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深入分析财经现象,保持中性立场

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深入分析财经现象,保持中性立场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分析,即尽可能深入地把握事物变化的本质,同时对事物变化现象的多样性、原因的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在对财经新闻现象进行分析时,记者应时刻牢记“中性”立场,这是分析是否有力度的核心。从作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报道“双汇瘦肉精”事件时,媒体报道立场是多元的:有中立派,有严厉的揭露派,还有为“双汇”申冤的叫喊派。

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教程:深入分析财经现象,保持中性立场

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本身很复杂,对其进行深入的解释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修养特别是需要经济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就普通的受众来说,他们无法理解经济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化,也没有能力对诸种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所以对财经媒体便会产生期待,即期待它们能够用通俗而可读的方式对诸种经济现象的“为什么”加以分析,从而解除他们对经济现象产生的“雾里看花”的感觉

为适应以上受众的需求,目前全球的财经媒体无不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之中。正如《华尔街日报》发行人高登·克罗维兹(Gordon Crovitz)所言,“在报纸的内容上,我们现在很强调做解释性新闻,侧重报道和分析趋势,而不是基本事实”,因为“根据我们的调查,读者乐于读到有更多分析和解释的长文章”。[17]的确如此,在媒体形式丰富而便捷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途径获得最新的经济信息资讯,但是对相关资讯的专业性的分析,则是需要一批有实力的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来做的,即以专业的视角报道财经新闻、解释经济现象、解析经济事件。

如何进行分析?这首先要对分析的内涵加以说明。所谓分析,即尽可能深入地把握事物变化的本质,同时对事物变化现象的多样性、原因的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相对于资讯的现实呈现来说,对资讯的分析更侧重于通过现实变化的表象来探究更深层的东西,诸如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甚至发展趋势等。

因为分析即是对财经报道本身的立体式的再现,所以对财经资讯的分析需要记者既要有宏观的视野,又要对具体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有深刻的把握。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持有冷静而理性的态度。因此在对财经资讯进行分析的时候,记者始终不能忘记自身记录者的身份以及在报道中应该秉持的客观立场,不能有意或者无意地把自己打扮成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在对财经新闻现象进行分析时,记者应时刻牢记“中性”立场,这是分析是否有力度的核心。在题为《媒体札记:被猪农坑了》[18]的财经评论中,作者对在“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所持的不同态度加以分析。从作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报道“双汇瘦肉精”事件时,媒体报道立场是多元的:有中立派,有严厉的揭露派,还有为“双汇”申冤的叫喊派。如下: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中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很不幸地被央视选中曝光,暗访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出“健美猪”,这种有毒猪肉最终流向了济源双汇。

此后,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媒体广泛跟进,与同期被曝光的锦湖轮胎相比,这家以火腿肠等产品闻名全国的河南企业集团,承受了更大的舆论压力。虽然双汇次日即通过官网承认报道属实并致歉,但针对食品安全的民众怒火易燃难熄,多有评论员将双汇比作因毒奶粉而在2008年身败名裂的三鹿

新华社一周后发表调查报道,再次检索食品安全监管链,并由专家强调,“抓生猪质量,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够做起来的事,但众多环节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监管失效”,“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别让‘都在管’成了‘都不管’”。

事发十日后,双汇董事长万隆终于决定亲自向媒体辩解。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在3月26日刊发的消息,在前一天出席全国供应商视频会议并讲话的万隆向记者强调:“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个三鹿!”根据他的解释,“瘦肉精”事件与“三聚氰胺”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济源双汇的猪源是在流通环节因把关不严流入的,“瘦肉精”是别人所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源头,我们也坚决支持从源头上抓猪肉质量问题,依法严惩”。

双汇“亲自养猪”的决定很快得到了媒体反馈,少见正面回应。《齐鲁晚报》于28日发表评论,在分析了双汇不惜成本发展养猪业如何有悖于社会分工后,强调“一个企业的自救,不可能带来整个行业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实现最终离不开严格的监管”。

