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经记者素质:实务教程第二节

财经记者素质:实务教程第二节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财经记者群体的成长还对中国记者的整体素质产生了重大影响,讲求专业化的采写水准、体现负责任的传媒精神已经成为财经记者最基本的素养——这同时也辐射到整个中国记者的群体,使他们受到切身的影响。财经类媒体的出现及综合类媒体财经版的开辟为中国财经记者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时代对财经记者素质的要求是应有所差别的。中国的财经记者当以何种素养和意识去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

财经记者素质:实务教程第二节

21世纪已经走过10年有余。这10多年间,中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总量世界地位在不断提升,在中国加入WTO以及媒介技术演进的大背景下,媒介产业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向世界吸收传媒发展的营养:从传媒属性观念的再思考,到新闻专业精神的萌生,再到资本力量与媒介经营的联姻,等等。这些变迁无时不在改变着中国传媒产业的生态图景。在诸种变迁中,财经媒体的快速成长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媒体的出现不过是最近十数年的事情”[14]

10多年来,传媒产业版图发生重大变迁。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诞生和成长,《上海证券报》(1991年6月创刊)、《中国证券报》(1992年10月创刊)、《证券时报》(1993年11月创刊)三大证券报先后创刊,成为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凭借专业、权威新闻报道,这三大财经报纸在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之后,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等为代表的新财经报纸杂志的诞生意味着在新闻理念、市场观念、报道方式、运作模式等方面,中国财经媒体开始朝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演进。2006年之后兴起的牛市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进入股市,财经信息和知识成为寻常百姓家急需的媒体内容,于是,各大报纸纷纷辟出专版刊登财经信息,电视和广播辟出专门的频道和频率播放财经节目,而网络传媒也常把“财经”视为重要网络内容作为吸引网民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一批新的财经媒体横空出世,有新办的,也有转制的,都是资本运作下产生的。

传媒产业版图的变更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伴随着中国财经媒体的兴起,一批专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应运而生。这一职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向全球及时传播着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最新变化,专业化的报道本身也在改变着中国社会,如2000年《财经》杂志报道的“基金黑幕”便是中国资本市场运营中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同时,财经记者群体的成长还对中国记者的整体素质产生了重大影响,讲求专业化的采写水准、体现负责任的传媒精神已经成为财经记者最基本的素养——这同时也辐射到整个中国记者的群体,使他们受到切身的影响。

自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以来,专业化的财经记者并没有真正成为气候,这是由时代所提供的条件和现实需要所决定的。而21世纪第一个十年来以来,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所带来的中国财经媒体的勃兴而催生的职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的崛起,可以说是近200年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景,这一风景的展现与进入新千年前后中国财经媒体的迅速发展根茎相连。承接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三大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中国新闻界兴起了一股兴办财经媒体的热潮,《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第一财经日报》《财富》《理财周刊》等报刊相继面世。这批市场化的新兴财经媒体开始走上中国传媒产业的舞台,在传播中国经济发展动态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当市场化财经媒体兴起的同时,综合性报纸也相继开辟财经版以迎合受众的需要。财经类媒体的出现及综合类媒体财经版的开辟为中国财经记者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新千年前后成长起来的专业性财经媒体可以说是新型的,因为它们基本上采用了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受众对财经媒体产生了空前的期待,所以,生产受众认可的、专业化的、负责任的财经报道就成了实现期待的重要筹码,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高水平的专业财经记者的需求便不可避免。财经媒体的兴起与其对财经记者的强烈需求,成为推动中国财经记者成长的重要力量。同时,财经媒体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迫使财经报道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专业化的财经报道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于是向西方几近成熟的财经报道的理念和方式学习,则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华尔街日报体等被引入中国新闻界。时至今天,从形式上看来,中国的财经媒体越来越向老牌的《金融时报》等媒体看齐了。但是,与西方的财经媒体记者相比,由于中国财经记者所面对的报道对象所处的制度现状及发展水平不同,如中国资本市场稚嫩、投资品种少,所以财经报道的专业化的难度也相当不同。

