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干扰方式评价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干扰方式评价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占保护区面积的82.7%,是生物种类繁多的绿色宝库,成为许多动植物生存的“避难所”。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很多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甚至濒临灭绝。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是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对保护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报道,放牧干扰占干扰总数的14.1%,盗猎干扰占干扰总数的12.7%,砍伐干扰占干扰总数的9.9%。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干扰方式评价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占保护区面积的82.7%,是生物种类繁多的绿色宝库,成为许多动植物生存的“避难所”。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很多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甚至濒临灭绝。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是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对保护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域生态系统由保护区内的河流、水库组成,是鱼类及两栖类生物的栖息场所,这种复合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和鲜明。由于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自然保护区内交通不便,封闭性强,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温饱自足阶段,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这也造成当地人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无暇考虑生态因素,从而有一些违背生态保护的行为。主要的干扰方式为:

(1)砍伐薪柴是人类干扰的主要方式之一。保护区实验区及周边现有2.2万户10万多人,生活用柴按户年均消耗薪柴4500 kg计,每年约消耗薪柴9.9万t。随着社区人口的增多,对薪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无节制的乱砍滥伐,致使一些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被砍伐后难以恢复。

(2)砍伐林木是森林遭受破坏的另一个方式。砍伐林木大部分发生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对生物多样性威胁严重。砍伐木材是满足修房屋、建圈舍、做家具等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市场需求以及社区修桥、修建校舍、改善学校设施等社会公益性需求

(3)采集。采集包括采集野菜、挖药、打椴木花、割漆等。这些活动对一些物种造成比较严重的威胁,甚至是毁灭性的威胁,如打椴木花。除采集的影响,进入保护区的采集有时会附加其他的威胁因素,如野外用火、砍伐,甚至偷猎等。

(4)毁林开垦。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粮食产量低,经济收入结构单一,造成保护区社区群众生活困难,导致毁林开垦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实验区内,包括种粮、种茶、种药材等,从而改变了林地性质,造成植被丧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缩小,生物多样性下降。(www.xing528.com)

(5)猎捕。猎捕包括狩猎和捕捞。狩猎野生动物是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狩猎的对象有羚牛黑熊、林麝、大鲵、果子狸、雉类等,此外还有野猪、鬣羚、斑羚、毛冠鹿、麂、獾等,个别种类如林麝等在保护区濒于灭绝。

(6)开矿和环境污染。保护区主要有砂金矿、岩金矿、硅铁矿、煤矿和铜矿等。金矿和煤矿的开采需要一定量的坑木做支撑,坑木大部分来自保护区内。开采砂金会使河床泥沙堆积,淤塞河道;岩金需粉碎研磨后加入水银以及剧毒药品氰化钠提取,使有毒有害物质流入沟溪,对水源造成污染,水生生物数量减少。

据调查,干扰类型遇见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放牧、采药、采伐、狩猎、修建道路、耕种、砍柴、野外用火、采矿等(史志翯,2017)。据报道,放牧干扰占干扰总数的14.1%,盗猎干扰占干扰总数的12.7%,砍伐干扰占干扰总数的9.9%。不同的区域干扰方式不同(见彩图12),这些人为干扰会直接威胁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