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经新闻报道发展史-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

财经新闻报道发展史-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以历史的眼光来回望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发展历程。注重新闻人物的政治色彩,是这一时期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显著特点。以此时段媒体对王进喜的报道来加以分析。“铁人”王进喜作为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为祖国石油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这个时代的中国人。

财经新闻报道发展史-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

不论是东方媒体还是西方媒体,也不管是提倡何种新闻学理念的媒体或者从事哪个领域报道的媒体,都不会忽视人物报道。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人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主体,还在于人物本身能够很好地体现一个时代发展的脉动。当然,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也决然不会缺少有情感、增强报道可读性的故事。财经报道也不例外,关注财经新闻人物、记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从而通过“一滴水”来折射一个时代,这是每家财经媒体都不会忘掉的好题材。所以,本节要对财经人物报道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写作方法加以详细介绍。

下面以历史的眼光来回望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发展历程。

这近30年间,人民政权刚刚建立,百业待兴,社会经济面临严峻形势,尤其是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注重新闻人物的政治色彩,是这一时期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显著特点。

以此时段媒体对王进喜的报道来加以分析。“铁人”王进喜作为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为祖国石油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所以,人们这样称扬:“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1]

全文如下:

参考报道:《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节选)[2]

……

从玉门开往大庆的列车,穿过一座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在伟大祖国的原野上奔驰。王进喜禁不住心潮起伏。一九五九年在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期间见到的一切,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他第一次到北京,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着个大气包,他曾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听了这话,他没有再问下去。心想:“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没有汽油怎么行呢?我是一个石油工人,眼看让国家作这么大的难,还有脸问?”他越想心里越沉重,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心情也一直不能平静。休息时间,他一个人悄悄地躲在一边,闷着头抽烟……

每当想起这些,他感到那煤气包像千斤重担压在自己的身上,压在中国石油工人的身上。他曾多次向战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责任。”

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带着这种要为国家承担压力的高度责任感,来到了大庆。当他看到天南海北前来参加会战的几万名战友,看到铁路沿线摆了几十里长的堆积如山的设备器材,看到就要开发的一望无边的大油田的时候,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满怀激情地站在大荒原上,随手扒开积雪,从地上抓起一把土来,嘿!这是什么样的土啊?黑乎乎的!这时,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覆盖在这黑土下大片大片的油层。他撩开身上的老羊皮袄,大声地对战友说:“看,这儿就是大油田,这回咱们可掉进大油海里了!同志们,摆开战场,甩开钻机干吧!这一下子可要把石油落后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

当时,那股高兴劲,使这个性格刚强的老工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在旧社会,他六岁拿起讨饭棍,拉着被地主逼瞎了双眼的父亲四处讨饭的时候,他没有流过眼泪;他八九岁给地主放牛羊,成年披着件破羊皮,光着下身,赤着脚在大山里跑,动不动挨地主棍棒的时候,也没有流过眼泪;刚十五岁,他被拉进玉门油矿当苦力工,满身被封建把头、矿警和美国“技师”,用鞭子、青铜棍抽打得一道道血印子的时候,他压抑住满腔怒火,从来没有流过眼泪。而今,在毛主席的号召下,眼看全国石油战线千军万马会师大庆,一场开创中国石油工业广阔前景的大会战,就要在这里打响了,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个从来没有流过眼泪的老工人,高兴得热泪直流。他恨不得一拳头砸开地层,让乌黑发亮的原油哗哗地喷射出来……

三月的大庆,朔风呼号,滴水成冰。会战上得很猛。一下子几万人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大荒原上,立即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了大问题。

为了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油田党委号召参加会战的职工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用毛泽东思想指挥战斗。在油田党委的领导下,广大石油战士每天晚上,在篝火旁,在牛棚、马厩里,认真地学习,热烈地讨论。王进喜带领一二○五队,一连好几个晚上,围着篝火一边学习,一边讨论什么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怎样对待困难?大家越学心里越热火。工人们异口同声地说:拿下大油田,哪能没有困难?但是,这困难,那矛盾,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最主要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就会利用这个缺口来卡我们,封锁我们。我们决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群众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给了王进喜极大的鼓舞。他向战友们说:“我们工人阶级,就要有这样的雄心。现在我们流点汗,吃点苦,为的是快快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只要国家有了油,再苦再累也高兴。”