从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时代对财经记者素质的要求是应有所差别的。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国社会对于经济信息的传播渴望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而与之相应的就是中国早期经济类媒体的出现,诸如1979年以“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商情商机”为宗旨、为工商企业经营者和专业财经人士服务的《市场报》便是应需而生的经济类媒体。在那个时间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的商品经济才刚刚起步,所以还没有过多复杂的经济现象需要记者去面对,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递经济信息就基本上可以完成一个经济媒体记者的使命。但是,十四大以后,中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经济现象都呈现在记者的面前,类似经济运作中的深层问题等都呼唤真正有着经济专业素养的记者来揭示。而到了2001年之后,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则要求财经记者具备全球视野的眼光。

2011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中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改革走到今天,需要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一次梳理。不厘清利益关系以及相应的分配机制,改革就难以真正推进,也无法真正实现‘调结构’与‘可持续’”[15]。中国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十年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冲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为当中国站在全球的角度配置金融、资本和资源要素时,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关系将更为深入,其风险也会更高。所以,中国的经济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就再一次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当然也把新的报道使命赋予了中国的财经记者。中国的财经记者当以何种素养和意识去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就此话题,笔者对周乃蓤教授进行了访谈。

周乃蓤教授从事财经报道二十余年,先后任职于路透社香港南华早报,曾参与能源外汇、股市、债券期货、新兴市场等主题的报道,后来又在著名高校从事多年财经报道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以她的一些观点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6]

问:“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媒体的出现不过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17]1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财经媒体的兴起,一批专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应运而生。这一职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向全球及时传播着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最新变化;专业化的报道本身也在改变着中国社会,如2000年《财经》杂志报道的“基金黑幕”便是中国资本市场运营中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能否对中国当前的财经记者的群体素质加以评价?

答:财经媒体没有准入门槛,各式各样的记者都可以说“我是财经记者”,这和国外的情形相似,所以良莠不齐是必然的。我们所关注的素质是集中在高端有影响力的媒体,这些记者的一般素质都不错,也许因为这个领域发展得太快了,在编辑层面有些赶不上,不该出的错误,在把关人的疏忽下就登出来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到现在的记者逐渐成长为编辑时,就能改变这些现象。

问:据《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等国际财经大报的高层介绍,打造一个财经记者通常需要8年,培养一个政治记者需要3年,培养社会新闻记者只需1年。而中国的一些知名的财经类媒体如《经济观察报》等也认为一个成熟的财经记者的成长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您对这些说法有何看法?

答:我上面说过,财经记者没有准入的标准,这种8年之说没有太大的意义。聪明的记者,学习得快,加上实践,很快就上手了。现在美国最炙手可热的财经记者Andrew Sorkin,出生于1977年,大学毕业后就当上《纽约时报》的财经记者,27岁写专栏。这些年来他写了不下2000篇稿子,其中有120篇登载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他难道是经过8年考验才算得上是财经记者吗?请问国内《财经》杂志当年做“银广夏”和“基金黑幕”的记者都是有8年经验的记者吗?我认为这种说法通常是已经入门的人自抬身价,忽悠门外人。为什么时政记者就能3年成才?社会新闻记者1年就够了?从业时间的长短不能衡量一个记者的本事,在大新闻机构里几十年混到退休也混不出什么名堂的人多得很。

问:人们普遍认为,财经新闻采编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多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复合素质与技能、良好的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您如何看待?

答:的确,财经新闻采编需要一些专业知识,这些多半可以边做边学,世界变化得快,即使在学校学了不少经济和会计知识,还是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至于职业道德,因为金钱的腐蚀性很强,财经记者一定要守住底线。

问:财经记者的知识结构有什么特殊要求?在当前中国大学财经新闻的教学中,如何能够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此方面的需求?依据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以及财经媒体发展的现状,是否存在着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培养财经记者的模式?