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直接竞争对手,《第一财经日报》在3月28日刊发的报道中,则重点引用“业内人士”获悉双汇“推卸责任”后的不满。网易专题编辑将这篇报道总结为“万隆称双汇代人受过,学三鹿将责任推给养殖业”。据此报道,有业内人士认定,在“瘦肉精”丑闻中,应该对双汇及检验检疫部门“各打五十大板”,而且“双汇如果想在消费者心中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可能需要长达几年的时间”。

《广州日报》亦在当日发表社评,认定双汇的“亲自养猪”决定“极可能只是其在特殊时期的一个危机公关举措,目的是间接转移责任、为未来加分”,并直斥万隆“被猪农坑了”之说不成立:“三鹿的案例教育我们,长期使用三聚氰胺原料奶的知名奶企,即使不是制造毒奶的‘首恶’,至少也是心知肚明的‘同谋’。一出事便将缺乏话语权的奶农、猪农拉出来顶罪,却将自己打扮成蒙在鼓里的受害者,这不是一个坦荡企业应有的态度与回应。”

中原报章外,今日更有多家外地媒体跟进,批评双汇避重就轻回避责任。《新京报》社论得到新浪腾讯共同推荐,回溯当年“三鹿的负责人一开始也是这么说的”,并警告当地政府不可为保住税收,而与涉事企业暗通款曲,“最终,大板看起来高高举起,实际上轻轻落下”。《长江日报》的作者则批评,双汇的“代人受过”之说,暴露了其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价值理念:“不论养殖业,监管者,还是双汇集团,他们心里都没装着消费者,没装着人民健康,没装着社会责任,心里装的只有自己的利益。这三个方面,如果有一方面是负责任的,是正直的,讲诚信讲道德的,便不会有今天的瘦肉精问题。遗憾的是,三道防线或失守于‘利益’二字,或失守于渎职,而这时候,其中的一个方面埋怨其他两方面害了自己,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更严厉的指控来自《广州日报》的最新揭发,这份南方畅销报纸今日刊登一家大型肉企联系人对万隆的批评:“双汇是按照猪的瘦肉率来收肉的,它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此人根据自己在双汇惠州工厂的经历称,双汇对猪农有瘦肉率要求,合同约定,瘦肉率不达到70%,将不收肉,而一般猪的瘦肉率是30%-40%。这篇得到多家门户网站早间共同推荐的报道称:“如果不是企业有需求,猪农并不会喂养瘦肉精。而随着猪肉价格近年大幅波动,猪农还替肉企承受了价格波动风险。”

新华社昨日发出电稿,称农业部等九部门将于近期启动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而事涉双汇“健美猪”一案的六人被免职,涉嫌在河南省内非法销售“瘦肉精”的72人被采取强制措施。

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家媒体是从公民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替公众揭露该事件的真相,哪家媒体就会有公信力并获得受众的认可。

在进行分析时,限于记者对相关知识把握的不熟悉,为了更深度地解剖事实服务受众,记者常常需要请专家出来“说话”。例如,在题为《4月CPI重回“1”时代 透露了什么信号?》的分析文章中,记者叙述了“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个月扩大了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品价格上涨2.4%。这是CPI涨幅连续两个月低于1%后重回1%以上”这样的概貌性上涨的事实。CPI的上涨,牵动千家万户,报道中除了要呈现“涨”的详细情况外,记者还要满足受众对“为什么”和“如何应对”上涨的知情需求。记者请出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和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对以上问题一一回答,没有自己去分析。

分析时,记者确实要善于请人帮忙,这个人应该是能说而且有说服力的人,所以对于记者来说,日常工作中各方人士的通讯方式要时时记录、好好保存并且能随时调用。当然,还应注意的是,对有分析能力的人士的选择和使用记者需要谨慎和小心,稍不留心,就会因为选择错误而导致分析缺少公信力。以2017年秋天落马的中国新闻社原社长、党委书记、党组成员刘北宪为例,“在任上时,刘北宪的身影多次出现在财经圈。他曾多次担任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专家评委,并在有‘中国版财富500强’之称的华德奖担任评委会主席;作为主办方代表参加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还曾对股市楼市等中国经济热点话题进行评述”[19]。当初那些热捧此人的财媒和记者们,这会儿该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参考报道1:《加息的背后》[20]