王进喜和英雄的大庆工人们,就是这样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夺油大战。

那时候,钻机还没有运到,他们天天派人到车站去等。王进喜更是坐不住,睡不稳,到处调查访问,了解地层的情况。不几天,钻机到了,但是吊车、拖拉机不够用,六十多吨重的钻机躺在火车上卸不下来。大家都很着急,王进喜说:“没有吊车,咱们有人在。毛主席不是说人是最可宝贵的吗?只要有人在,咱们就能想办法把钻机卸下来。”

全队的小伙子们被队长那浑身的劲头和激动的神色所鼓舞,“上呀!”一声呐喊,便行动起来。大家一鼓作气,从清晨干到太阳偏西,硬是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了下来,运到井场,又花了三天三夜时间,把四十米高的井架矗立在大荒原上。

眼看就要打井了,可是,水管线没有安好,开钻没有水怎么行?大伙说:“咱们用盆盆端!”有人不同意,说:“你们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的?”王进喜理直气壮地说:“就是我们的国家!”

他带领工人们同井场附近的贫下中农一起,终于奇迹般地用人力端来几十吨水,提前开了钻。

一九六○年四月十四日,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巍然的井架披上金色霞光的时候,井场上一片繁忙,王进喜大步跨上钻台,握住冰冷的刹把,纵情地大喊一声:“开钻了!”这声音威武雄壮,气吞山河!正像王进喜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此情此景,使他感到自己不只是在向地球开钻,而是手执武器在向帝修反、向整个旧世界宣战!

经过五个紧张的日日夜夜,这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终于喷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王进喜和工人们围在井场的周围,眼看着那高高喷起的油柱兴奋得忘掉了一切,一个劲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这千年封闭的大油田啊,终于乖乖地打开了大门。

这是用世界上从来没有见过的方法打出来的油井。这口井,打出了东方无产阶级的志气,显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它向全世界宣告,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但战斗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第一口井打好以后,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五月一日,天刚蒙蒙亮,王进喜在井场上指挥工人放井架“搬家”,忽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下来砸伤了他的腿。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和鞋袜里浸了出来。……领导和工人们坚持把他送进医院。可是在这热火朝天的会战中,他怎能安心住下来呢?一天深夜,王进喜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医院回到钻井队,只见他手里拿着拐棍,腿上的绷带沾满了泥。大家赶快帮助他收拾床铺,让他休息。可是,还没等安排好,王进喜已经拄着拐棍上井去了。打第二口井的时候,王进喜的腿伤还没有好,成天拄着双拐在井场上来回指挥。一天,轰隆一声,钻机上几十斤重的方瓦忽然飞了出来:井喷的迹象出现了。

井喷,就是埋藏在地层深处的水、原油和天然气,突然夹带着泥沙,在地层的高压下迸发出来,如不赶快压住,不仅会井毁人亡,连那高大的井架也要被吞没到地层里去。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王进喜忘记自己的腿痛,立刻奔上前去。压井喷需要用重晶石粉调泥浆,井场上没有,他当机立断决定用水泥代替。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没有搅拌机,水泥都沉在池底。这时,王进喜奋不顾身,把双拐一甩,说了声:“跳!”就纵身跳进了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来搅拌泥浆。几个年轻小伙子也跟着跳了进去。他们整整奋战了三个小时,险恶的井喷终于被压下去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王进喜的手上身上却被碱性很强的泥浆烧起了大泡,同志们把他扶出来时,腿疼得使他扑倒在钻杆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滚下来。

王进喜哪里是在打井?他简直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一口口的油井!在那战斗最紧张的日子里,他成日成夜地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倒在排好的钻杆上,盖件老羊皮袄,头枕钻头休息一会儿;天下雨了,头顶雨衣不离开井场。他把艰苦当光荣,把艰苦当幸福,为着一个宏伟的目标,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革命豪情:“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有一回,他帮助一个井队制服井喷,在井场上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回到大队时,浑身上下都沾满泥浆,两只鞋用绳子绑着,已经分不清鞋和脚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碗掉在地上,人却靠在墙边睡着了。工人们见他一天天消瘦,眼眶越来越深陷下去,都关切地要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井场附近的老乡们,日日夜夜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们深深地被王进喜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感动了,他们向工人们夸赞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

从此,“铁人”这个光荣的名字很快便传开了。“向铁人学习!”“发扬铁人精神!”响遍了整个大庆油田

在开发大庆油田的日子里,王进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打井上。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摘掉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他不仅使自己所在的井队上得猛,打得快,而且主动帮助别的井队打得快,打得好。别的井队缺少零部件,只要他们有,就马上派人送去;打井遇到困难,他总是亲自带人去支援。他说:“我们一个井队打得再快,也拿不下个大油田,我们要让所有的队都打上去,超过我们,那才叫人高兴哩!”

