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体育:组织形式及其重要性

大学体育:组织形式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体育实践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专门开设的体育教学课程,是高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

大学体育:组织形式及其重要性

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1.体育课程教学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态度的形成以及体育观念的树立,都是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体育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既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又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基本途径。

体育课程教学分为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

(1)体育理论课。体育理论课是根据教学计划,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根据实际需要,有的理论课安排在学期开始时进行讲授,有的安排在重大体育活动日前讲授等。根据体育理论教材,按照教学计划和课时进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实践方法,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和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2)体育实践课。体育实践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专门开设的体育教学课程,是高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目前,我国高校提倡采用“三自主”教学模式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所谓“三自主”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上课内容、自由选择上课教师。对于学生而言,选择性更加宽泛,更有利于发挥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有益补充,是体育教育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时间有限,体育课之余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重要途径。

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早操。早操即清晨体育活动,是学生合理作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每天坚持20~30分钟的晨练,一般选择散步健身跑、广播操、武术太极拳等内容,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习。学生坚持做早操,不仅是锻炼个人意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而且是学生每天从事学习的一项准备活动,开展早操对于校风、学风建设,促进校园精神文明也有重要意义。

(2)课间操。课间操是在课间休息时进行的时间较短的轻微活动。活动方式一般以散步操、太极拳等内容为主,5~10分钟较为适宜。通过课间操,可调节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消除静坐上课的脑力疲劳,使接下来的学习保持充沛的精力。

(3)班级体育锻炼。班级体育锻炼是大学生结束一天课程学习之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一般以教学班为单位,分组、分项、定点组织,以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集体项目为宜。通过班级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单项体育协会或单项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愿参加的课余体育组织。它是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织形式,其职能是宣传、发动、组织、指导所属成员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协助学校体育行政部门和学生会体育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及组织单项训练和竞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其主要特征是社团和协会将体育作为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把个体的自觉自愿归结在社团和协会相对固定的计划安排内,实行“自我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通过定期的俱乐部活动提高社团和协会的凝聚力。

(5)体育节。体育节是在课外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的体育活动。体育节时间比较灵活,可用一周或几天,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这一活动。体育节活动内容应该丰富多彩,适应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既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又要兼顾知识性和教育性。在举办体育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宣传工作,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在校园创造一种体育活动的热烈气氛。这对吸引更多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课余体育训练活动(www.xing528.com)

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的基础上,对部分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好又有专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的系统体育训练活动,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措施。

(1)兴趣运动训练队。只要身体素质好,有专项特长,兴趣浓厚,本人自愿,经过批准就可以参加兴趣运动训练队。项目设置一般根据学校的师资、场地、设备、传统运动项目等条件来决定。训练的目的可以为参加校际或上级组织的比赛,也可以不为任何比赛,而仅仅为了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学校代表队。学校代表队的目的主要是代表学校参加校级或上级组织的比赛,项目设置一般根据学校传统运动项目和上级比赛的竞赛规程来决定,其队数和每队人数均比兴趣训练队少。一般由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学习成绩合格、思想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

(3)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举措,旨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学校体育为开创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渠道和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得课余体育训练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课余训练的目的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是为学校参加不同层次比赛培养体育骨干,以便指导和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4.课余体育竞赛

竞争是体育竞赛的基本特征。体育竞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竞赛意识,又符合学生竞争心理的需求,所以体育竞赛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能起到宣传、教育和鼓励的作用。通过运动竞赛这一形式,可以检查教学和训练情况,总结和交流经验,也可以选拔体育人才。运动竞赛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经常采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校运动会。职业院校通常在春季或秋季举行田径运动会。它的特点是项目多、规模大,能够较为全面地检查学校田径运动开展的情况,进一步推动该项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2)传统项目比赛。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一项或几项传统项目长期开展比赛,如篮球、排球、越野跑、乒乓球、拔河、跳绳等,要求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和训练,定期举行传统项目比赛。

(3)对抗赛。不同班级、院系及几个学校联合组织的比赛。目的在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它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便于在业余时间进行。

(4)友谊赛。与对抗赛基本相同,只是在对象、水平、规则等方面不像对抗赛那样要求严格。

(5)测试赛。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标准或者了解运动员进步情况而组织的比赛。

(6)选拔赛。为了组织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队(或者代表队),而进行选拔队员的比赛,它可以单独组织,也可以结合其他比赛进行选拔。

(7)表演赛。为了宣传体育运动的意义和扩大影响,或者对要开展的项目作示范性介绍而举行的比赛,如武术、艺术体操广播体操等。表演赛可以单独组织或者在运动会中附带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