加息,加息,春眠不觉晓,处处加息吵,有人戏言。

没错,4月5日,中国政府再次提高基准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二次加息;4月7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1.25%。

这下,有投资人担心,似乎不光是新兴市场困扰于通胀威胁,成熟市场的频率也拨到了“紧缩政策”这一格上。

但是市场的反应颇为平静,并没有大幅起落。原因在于不管是中国的加息还是欧洲的加息都在预料之中,且这也不能作为“全球紧缩”的象征,确切地说,应当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在正常化的背后,则意味着经济的复苏和稳步发展。

欧洲之所以率先在成熟市场中加息,便是因为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欧元区经济好于之前市场预期,主要是因为占欧元区GDP三成的德国增长迅猛。

但欧洲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欧元的升值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出口将带来一定影响。另外,欧洲大部分国家在未来3—5年都面临着财政紧缩的难题。“PIGGS”国家[21]里,2011年还有GDP同比负增长的国家,这种情况下,还要紧缩财政赤字,压力可想而知。

欧洲目前的状况,可以说暂时摆脱了“二次探底”的担忧,但真正复苏和恢复活力则任重道远。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的加息政策更多是为了抑制通胀,此外,也表明政府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坚定决心,因为加息会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也推动出口外向型的企业的产业升级步伐。同时,贷款利率较大幅度的上调显示政府平抑房价的决心,要将经济从“房地产拉动”的怪圈中逐渐放出。

不管是中国,或是其他新兴市场,通胀的主要推动力来自食品价格。目前,随着食品价格增速的放缓,且一旦天气恢复正常态势,食品价格甚至可能小幅回落,就意味着整体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会趋于平缓甚至消退。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爆发力将重新显现出来(尤其与成熟市场相比较时),投资人或会发现,新兴市场资产将再次成为收益较大的资产类别。

文本分析:该报道分析的视角是众人瞩目的加息产生的原因,纵观全球的加息潮,其原因有共同的成分,“应当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在正常化的背后,则意味着经济的复苏和稳步发展”;也有不同的原因,“欧元区经济好于之前市场预期”,“中国政府的加息政策更多是为了抑制通胀,此外,也表明政府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坚定决心”和“要将经济从‘房地产拉动’的怪圈中逐渐放出”。

在对加息的原因加以分析后,记者对未来的走势作了预测,“整体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会趋于平缓甚至消退。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爆发力将重新显现出来(尤其与成熟市场相比较时),投资人或会发现,新兴市场资产将再次成为收益较大的资产类别”。

从以上对这则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对“加息的背后”的分析更注重加息原因的探索及未来远景的预测这两个视角,但不管是对原因的阐述,还是对远景推测的分析,记者的写作都是建立在对加息相关事实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

参考报道2:《一碗面“吃”出CPI温度 记者试着揭开面价节节高背后的秘密》[22](www.xing528.com)

“现在在外头吃碗面条太贵,片儿川也涨价了。忠儿面馆涨了2块,要7块了。”昨天中午网友LILY刚从面馆出来,就忙着在微博上发布。

前几天本报财富铁哥们“蒋闷神”爆料:在一家连锁快餐店点了碗牛肉面,拿到一个标着9的单子,本以为是9元一碗,没想到那是排队号子,牛肉面实价:18元。他说:“算下来,比台湾的一碗牛肉面还贵。”

也难怪,每个月的CPI[23]止不住地往上涨,汇集了面条、鸡蛋、调料、肉、菜等原料的杭州面条——片儿川无疑成了这拨涨价潮的综合体。要找到便宜好吃的面,还真不容易,本报记者专程对此进行搜罗。

5元以下的面越来越少

1999年刚上大学时,初到杭州的大一新生章洁点了碗阳春面,每碗2元。当老板端上一碗清汤面,上面飘着点葱花时,她还有点小小的失望。不过,这个品种在杭州的各大小面店早已销声匿迹。