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他争分夺秒地奋战在井场上,不允许任何环节有片刻的耽误、丝毫的差错。有一回,他的井队打完井,射孔层位老确定不下来,不能“搬家”,他就径直地跑到地质指挥所去质问。人家劝他不要急,说顶多耽误一会儿打井。他听了这话,当场反驳说:“为什么要耽误一会儿打井?时间是党的,是国家的,谁也没有权力白白浪费!”

他这种严格的精神,不仅对别人,更用来要求自己。一次,他的井队工作出了差错,领导在大会上批评他们。那天,王进喜去晚了一会儿,刚走到会场门口,有个工人对他说:“慢点进去,领导上正批评我们哩!”王进喜爽朗地说:“看你这个同志说的,披红戴花的时候,让我抢着往头里去,受批评了,就叫我躲起来当狗熊,我才不当这个狗熊呢!”说完,他就一直走到前面坐下来。事后,他对那个工人说:“领导批评我们,是对我们关心,是为了把革命工作搞好,我们有错误就改,这才叫对革命负责啊!”

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他对待工作始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经常对人说:“干工作光有一股子干劲,猛打猛冲是不行的,张飞还粗中有细嘛!打井一定要注意质量。要对油田负责一辈子,就要对质量负责一辈子。”他每打完一口井,都要发动大家认真地总结经验。一次,他们队打的一口井,质量稍差些,王进喜干脆让大家推倒重来,并且在以后年年都带领工人去看,要大家记住这个教训。就是检查合格的井,他每隔一段时间也要回去看看,征求采油工人的意见。后来,油田上推广了他们这个“回访”经验,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

一九六三年,油田指挥部号召打直井,要求井斜由原来的五度缩小到三度。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质量标准。领导同志问王进喜:“你准备怎样干?”王进喜说:“依靠党,依靠群众,按毛主席的教导去实践。”

回到队上,他和老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来学习《实践论》。他说:“我们要打直井,首先脑瓜子里要有个直井,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照毛主席的《实践论》去办。”他同战友们一边调查研究地层情况,一边改革钻头钻具,边干边总结经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用四十年代的老钻机打出了当时全油田第一口斜度只有二度多的直井,以后又降低到只有半度多,为全油田创造了打直井的宝贵经验。

王铁人和英雄的大庆工人们,就是这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夺得了石油会战的光辉胜利。在一九六○年六月一日,大庆运出了第一批原油;在一年零三个月里,基本上摸清了油田面积和储量;会战第三年,便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为发展祖国石油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一九六三年的一天,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传来: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了,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铁人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他扬眉吐气,到处同人谈论这件大喜事,同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

“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国石油工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实了毛主席的这一英明论断,给了帝修反一记响亮的耳光!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这一年,王进喜代表大庆工人光荣地出席了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当时,他是多么高兴啊,他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滚滚热泪,一遍又一遍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站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面前,作为一个普通石油工人的王进喜,怎么能不心情激动呢?是毛主席使他从奴隶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是毛主席教会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是毛主席把多打井、多出油,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任务放在了他的肩上。这使他感到光荣,也感到责任的重大。他觉得应当做的事情还很多,过去做的比起毛主席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很远。

他经常向别人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

文本分析:阅读完以上报道,读者会经历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一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人’”赫然立于眼前,他的形象不仅激发起国人内心奔涌的爱国情怀,也激发出国人团结奋进摘掉祖国母亲“贫油落后”帽子的勇气。“铁人”以及“铁人精神”所包含的“既要与自然界作斗争,又要与自我作斗争”的内容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学习铁人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对照铁人找差距,发挥先进性,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这一时期国人的价值追求。

