子不仅丑化了儒生,而且丑化了墨者,展示了儒、墨之间无谓的是非之争。庄子对儒生的讽刺固然有出于学派立场和偏见的成分,但其揭示的道理确是发人深省的。

《庄子》哲学思想论纲:庄子剽剥儒学,丑化儒生的突出表现

丑化儒生是《庄子》剽剥儒学的又一个突出表现。对于这个方面,我们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鲁国少儒”的故事:

《田子方》载,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对庄子说:“鲁国的儒士那么多,很少有学你那样的学问的。”

庄子说:“不对,鲁国的儒士很少。”

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着儒者的服装,你怎么说鲁国的儒士很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过,儒者戴着圆形的帽子,以表明自己知天时;穿着方形的鞋子,以表明自己明地理;佩戴着玉玦,以表明自己善于决断事情。然而,有这种道术君子,不一定穿着儒服;穿着儒服的人,不一定有这种道术。如果您觉得我说的不对,何不做个试验,在国内发个号令说:‘没有知天时、明地理、决断事情的能力而穿儒服的人以死罪论处!’”

于是哀公下了五天号令。结果,除了一个男子穿着儒服站立在朝门之外,整个鲁国竟然没有敢穿儒服的人。哀公召见了这个男子,果然千转万变而应答不穷。

庄子说:“怎么样,整个鲁国不过只有一个儒士,怎么能说鲁国多儒士呢?”

成玄英的《庄子疏》说,那位独自站在朝门外的儒士就是孔子。实际上,庄子并未明说此人是谁。但无论如何,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把儒生丑化为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人则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个例子是“《诗》、《礼》发冢(即盗墓)”的故事:(www.xing528.com)

《外物》载,大儒和小儒一起盗掘坟墓。大儒在外面喊话说:“天马上就要亮了,办的怎么样了?”

小儒在墓中答道:“衣服还没有脱下来,口里面有珠子。”

大儒说:“《诗》曰:‘青青的麦穗,长在陵坡上,生不施于人,死了何必要含珠!’你抓住他的头发,按住他的胡须,用铁锤撬开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千万不要损坏了他口里面的珠子!”

在这个故事中,文质彬彬、知书识礼的儒生被庄子丑化成了鸡鸣狗盗之徒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第三个例子是“缓自杀”的故事:

《列御寇》载,有个名叫缓的郑国人,在裘氏这个地方诵读儒家典籍,只用了三年就成了有名的儒士,不仅光宗耀祖,而且惠及家乡父老。缓让他的弟弟翟学习墨家学说,但由于儒家与墨家的主张相抵触,于是他们兄弟之间发生了争辩。在争辩过程中,他的父亲站在弟弟一方帮助翟说话。十年后,缓自杀了。他的父亲梦到缓说:“让你的小儿子成为墨家名士的人是我。你为什么也不到我的坟墓上去看看我,上面种的秋柏已经结果子了吧?”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把缓丑化为自以为是、居功恃能、心胸狭隘的小人。按照庄子的意思,翟成为墨家名士本是出于他自己的天性,缓却把翟的成名完全归功于自己。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父亲帮助弟弟说话耿耿于怀,即使死了也通过托梦的方式表示对父亲的不满,这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值得一提的是,庄子不仅批判儒家,也批判墨家,《庄子》中常常“儒墨”并举而斥之。而缓的弟弟名字叫翟,又成为墨者,庄子或以其代指墨家的创始者墨翟。若果真如此,缓与翟之争就成了儒与墨之争。这样庄子不仅丑化了儒生,而且丑化了墨者,展示了儒、墨之间无谓的是非之争。

庄子对儒生的讽刺固然有出于学派立场和偏见的成分,但其揭示的道理确是发人深省的。实际上,儒家学者对其学派内部的人也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如孔子把儒者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荀子把儒者分为大儒、小儒、雅儒乃至俗儒、贱儒、腐儒、陋儒、散儒、偷儒、沟犹瞀儒等。他们都看到了自己学派中有一些人的德行是不足以称道的,甚至是龌龊的、卑污的。然而,如果说孔子、荀子所批判的只是一部分儒者,是对儒家道德精神和道德理想的积极捍卫,那么庄子则是作为局外人对整个儒家学派的攻击以及对其道德精神和道德理想的彻底颠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