答:财经新闻记者,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跑财经的记者。现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新闻运作的节奏加快,国内外皆然。编辑部不能像以前那样老木匠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新进记者,都想拿来就用,所以学校就负担起培养财经记者的责任。

知识结构上最基本的是要有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统计学的原理,其他按照跑口的需要再增加相应的货币政策、行业知识。我们在课堂上为他们打个底子,至少在起跑线上给他们一些优势。在学校里,财经新闻到底还是非主流,有人批评它“铜臭味”太重,不合乎崇高的新闻理想。其实在中国,财经常常是政经,国内学生想从事财经新闻多半很有理想,憧憬着见证中国转型,推动社会进步。新闻系出来的学生经常被诟病为眼高手低,所以我们要训练他们不但有理想,也要上手快。

问: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而一位优秀的财经记者应该具备何种理想范式?你认为今天阻碍财经记者成长的障碍有哪些?与西方的财经记者相比,中国的财经记者所面对的报道对象所处的制度现状及发展水平不同,比如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稚嫩,投资品种少,所以财经报道的专业化的难度也相当不同,您如何认识?

答:财经记者是磨炼出来的,基本的素质和跑其他口的记者一样,要有好奇心,有好的文字功底,还要有毅力,脸皮要厚,不怕受挫折。我已经讲过国内有志做财经新闻的学生不缺乏理想,他们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我不觉得有特别的障碍,事实上在财经这个领域,管制是相对宽松的,要不然也出不了目前的一些优秀记者,还有这个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很高,记者们的外语程度好,经常看《金融时报》等国外财经刊物,学习人家的长处,进步自然比别的领域要快。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个新旧交叉的过程,正是给财经记者施展才华的地方。投资品种少,不表示没有东西可写。就在这么少的投资品种上,财经记者还写得不到位,前几天看到洪晃抱怨理财产品把她几乎搞成无产阶级,咱们的财经记者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报道一下这些产品的性质?

问:美国财经媒体成长的历程如何?今天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都是什么样的人从事财经新闻工作?对财经记者素质的要求如何?您有着20多年的在国外媒体做财经报道的实战经验,在您看来国外的优秀财经记者与国内的财经记者的素质有着怎样的不同?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国内的财经记者学习的?

答:美国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财经媒体起步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是19世纪的产物。此前,除了老牌的《财富》杂志和《商业周刊》和《华尔街日报》外,财经报道并不专业,经常和体育版共成一叠,财经记者在同行眼中的地位很低。在华盛顿的记者团,对财政部没有兴趣。

到了20世纪90年代,完全改观。时代背景因素很多,通胀、退休法令改变,等等,促使金融产品发展,于是要有记者来解释这些产品的性质和风险,财经记者多半是一般记者跑财经口,边跑边学,主要的素质就是要有些数字观念,细心,能把枯燥的消息写得生动一点,就差不多了。

后来进入这个领域的优秀记者增多了,在竞争中素质得到提升,好记者很抢手,这也有激励的作用。不过,还是没有所谓的门槛,同业中有经济金融专业、法学博士等,但是也有些大家佩服的记者学历并不怎么样。

总之,一个记者的成败完全看表现。有学历,不能勤奋采访报道,也没有用。国内比较在乎教育背景,这是文化国情不同。

问:西方媒体的财经记者在报道中国时常会以何种视角?这是否是刻板成见?其原因何在?

答:西方媒体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政策变化、人民币汇率、外贸、大公司上市、沪深股市、原油大宗商品进口信息技术的发展等,无所不包。财经报道不像时政报道,偏见较少。

问:专业化的财经报道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于是向西方几近成熟的财经报道的理念和方式学习则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华尔街日报体等被引入中国新闻界,诸如华尔街日报体近年来在中国内地非常流行,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成为诸多中国财经记者规避报道呆板、乏味的重要手段,您如何评价?

答:在美国没有所谓的华尔街日报体,你去问问《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编辑,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个体。这是国人在学习时简化出的一个模式。布隆戴尔的原书叫《特写的艺术与技巧》,翻成中文变成了《华尔街如何讲故事》。我认为讲故事多元化是件好事,可是形似而不神似,看来更像穿西服的农民兄弟,而且为了讲故事,虚构出些故事很无聊。国内杰出的财经作品并不见得采用这写法。

问:当前我国的财经媒体可谓高速发展,但是却尚未出现像《华尔街日报》一样有世界影响力的财经媒体,正如有人所说的“就数量上来说可以说是‘爆炸性增长’,但是从质量上来说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与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财经媒体发展处于怎样的层次?