从以上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铁人”的塑造以及“铁人精神”的具体化传达是这篇报道文本产生的特有魅力。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该报道的价值不可小视:这里的王进喜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物,他成了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偶像。王进喜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奉献、为公、拼命、忘我的精神,也传达出一种国家的意志:再苦再难,也要奋勇向前。通过王进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的共同追求,也可以投射出这一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报道,可以找到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其报道话语中缺失了对于自然的敬畏;“高大全”完美无缺的英雄取向、“三不要”(不要命、不要家、不要钱)的人物形象距离真实的生活有些遥远,这使得人物本身原有的人性色彩没有得到足够体现。

不管今天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以上报道,我们都不能拿今天的报道规范来要求已经尘封的历史。况且,王进喜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对那个时代中国民众所产生的引领精神和感化作用,又有谁能去代替呢?而如果没有媒体在那个时期对王进喜形象的如此塑造,又如何能对民众产生那么强大的感化作用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思想上要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恢复党内民主集中制;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上,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能力。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以及十四大的召开,为中国市场经济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十几年中,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为财经新闻报道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而突破多年计划体制后释放出谋生潜能的国人们也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游向市场的大海,在那里一展才华。同时,突然间敞开的经济市场在带给国人实际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观念冲击。细心的人发现了这样的现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复杂,人们过去遵守的规范和信奉的价值观在现实中开始消散。在此种背景下,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旧有模式渐渐改变,试图通过人物的报道来传达国家意志的做法也有所淡化,人物慢慢淡去英雄色彩,开始向人性回归。这一时期的财经人物报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开始摆脱旧模式的束缚,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敏感处选择新闻人物

1986年,《经济日报》刊载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这篇通讯告诉人们: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在当时,关广梅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名字。1984年,辽宁本溪蔬菜公司女员工关广梅在本溪市成功夺标承包消防副食商店,于当年就完成了18万的利润目标,当上了消防副食商店经理。1984年—1986年又承包了消防商店、东明商场、光明副食商店,1987年组建东明商业集团,这些举措使关广梅成为本溪市第一个租赁经营者,她在本溪市租赁的8家商店,在两年间为国家创利100多万元,职工的收入也成倍增长。

就在关广梅的商场和个人利益不断提高、自己当选中共十三大代表时,有人开始提出质疑:“关广梅是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广梅现象》这篇长篇通讯在《经济日报》横空出世,展现了关广梅在改革中面临的阻力和困惑。这篇文章引起了轰动,关广梅成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新旧观念冲突的一个象征,也成了当时中国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经济新闻人物。

2.人物报道开始体现出贴近实际、多元视角的特点

财经新闻人物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一样,应该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财经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高、大、全”的,报纸报道人物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先进榜样,以此号召广大人民学习。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僵化死板的旧有模式终于被丰满鲜活的形式所取代。比如关广梅,她是受争议的,有人甚至称她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还有人说她“剥削”,更有人说她“垄断”,但是这些恰恰反映出人物的生活实际,这一真实的形象已经不具有典型的宣传意义了,它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人们对经济生活中某些观念产生迷茫的体现。

类似于关广梅这种真实而富有争议的新闻人物,给媒体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媒体终于打破了一元化的思维,开始从多元的视角来呈现社会的真实。这对于报道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放呢?因为不管是报道关广梅,还是再现“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马胜利[3],抑或是表现“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4],报道者们不再需要为某种特定的目的去造声势、刻意拔高,其实只要遵守新闻规律,何愁报道没有人看呢?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成功至上、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等观念风靡全国,此种背景下,财经新闻人物报道中的英雄情结再次显现,不过这种英雄已经褪尽政治元素,而着上了市场的因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人物报道相比,这一阶段有关财经领域人物的报道的特点是:数量多,具有史诗色彩,写作中的表现方式较为人性化。

1.以明星企业家为报道对象的报道热出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批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因为腰缠万贯而受到众人的艳羡,当然也得到媒体的垂青。这一时期的史玉柱、柳传志等人,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人人仰慕的偶像。以史玉柱为例,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2000年6月被《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2001年1月在国内被100名权威经济学家、财经记者评选为“CCTV年度经济风云人物”,并成为《北京青年报》第一、第二届“财富年度人物”及中国企业联合会“2000年最优秀企业家”。

