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缺:主要景点、自然景观

贺兰山缺:主要景点、自然景观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区主要景点有“贺兰山缺”,在松涛山庄东面一山岭上,有古长城、烽火墩造型,使人感悟到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和金戈铁马的古代战争场面。主要有全长1.2公里的高山索道,索道高差近百米,游人可俯瞰公园景观。(二)主要自然景观明代宁夏八景之一。

贺兰山缺:主要景点、自然景观

滚钟口西边的西峰岭因攀登需盘旋而上又称转角楼,岭峰高3200米。岭下有一砚石山,呈南北走向,山下砚石沟内的砚石洞内出产宁夏五宝之一的贺兰石。贺兰石质地细腻,可制墨砚,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西峰岭向东伸出一条山脉,其末端顶峰可见三峰矗立,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峰。登临山巅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此处可观赏“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中段山峰似笏板排立空中,又名“万笏峰”。西面尾段与西峰岭相连,并向北又伸出一支脉,因早年出入滚钟口的野狼必经此峰而下山入谷,故当地百姓称其为“走狼峰”,贺兰庙、小洞天、三滴水等都是依此山而建。在笔架山之下的小山丘,据说西夏公主登临此,又名“公主台”。1958年,在此建成“望海亭”一座。沿山路拾级而上,登临山巅“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可见贺兰山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银川平原,千里平畴。

海拔为1638米,是一处花岗岩风蚀地貌景群。贺兰山滚钟口的岩石经风蚀而形成的石林群景观十分罕见。石林群主体高达200米,由花岗岩、麻石组成,属典型的风蚀地貌景观。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不仅是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水源涵养林区,也是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侵袭的天然生态屏障。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奇石,骆驼岭、金蟾朝圣、神龟出山等象形石惟妙惟肖,谷中孔、洞、岩缝、奇石千奇百态,各种石笋、石柱、石芽镶嵌遍布于整个山体,其壮丽奇峻的绝壁山峦蔚为雄浑苍劲,是西北自然奇观的浓缩和体现。

沟内的寺庙遗址多达百座,相传是西夏时所建的佛教寺庙,大沟寺因较大的卧佛寺而得名。此沟由老君堂北侧入沟,穿二号桥内入谷,转两道弯入樱桃沟,越过樱桃沟入砚石沟。沟内险峭幽深,怪石很多,有的似顽猴,有的似卧熊,有的似狮虎,形态各异,十分有趣。沟内绿树繁茂,除云杉油松外,还有很多花灌木。沟内还时常有马鹿、岩羊、獐子、狐狸野生动物出没活动。(www.xing528.com)

民国《朔方道志》中《重建贺兰山庙碑记》记载,小滚钟口内是“西夏古名胜地”,在明代以前就有旧寺百余座,可见早在西夏时期,此地就是宗教活动场所。明清以来,此地又大兴土木,修建寺庙。明代寺庙遗址集中在景区北部大寺沟的尽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主沟内修建了以贺兰庙为主体的庙宇寺院以及楼、阁、寺、塔数十处。清代乾隆宁夏府志》载:“每岁六月,城市村堡多进香山寺,轮蹄络绎,不绝于道,名曰朝山,亦藉以游览涤暑云。”“文化大革命”初期,贺兰山中寺庙多被拆毁,改革开放以来得以投资重建。现存寺庙分布在主沟,多为清代所建,其中以贺兰庙为主体建筑。贺兰庙坐落于滚钟口中沟上段,分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层殿宇连为一体,主殿庙宇两侧绘有贺兰山“小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庙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重建贺兰山庙碑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宁夏府橼兼护道橼谢宝灵登临滚钟口,观山脉水势,见其别开生面,必有一定之主山在,主山出而后神灵现,则地方均受其福,随同诸僚议定,修建贺兰庙。由郡绅许立庭主持,征集工匠材料,建主庙三楹,两院六楹,中殿与山门各三楹。1918年秋,前清贡生梅子杰登临滚钟口,见贺兰庙遭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十分凋零,不禁感慨,遂尽修复之力。丁子和、寿山、昆仲相互筹助,重新修复,并砌建廊庙4间,于山门筑山神、土地二坛于左右,以壮其观。在正殿供奉真武、文昌、雷神神像,中殿供奉关、岳二圣,初层石洞供奉药王,山门左右供奉龙、虎。位于中沟中部走狼峰北坡二台上,海拔1525米,沿中沟路经晚翠阁,有石阶可登至。寺庙占地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建筑面积164平方米砖木结构。寺庙前厅面阔三间,两侧塑有四大天王;院中两侧建有厢房各二间,正殿圆通殿面阔三间,塑观世音菩萨像。相传寺庙建于清代中期,具体年代不详,为道教居所。民国年间,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拆去佛教庙宇大洞天辟为“慈云别墅”,将“小洞天”改成佛教寺院。1982年翻修。圆通殿左侧廊下挂有小型铁钟一口,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铸造,系滚钟口风景区内仅存的唯一一口寺钟。2005年庙宇维修,重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佛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