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哲学思想论纲:与田骈之学的对照

《庄子》哲学思想论纲:与田骈之学的对照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天下》篇提到了田骈,且彭蒙、田骈、慎到并举。成玄英《庄子疏》注曰:“姓彭,名蒙;姓田,名骈;姓慎,名到;并齐之隐士,俱游稷下,各著书数篇。”与庄子受田骈之学的影响相关,我们认为庄子哲学还极有可能受惠于其他稷下学者。关于这一点,或许有人会以《天下》篇非庄子所作,而否认庄子与宋、尹之间的学术联系。

《庄子》哲学思想论纲:与田骈之学的对照

田骈,一称陈骈,因善于谈论,又被称为“天口骈”。《史记》云:“田骈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田子》二十五篇,班固注曰:“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可知,田骈为齐国稷下学宫中黄老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庄子·天下》篇提到了田骈,且彭蒙、田骈、慎到并举。成玄英《庄子疏》注曰:“姓彭,名蒙;姓田,名骈;姓慎,名到;并齐之隐士,俱游稷下,各著书数篇。”我们认为,《天下》中除去合论三人学术以及专论慎到学术的内容外,评判田骈学术的应是以下这些文字:

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窢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

从第一段文字可知,“齐万物”是田骈的重要思想,他认识到天地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即万物价值都不具有普遍性,只有道的价值才是周遍圆融的。第二段文字则告诉我们,田骈的“齐万物”思想是有渊源的。亦即,田骈学于彭蒙,而彭蒙也有自己的老师,其师的话明显是一种不谴是非或齐一是非的观念。《吕氏春秋·不二》载“陈骈贵齐”,《尸子·广泽》说“田子贵均”,我们认为“贵齐”或“贵均”就是指田骈的“齐万物”思想。众所周知,“齐物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因此,田骈一系列的“齐物”思想或许对庄子产生了影响。对此,张岱年先生指出,“‘齐物’之说可能是田骈首唱的,庄周受其影响。”[17]还有学者说:“彭蒙、田骈都是齐国人。他们的学说都有道家倾向,可以说对于庄周思想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他们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贵齐’,强调事物的齐一、均齐。认为对万物应取‘莫之是,莫之非’的态度,‘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主张因循自然,不置可否,齐一万物,这显然是庄周‘齐物’思想的先声。”[18]令许多学者费解的是,慎到一般被认为是稷下先生中援道入法的学者,或者说是所谓的“道法家”,那么《天下》篇为什么要把慎到与彭蒙、田骈师徒二人放在一起评论呢?笔者认为,这不仅在于他们共同接受了道家的弃智去私、因任自然等思想,而且恰与慎到对“法”的强调有关。结合《天下》篇对慎到的评论及《慎子》等史料,慎到推崇法律的作用,在他看来,人情至私,法律至公,世间诸事只有“一断于法”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凡事“以法观之”的理路,与田骈等人凡事“以道观之”的“齐万物”思想确有相合之处。

与庄子受田骈之学的影响相关,我们认为庄子哲学还极有可能受惠于其他稷下学者。如《天下》篇对宋钘、尹文之学作了评论,而宋、尹二人亦是齐国的稷下先生。如《汉书·艺文志》名家类著录《尹文子》一书,颜师古注引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成玄英《庄子疏》则说宋、尹:“并齐宣王时人,同游稷下。”笔者认为,宋、尹之学也有可能影响了庄子。关于这一点,或许有人会以《天下》篇非庄子所作,而否认庄子与宋、尹之间的学术联系。可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庄子·逍遥游》篇提到了“宋荣子”,即: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不少学者指出,这里的“宋荣子”与《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的“宋钘”,《孟子·告子》中的“宋牼”,《韩非子·显学》中的“宋荣”本是一人。在否定《天下》篇为庄子所著的学者们中,应极少有人否定作为《庄子》“内篇”的《逍遥游》为庄子的作品。既然宋钘出现在庄子的笔下,那么宋钘影响了庄子就很难被简单否定了[19]。如果我们抛开传统上对《庄子》所作的内、外、杂篇的划分及《庄子》中的某些篇章非庄子所作的成见,那么影响庄子的稷下先生还另有其人。如《则阳》篇提到主张“或使”说的接子和“莫为”说的季真,成玄英《庄子疏》曰:“季真、接子[20],并齐之贤人,俱游稷下。”当然,如果从最终学术取向严格加以区分,宋钘、尹文等稷下先生并不一定划入道家学派,而是归属于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等不同学派。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黄老之学是在稷下学宫中酝酿出来的显学,它属于老子之后重要的道家流派。从这个意义上看,稷下学者们都应受到了黄老之学的洗礼,可以视为道家学派。如宋钘,不少学者认为他属于墨家,《汉书·艺文志》则把《宋子》著录于小说家,不过班固却说:“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这说明,班固肯认宋钘受到了黄老学的影响。其实,这也是我们把田骈之学放在这一部分加以论述的重要理由。

【注释】

[1]由于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述老聃作《老子》五千言后又提到了老莱子、周太史儋两位“老子”,其后历代学者对于“老子是谁”、“《老子》的作者是谁”诸问题便长期聚讼,乃至形成了所谓的“老子公案”。上世纪前期“古史辨派”对这些问题重新展开了激烈地争辩,70年代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90年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土后,又掀起了一次辩论的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笔者仍坚持传统旧说,认为《老子》五千言为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且年长于孔子的老聃所著。

[2]谢祥皓、李思乐:《庄子序跋论评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3]谢祥皓、李思乐:《庄子序跋论评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4]详参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5]参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钱穆、郭沫若等学者主张关尹就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孟子荀卿列传》所记载的稷下黄老学者环渊,至今仍有人持这种观点,不从。

[7]参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7页。(www.xing528.com)

[8]参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10]对于这里的“取”,朱熹四书集注》曰:“取者,仅足之意。取为我者,仅足于为我而已,不及为人也。”钱穆则释为:“犹‘异取以为高’之取。”(《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87页。)但有人认为“杨子取”即杨朱、阳子居,笔者不从,但认为可备一说。

[1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84页。

[12]如当弟子问朱熹“孟子与庄子同时否”时,朱熹回答说:“庄子后得几年,然亦不争多。”(《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

[13]学界曾有人提出杨朱就是庄周,并没有杨朱其人,不从。详参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1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16]详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14页。

[17]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93页。

[18]高正:《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19]这个例子也表明,用某些“证据”或方法否定《庄子》中的某些内容为庄子所作是极其危险的。

[20]一作接予、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