2.报道视角从树立道德模范向揭示人物微观感受改变

这一时期的报道更加关注财经新闻人物的奋斗经历,讲述他们奋斗的故事,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树典型、立模范的报道方式在这个时期的财经新闻人物报道中已经很难找到印记。创业成功带来的传奇人生,成为这一时期财经人物报道的主题,这也煽动了渴望财富人生的蠢蠢欲动的人们内心的狂热。人们通过媒介镜像中的这些财经英雄来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拥有财富的快感、奋斗中对困难的顽强斗争,通过这些财经英雄公众似乎找到了精神的皈依、追求的所在、幸福的本质。

以此阶段媒体对柳传志的一条相关访谈为例:

参考报道:《柳传志:稳健的快鱼战略家——目标的偏执狂 处事的中庸者》[5]

柳传志,作为中国IT业界的传奇人物,成功地打造了中国业界航母联想集团。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急流勇退,退居二线;并成功地传接了自己的接力棒,联想两位少帅杨元庆和郭为接过了联想的旗帜。老帅柳传志为联想的继位者制定了下一个宏伟的目标,进入世界500强。如此雄心、屡屡给人以惊异的柳传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去感知一个真切的柳传志。

(画面)杨元庆和郭为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人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某个颁奖典礼领奖台上,柳传志在台下为两位少帅鼓掌。对话由此开始(柳传志的回答以下简称“答”)。

问:您在为杨元庆和郭为鼓掌的时候,是否有惆怅的感觉?

答:我应该觉得特别高兴才对。现在联想做的事还只是小角色。也许十年五年之后,杨元庆和郭为会爬上更高的山峰,你想我是该惆怅还是高兴?

问: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您最希望得到什么奖?

答:人才培养奖。

问:从商的好像关注更多的是利润、金钱?

答:利润好像鸡下的蛋,我更喜欢下金蛋的母鸡。

问:看来下金蛋的母鸡就是您要用的员工,要用的人了?

答:对。

问:例如有人要将中国的企业组建成一支梦之队,您觉得董事长的位置是不是您的最佳选择?

答:所有的位置要我选的话,我就挑董事长。它可以把握更大的方向,也合乎我的经验,董事长赚钱也多。

问:那您现在做总裁薪水多少?

答:西方人说,女人的年龄和男人兜里的钱是不能随便透露的。

问:联想九个字的短语最多,“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您觉得哪个最重要?

答:建班子最重要。

问:说到定战略,联想集团向互联网转型,应该说是一次战略上的调整。您有没有想过万一不成功,会不会落一个晚节不保的名声?

答:我们首先要保住的是手中的饭碗,就是说要在现有业务上稳扎稳打,或做得更好,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在铺摊子的时候,碗里的饭已由吃菜变成吃肉了。

(画面)段永基:柳传志是个很稳健的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我更欣赏“有70%的把握马上干,远胜于有80%的把握等等看”。(www.xing528.com)

问:您是否同意段先生的观点?

答:对老段(永基)说的不太同意。快与慢是辩证的。有人说的动作很快,我比你提前一年去想有什么不好,我每周都会抽半天时间去想、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这种看起来四平八稳,但是总比手忙脚乱要好得多。

问:互联网时代似乎只有快才能抢占先机?

答:你说小鸟与青蛙数数谁快?小鸟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青蛙一张嘴“俩伍”,俩伍就是一十,还是青蛙快。

问:您能总是做到说“俩伍”吗?

答:拐大弯、做计划,把事情做清楚,想不清楚的事情,脚踏两只船,试着往前看。

问:中关村流行一句话:只有失败者,没有迟到者。您是怎样把这个路子看准的?

答:要看企业的大小。您开一个大到麦当劳的饭店,就要研究世界餐饮业的发展,三个人开饭馆就不要研究餐饮业的发展方向。三个人就要研究周围街道的环境。具体的企业要有具体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问:国内有没有您比较欣赏的企业家?

答:当然有,像海尔的张瑞敏,比如他讲的“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开展多元化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把某件事吃透了再做别的事情。

问:许多媒体提到联想的时候,都会用“斯巴达克方队”来取代,这是为什么?

答:我主要佩服的是他们退的时候阵脚不乱,进攻的时候一步一步非常坚实,说打到哪就打到哪。

问:听说联想开会迟到是要被罚站的?