“现在最便宜的是葱油拌面。”经常爱吃面的“老杭州”程先生说,大部分面馆每碗要3.5元。

杭州的特色面——片儿川,价格一直比较亲民,眼下,它的行情也水涨船高了。

在国庆黄金周前,知味观就作出调价:最便宜的片儿川由原来的8.5元调到10元。从这个月起,奎元馆家喻户晓的招牌面片儿川和虾爆鳝面价格也作了小幅上调,片儿川从9元变成了10元,虾爆鳝面则由原来的30元变成了35元。

特色面馆紧随其后,忠儿面馆的片儿川也从5元涨到7元,只有个别机关事业单位食堂价格还维持在4元。在记者搜寻的七八家面馆中,除了片儿川,最便宜的肉酱拌面要9元。

除此之外,牛肉面这个大众品种也有相当大的涨幅,15元以下的牛肉面难觅踪影。九佰碗的招牌牛肉面刚刚调价,由原来的17元变成18元,永和大王的牛肉面价格也一样。康师傅私房牛肉面今年6月作过一次调整,所有的面价格上调2元,最便宜的一种私房红烧牛肉面变成了20元。不过,之前盛传的每碗108元的高价面已经悄悄下架。

随着价格调整,各家面店的最低价也不断上涨。比如,专做日系拉面的神田川,几年前16块钱的拉面没了,取而代之的是18块钱一碗的拉面。同系列的味千拉面,最便宜的面19元一碗,牛肉面每碗28元。

面碗越来越大,面汤占了大半

除了价格上涨,很多消费者对面碗的印象越来越深刻。

“一端上来,这么大的碗,吓一跳。”马小姐前两天在一家饭店点了一份海鲜面,直径就像小脸盆。“吃了才知道,中看不中吃,看着满,却吃不饱。”马小姐说,其实大多成分是汤,一些女生有时都吃不饱,何况男生。

在杭州各大面馆里,这样的“海碗”越来越常见。

“把面碗做大,一个作用是视觉上好看,另一个可以多放汤,把总分量做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杭州老字号店奎元馆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一碗面的原料构成大致分三个部分,汤350—400克,面125克,佐料100—150克,总规格625克左右,这是比较标准的配比。现在食用油、蔬菜、肉类都在涨,影响较小的是汤那部分,面条和佐料的涨价力度相当大,虾爆鳝面光黄鳝的采购价就上涨了20%。“利润越来越薄了。”

面价PK收入:荷包能承受吗

对于面条价格上涨,记者采访的各面馆老板都众口一词:都是成本上涨惹的祸。

有老板给记者详细计算了成本:目前每斤面条的价格上涨了0.5元。为了面汤不浑,口感好,每10斤面条还需半斤左右鸡蛋加进面里。作为调料的大蒜、生姜等的价格最近也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五香、八角、花椒之类的“大料”也从以前的十二三元/斤上涨到了现在的30多元/斤,涨幅翻番。

“如果只有少数几样成本上涨都还不要紧,但是面条、鸡蛋、调料、肉、菜这些原料的价格都在涨,处于终端的我们也不得不提价了。”杭州一家弄堂面馆老板表示。

涨价声中,部分市民表示钱越来越不经用,但也有部分人觉得这是物价和收入水平上涨的必然趋势。今年48岁的张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很喜欢吃面,他记得大约10年前,以片儿川为例,那时奎元馆的片儿川维持在4—5块钱,要是去弄堂里的小面店,那两三元就能吃上一大碗面了,量很足。如果再早一些,月工资平均100多元,吃碗片儿川大概1元。

“消费者对价格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收入和物价比是否合理,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在温和缓慢上涨的基础上。”杭州市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

片儿川杭城售价不完全统计

搜索地      价格  近期涨幅

奎元馆      10元  1元

知味观      10元  1.5元

忠儿面馆     7元  2元

某事业单位食堂  4元  无

文本分析:这一条有关“CPI”上涨的新闻解读非常有人情味,记者采用了一个小的视角,即与百姓生存息息相关的“一碗面”,从这一视角可以探知CPI上涨对普通收入者及低收入者生存状况的影响,这是该文能够在第一时间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除了分析角度平民化之外,该文成功的原因还在于记者采访深入,揭示了真实的平民生活,并在写作中使用了丰富的表达元素,诸如采自底层生活的图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