答:我常劝媒体的朋友淡化一点“华尔街日报情结”。《日本经济新闻》每日销量超过300万份,《华尔街日报》是186万份,《金融时报》是40万份。以《日本经济新闻》为例,100多年来扎实报道、为日本工商业在国内国外供给最有用的消息、数据库、研究资料。作为日文报,它不可能成为《华尔街日报》,管理层也从来没有想做《华尔街日报》。国人应该仔细地学习这个榜样,不必舍近求远。自己功夫扎实了,自然可以和国际接轨。

问:要提升财经媒体的整体实力和质量,财经记者是最根本的一环,财经记者专业素质不高也常为人诟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现阶段中国庞大的财经记者这个群体里,真正有水平的优秀的记者占到多大的比例?

答:财经报道本身是写给精英读者群的,财经记者在各国的数量都不是很多。我们要仔细定义什么是财经记者。不是任何报道和钱有关的新闻就是财经新闻,我不认为《精品购物指南》是真正的财经刊物,但是它所属的《中国经营报》是一份财经刊物。财经刊物有各种各样的报道,像是股市收盘报告之类,或是某公司派发股息,都是重要的信息,一般记者稍微经过培训就可以上手,不必好高骛远。大型深度报道当然要有很“给力”的团队,国内也不缺少这类人才。

问: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培养更优秀的财经记者对于中国经济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的最佳的成长路径是什么?

答:先做一名尊重事实的好记者,有责任心,对读者负责,其他都好学。

问:不同的时代对于财经记者素质的要求会有所差别。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而且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财经记者如何向世界报道中国?面临“十二五”展开后新的经济目标,时代对于财经记者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够担当起财经报道的重任?

答:财经记者向世界报道中国要有全球视野,中国人认为很重要的财经新闻不一定有国际市场,例如某个央企老总如何睿智之类的新闻,外国读者没有兴趣。“十二五”是重要的经济转型,财经记者要拿准时代脉搏,实话实说。财经记者不能浮躁,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虚心学习的过程,天道酬勤,一定越做越好。

问: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财经媒体也不断推动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请问,打造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国目前做得怎样,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这又对我们的财经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中国市场远远没有达到基本的透明度,除了政策、法规环境外,还有各方面软件的基础建设,如债券评级系统,会计、审计、税务金融业服务,公司企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等等,要走的路很长。财经记者是事件的记录者、转型过程的见证者,充实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实践,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问:中国目前的地方性媒体活跃着众多的财经记者,对于他们来说,报道区域经济的变动、向世界介绍区域的面貌是其天然的使命,那么对于这些记者来说,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你认为这里的财经记者的优势何在?如何发挥?(www.xing528.com)

答: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对全球化都有更冷静的思考,中国显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不要忘了全球化的不少负面效果。在国内,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发展存有张力,这些报道没有简单的公式。

河南是中原粮仓,深度报道水利、农业、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反过来,世界气候变暖对于粮食生产、外国转基因谷物对传统农业的冲击等,这些都是写不完的好题材。

问:周老师曾经学过政治,学过历史,学过国际关系,但是没有学过新闻,是什么激发了您从事新闻行业,而且是在专业性如此之强的财经新闻领域大有作为?以您的切身体会,向中国的财经记者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答:这都是机缘,奉劝大家干一行,爱一行,其乐无穷。

为了从更多的视角来探求财经记者的素质要求,本书主编又访谈了一位新闻学专业出身、在《证券日报》产经新闻中心任记者的年轻记者桂小笋。[18]请她就以下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你认为当财经记者跟其他类别记者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答:专业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则任何专业背景都可以胜任,但财经记者,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计学、证券法、公司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在财经类媒体中,新闻学专业背景的记者并不多,且多数最初表现要逊色于其他法学、经济学背景的从业者。我们报一位主编曾经说过:如果是经济学专业背景记者写的文章,十年后拿来看,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如果是新闻学背景的从业者撰写同样题材的文章,一阵风过去后,几乎什么也不剩。

问:财经报道对于财经记者知识结构的要求有何特殊之处?