答:我也被罚过三次。其实我们规定是不请假迟到了就要惩罚,我被罚都是因为无法请假,比如有一次是被关在电梯里了,罚站是件尴尬的事,往往是正在开会的时候停下来,大家注视着你静站一分钟,有点像默哀。有一次计算所的我的一位老领导当众被罚,他站了一身汗,我坐着出了一身汗。我对他说:“今天我到你们家去给你站一分钟,但你非得在这站一分钟。”

问:你们这种做法有点半军事化的做法?

答:企业就是要有点像军队。军队更需要敲着战鼓前进。打仗完后你可以在底下打扑克牌。在形成一个阵容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向上的精神。

问:这么严肃的机制是否会束缚人的创造性?

答:共有的机制必须有。但是比方说开发人员,你们可以封闭式在3个月内到一个别墅里去开发,这期间你光脚穿拖鞋,没关系。这是开发产品的氛围需要。但完后,整个公司开大会的时候,你还穿拖鞋去那肯定不行。

问:听说柳总很喜欢足球运动?你最喜欢的球队和球员是谁?

答:足球好看在于两点:技术与战术。战术配合更重要,更好看。以前曾喜欢巴西和英国队,但英国队总不赢;巴西队太强调个人技术,有时候会忘了目的(进球),进球的过程太花哨。也许我更喜欢的是足球的一种气势,那种一浪一浪往上冲的精神与场面。杨晨给我一种希望,一样的拼劲,一样可以做出国外球员的高难度动作!

问:您怎么看待诸如杨晨这帮球员出国踢球?

答:这是好事,台湾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很好,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七八十年代一大批人去美国念书,到硅谷工作,4年后对台湾科技的推动起了很大作用。撒出去一批人到国外踢球,将会有很好的结果。

问:柳总这么热爱足球,能否组建一支“联想队”?

答:以前有过这种念头,现在没了。主要是国内足球环境不太好,很多事情不是联想能解决得了的。

问:组建女子足球队如何?

答:联想赞助了女足1000万元,不过好像还是男人踢足球的魅力更大一些。

问:谈到钱,您对钱的兴趣如何?

答:要看不同的历史时期。1983年以前,月工资78元,往前几年更惨,买一条棉毛裤要提前2个月预算。在这种情况下对钱的兴趣很大。现在兴趣不是很大了。钱已成为一种对事业的推动了。

问:你让杨元庆和郭为各领风骚,是不是认为用老子的这种中庸的处世哲学,相对成功的概率会大些?

答:中国企业主要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生存。一个企业要办大,不是改造环境,而是要适应环境,中庸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存活方式。

问:你做企业的中庸之道和你喜欢某些事物的偏执狂,是否相矛盾?

答:偏执狂是目标执着,中庸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为了达到目标你必须采取一些看起来中庸的方法。

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此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探索,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国家在全球中的经济地位迅速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国经济日渐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机会与风险并存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对于公众来说,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公众经济参与的意识增强。这一时期的财经新闻人物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人物形象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信息量丰富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全球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获取经济信息,web2.0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一位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网络时代,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被曝光在镁光灯下,他们的任何行动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人物更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被赋予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普通百姓的谈资。人物形象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以及信息量丰富成为这个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

2.成功人物英雄色彩的气息仍然存在

展现经济人物的奋斗经历,记录他们奋斗的故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其奋斗史张扬一种市场英雄的精神,这一点在这个阶段一如既往地存在。

3.报道对象呈现平民化、多元化的新特点

全球化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的多元化,而平民时代的崛起也为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新特点奠定了社会基础。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媒体在过去还有着浓厚的大人物、成功人物、有影响力人物的情结,到这一阶段后,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对象呈现出多元化、平民化的特点。

下面是一篇有关奋斗失败的小人物的报道:

参考报道:《阿文的等待》[6]

为了卖掉自己的肾,阿文已经在焦灼中等待了半年的时间。

来钱快!