答:财经记者可以不用新闻学背景,因为实际操作中,新闻学能带来的实用技能几乎没有。而且可以在实践和工作培训中锻炼出来,但是,一个好的财经记者知识结构,一定要包含两分思维严谨的逻辑,两分会计学知识,两分法律知识,两分行业知识,两分文字功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许不是那么文采斐然,但是经得起推敲,经得住考验。

问:一个财经记者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财经报道达到较高水准?

答: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我们报有一个主编经常批评我写文章沉不下去。她的建议是:要推理严谨,要专业。我的感觉是,专业背景限制,有些问题真的是摆在面前,但学会计的同事能看出来,我就死活看不出来,或者看出来了,想不到更远的高度,因为我不了解这些数据对行业或者公司意味着什么。

问:就你了解的情况来看,《证券日报》记者的专业构成情况如何?

答:以我所在的产经新闻中心为例,据我所知,25个人中,学新闻的大概只有四五个的样子,而且,本科也只有四五个,剩下的大部分是中央财经大学学经济的研究生,或者人大法律专业的硕士,或者是海归。总之,专业知识中,以经济类和法学类居多。有的资深的同事,有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任职的经验。而且,应该是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均有三年以上炒股经验。

问:一个学新闻专业的同学,他应该如何补充知识才能应对财经报道的需要?

答:从我的经验来看,一定要把会计基本知识给学了,能看得懂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表。而且,如果立志从事财经领域的报道,一定要找准一个行业来做深入研究。要了解行业的历史变迁,比如:选择通信行业,那么,要了解行业的龙头公司发展史,业界有哪些龙头企业,企业有哪些高管,高管的变动如何,国家的哪些政策会对行业有影响,行业的兼并重组历史如何,等等。除此之外,还要通读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经济类的法律知识,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都是后期要不断加强的部分。[19]

中国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框架中地位的提升,使得人们对于中国的财经报道具有了超强的需求,所以以经济领域的变动作为报道要务的财经记者的重要性也早已经凸显,这也是一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缘。而对于财经媒体专业化发展历史相对短暂的现状来说,中国财经记者自身的素质与人们对于财经新闻的实际需求产生了较大的落差,所以提高财经记者的素养时不我待。当然,财经新闻具有的持久魅力和价值,也会吸引一批批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卓越新闻人投身其中。

练习题:

1.结合实践,阐述优秀财经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分析财经报道中违背新闻伦理戒律常见的做法,谈谈您认为如何规避此类问题。

[1] 陈思进、金蓓蕾所著的《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的封底文字。

[2] 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 财经记者的基本素养是什么?[EB/OL].(2015-05-21)[2017-12-07].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08354.

[4] 庞瑞锋.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5] 庞瑞锋.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6] 金兼斌.财经记者与数据素养[J].新闻与写作,2013(10).

[7] 潘祥辉.避免利益冲突:财经记者炒股的伦理与法理分析[J].新闻记者,2014(10).

[8] 金兼斌.财经记者与数据素养[J].新闻与写作,2013(10).

[9] 邵飘萍,肖东发,邓绍根.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

[10]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5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1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59.

[12] 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M].李丽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1.

[13] 刘辉.灾难报道中传播主体的情感介入[J].新闻大学,2008.

[14] 庞瑞峰.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15] 刘琳.改革顶层设计[J].财经国家周刊,2011(3).

[16] 周乃蓤,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拥有华盛顿大学历史系硕士和博士学位及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文凭,曾在大学教授东亚历史。此后在Knight Ridder Newspapers 报业集团和路透社任记者,并出任路透社上海特派记者,跟踪报道中国入世进程和国企改革。2000年8月加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教授财经新闻。2002年任《南华早报》驻京记者,后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一书,在多家著名财经媒体开设有专栏。

[17] 庞瑞峰.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18] 编者按:本访谈时间为2011年。

[19] 以上采访内容来源于2011年笔者与清华大学国际财经新闻项目组主任周乃蓤教授的邮件往来及与桂小笋的邮件往来。其中,与周乃蓤教授的访谈内容已发表于《今传媒》2011年第8期,题为《今天,该如何做财经记者——与清华全球财经新闻项目主任周乃蓤博士一席谈》。延伸阅读:《财经媒体如何担负当下使命——访〈第一财经日报〉总编秦朔》,见《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