“是赌博毁了我。”阿文说。

他今年24岁,江西上饶人,很早就来到浙江金华打工。凭着先前几年的辛苦打拼,自己所有积蓄,再加上父母的支援,阿文开了一家服装店。经营走上正轨后,每年收入有三四十万。

之前,阿文还找了一个浙江本地的女朋友,这同样是外地打工仔的成就之一。阿文马上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他还想着在金华买一处大房子,把父母接来一起住。

但自从迷上赌博机之后,他的生活轨迹开始逆转。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将积蓄统统输掉,还欠下十几万赌债,服装店也因无心经营而关了门。之后,他还偷了女友为其父亲治病攒的钱,想着翻本儿,最终全部输掉。

当阿文幡然悔悟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女友离他而去。现在,他不敢在一个地方住到一个周以上,四处躲避追索赌债的人,也躲避昔日朋友鄙夷的目光。一个人独来独往,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网,等待需要他的肾的人。

“只有卖肾来钱才快。只要有一笔钱,生意还能做起来,还掉赌债,重新活回去。”

阿文上网搜索卖肾的信息。他发现,这样的供求信息原来很多,他毫不费力就找到了留在网上的中介联系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是QQ号码和邮箱地址。

就这样,阿文和器官买卖中介建立了联系,联系的主要媒介是QQ,偶尔他也能接到中介的电话。一般这时候,中介是要告诉他,在某个城市找到了一个和他配型比较成功的受体,让他马上去这个城市。

强大的中介

在阿文的介绍下,记者以寻求肾脏的患者亲属的身份,加入了这样一个交换器官供求信息的QQ群。在这个群里,大多数是要出卖肾脏的人,其次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中介。人们将自己的年龄、血型、HLA位点(白细胞抗原)点数一一公布出来,与中介所掌握的肾源需求信息进行比对。

那些要卖肾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因为中介们直截了当地标示了对肾源的要求:18—25岁之间的年轻男子的器官。

小冰的遭遇让人唏嘘。他的母亲身患重病卧床多年,为此,他一直在饭店打工,为母亲赚钱看病。去年,小冰手里有了些积蓄,便投资开了一个小餐馆,但结果,餐馆的经营不赚反赔,入不敷出,欠下了很多外债。困厄之下,小冰想到了卖肾。

王可则把自己卖肾的原因归结为交友不慎。因为朋友的极力邀请,他从遥远的黑龙江一路赶到广西,一头扎进了传销的网络。经过洗脑,王可也陷入了癫狂的状态,他将亲戚和朋友拉下了水。当传销被取缔,他如梦初醒时,已身无分文,王可没有脸面去求助别人,想到了卖肾。

通过中介的安排,小冰曾到过山东德州,专门等待配型。在城郊结合部的一处农家院落,住了10多个像他一样等着卖肾的供体,他们吃住的费用由中介负责,代价是——身份证被统一上缴,行动受到了限制。在中介的安排下依次体检,一旦配型成功,就实施移植手术。

“我们都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小冰说。供体们既希望自己早日能找到配型适合的受体,但又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迷茫无助。

供体们卖一个肾脏所获得的报酬,一般不会高于5万。但对于受体而言,获得一个肾脏并成功实施手术,最终的价格一般在30万元以上,中间的价差,分散在供体中介、受体中介以及这条隐秘链条中的其他环节,也包括医护人员手中。当然,供体们免费吃住的花销、各项检查的费用,也算是硬性的成本。

还有着生意人精明和警惕的阿文,拒绝掉了十几次去外地做移植手术的机会。“我觉得不安全,离得太远,方言都不通,怎么保证不被人家骗。”阿文说。这也是他等待了半年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受体的原因。

阿文经常和中介通话,但不信任他们,骂他们是骗子。但王可认为,中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介赚了钱,但也救了别人的命”。

事实上,也正是躲在背后的中介,在调配众多的供体们,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一位中介不断催促记者提供患者亲属的配型信息,他许诺,他们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找到适合的肾源,保证在一个月内实施手术。

尸肾

等待配型的那段日子,小冰常常焦躁不安,心律失常,因此,体检总是出现异常,导致自己无法完成这个流程。中介也不愿意长时间提供免费的吃住,就极力劝说小冰采用供“尸肾”的办法。

“做尸肾就省去配型了,我们器官被直接切除,就好像当作死人的器官。”小冰说。

对应于尸肾,还有尸肝。选择这样的移植,受体一方会降低大约一半的费用,同时也意味着移植后的效果大打折扣,移植器官受到排斥的概率大大增加。中介告诉我,有很多受体,一方面等不及配型,一方面拿不出高额的费用,会选择这样的移植。

当然,对于供体,价格也降下来了,卖一个“尸肾”所得到的价格,一般是两万元出头。唯一的好处是,供体们省去了漫长而煎熬的等待,这对于那些急于拿到钱的供体们,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这是一个奇特的供求关系,由于配型的不确定性,不论是小冰、王可,还是阿文,都感觉到,需要肾和想卖肾的人,其实都很多,但配型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器官中介的活跃提供了空间。

小冰说,在他等待的时候,就有两个供体选择了做“尸肾”。小冰有些犹豫不决:“我不甘心两万块就卖掉自己一个肾。”

后来,小冰的事情忽然有了转机,他的餐馆有人愿意盘下来继续经营,燃眉之急有所缓减。他最终放弃卖肾,结束了这样一次奇特的“旅程”。

阿文和王可还在等待。急于改变现状的阿文,始终处在焦躁不安中。他很感谢记者的采访,说已经很久没有人和他说这么长时间的话。

当被问及“为什么一定要卖肾,为什么不能做一份工作,等状况慢慢好起来”时,阿文说:“我等不了!我欠人家十几万,找份工每个月就只拿到一两千块,我怎么能翻身。翻不了身,我怎么对得起家里人,我的女朋友不会原谅我。”

随后,阿文叹气道:“哎,我的处境你不会懂的。”

3月31日的晚上,阿文说,他最终决定,接受中介的建议,赶赴广西的一个地方,去做“尸肾”。(文中阿文、小冰、王可均为化名)

文本分析:媒体选择阿文等作为人物报道的主角,其意义在于:新闻人物报道的模式现在正悄然变化。《阿文的等待》这篇人物报道中的“阿文”类的奋斗失败的“小人物”产生于现实社会,今天他们的命运也跃然于媒体之上。对阿文及阿文们的命运加以媒体再现,其意义迥然不同于传统的张扬一种具有示范价值的形象或者精神,而在于通过再现来揭示、启示和警示一些社会存在。[7]

如果说《阿文的等待》再现了特定背景下的一个底层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命运的挣扎,《她们为何抑郁?》[8]则是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群体“留守妇女”这个群像的再现、审视、思考和警示。

如本书中“自媒体时代到来后财经媒体的新气象”部分内容所述,2011年以来,技术层面的变动,使得财经媒体的格局以及内容供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财经媒体从1979年《人民日报》创办《市场报》开始,一直关注在经济巨变背景下人的命运的变迁。从1979年2月推出的第一个“万元户”开始,各路财经新闻人物层出,“傻子瓜子”的年广久、股市圈钱行家杨百万、让人浮想联翩的柳传志、互联网大潮中异军突起的马云,等等,包括他们内在的经济运势吸引了各路媒体的关注,也牵动着受众对金钱的渴望或者好奇。

自2011年以后,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和对物质财富的单一追逐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尽显,人心不古,污水横流,这不能不引起国家管理部门的重视。同时,财富流转的周期律也渐渐露出真面目,财进财出、人来人往,那些当年不论手段如何只管叱咤商海捞钱的经济“英雄”们,早已物是人非。时至今日,近40年的对财富物质层面的疯狂追求的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社会对财富流转内在的道德要求开始提高,财富来源、流转的遵法守法,财富散布的道德呈现,财富内涵中精神向度的显现,都正在成为财经人物报道的新视角。2017年9月17日,博鳌儒商榜评估体系发布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会上选出了“致敬儒商·首届博鳌儒商榜·典范人物”候选人名单,稻盛和夫、谢国民、李嘉诚、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王健林、陈锋、郭台铭、刘长乐10人入围。发布会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博鳌儒商论坛、中国孔子基金会企业儒学研究委员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联合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引领儒商风范,涵养企业精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发布会上致辞,他以60多年的国际贸易经验总结了文化对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讲诚信、讲高质量的全程服务、讲共享关系应是儒商的核心理念”。从此活动的引领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财经新闻人物内在的道德品质要求正在彰显。对于道德的要求,格力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道出真意,她说,“对于人才,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才要忠于自己的岗位,如果没有道德,他就不是人才。尽管你懂技术,我认为,你依然不是人才”[9]

梳理和解读完近70多年来中国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变化后,我们可以看出,财经新闻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报道模式、报道风格等都在发生持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轨迹告诉我们,财经人物报道定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些报道在媒体中的再现,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