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技巧

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技巧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经报道的一种常见手法——华尔街日报体是一种提高财经报道可读性的有效手段。1889年7月8日,美国道·琼斯公司出版了《华尔街日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和激烈竞争,该报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第一大商业日报。100多年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华报进行过多次重大改革。请看以下这篇来自《华尔街日报》的经典报道。它们是威斯特伐利亚火腿和超过300种香肠之源。此事后来揭露出当地的一件丑闻。

财经新闻报道实务技巧

财经报道的一种常见手法——华尔街日报体是一种提高财经报道可读性的有效手段。

1889年7月8日,美国道·琼斯公司出版了《华尔街日报》(以下简称“华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和激烈竞争,该报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第一大商业日报。100多年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华报进行过多次重大改革。就新闻写作来说,时至今日,该报已经把商业新闻的写作发挥到极致:把复杂的商业活动写得通俗易懂,把枯燥无味的商业运作写得生动活泼,形成了极富个性的写作体例——华体。

华报探索出的报道商业新闻的成功写作模式,引起美国同行的争相模仿,近年来也传入我国,并被我国的新闻界所推崇和效仿。华体是指《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个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华体新闻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推到读者眼前;第三,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请看以下这篇来自《华尔街日报》的经典报道。

参考报道:《提高猪的生活质量》

(开头)当乌尔里奇·克鲁特美尔(Ulrich Krutemeier)的1500头猪吃完晚餐后,他就爬进猪栏,与他饲养的猪挤在一块儿。

但很明显,这里的气氛很不友好。只要克鲁特美尔沾满泥浆的靴子挨到地面,他的猪就会紧张地往后退。当几只略显好奇的猪靠近了一点时,他关切地摸了摸一头猪的嘴。那头猪本能地张嘴就咬。

克鲁特美尔猛地把干瘦的手臂抽了回来,痛得喊出声来。猪群又急忙散开,他咕哝着说:“只有对猪一点儿都不了解的人才会想出这个馊主意。”

(过渡)他所说的那些对猪不了解的人是指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North Rhine-Westphalia)的政府官员。这个地区是德国人口最集中的州,也是出产猪最多的地方。政府官员们想让那些对肉类持谨慎态度的消费者重拾信心,因为去年爆发的疯牛病和其他食品丑闻已令消费者恐慌不已。官员们说,作为应对措施的一部分,肉类必须经过更严格的检测和卫生防疫;而同样重要的是,农场主在喂养牲畜的过程中要与它们有更多的直接接触。

(新闻主体)该州农业部唯恐本地农场主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最近颁布的一项法令中,为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的600万头猪明确规定了新的、改善了的权利。每头猪应当有1平方米空间的猪圈,有打盹儿用的稻草或软橡胶垫。当玩耍时间到了,猪必须有钢链或可咀嚼的玩具。这部法令写道:“猪还可以通过玩球来活动它们的身体。”每头猪至少应当有8小时日照时间。在冬天较暗、白天较短的日子中,农场主必须用灯光来补足日照时间。

但真正使农场主心怀不满的是,该法令宣布农场主或帮工必须每天至少花20秒钟观察一头猪,并用文字记录下他们对猪的关爱,以表明他与猪待在一起的时间足以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没有达标,农场主就得不到扩展养猪规模或开始饲养猪的业务的许可证。许多农场主像克鲁特美尔一样,嘲笑该法令,或者说是亲近猪的法规。

迄今为止,该法令尚未让农场主和他们的猪更亲近。48岁的艾格伯特·斯托尔克(Egbert Storck)在赫尔福德(Herford)郊区的山上饲养了1300头猪,他对此非常困惑。“我究竟该怎么做?去喜爱这些家伙?”他斜靠在他的一个猪圈围栏外,狠狠地盯着一头猪,打发着这20秒钟的时间。那头猪似乎感觉到了他正狠狠地盯着自己,把头掉转过来藏在另一头猪的肚皮下。斯托尔克扬起手说:“瞧,它们也不喜欢这样。”

并不是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的农场主们不喜欢他们的猪。这里是全德国2600万头猪中约1/4的家乡。它们是威斯特伐利亚火腿和超过300种香肠之源。大多数农场是家族小生意,一些可以回溯到12世纪。37岁的克鲁特美尔提起他的猪时说:“我可是同这些家伙一起长大的。”作为他父亲最小的一个儿子,克鲁特美尔遵照当地的传统,继承了父亲的农场。

克鲁特美尔和其他当地的农场主为了保住自己的生计,已经根据德国的农业创新计划来饲养他们的猪了,如提供高级的中央暖气系统、兽医药品,甚至还有玩具。克鲁特美尔在多年试验用旧轮胎后开始用小足球,但后来发现他的猪宁愿啃钢链和木块玩。他说:“如果我的猪不健康,我也会生病的。”

但农场主担心的是,新法令可能会把他们逐出这一行业。例如,一个有1500头猪的农场主将需要8小时或雇一个全职帮工,以每天在每头牲畜上花20秒钟。农场主估计该法令将会使他们在每头猪身上多花12欧元(合10美元),这几乎与他们目前的利润一样多。

许多人担心这会使他们比南欧和东欧的同行处于更不利的境地,因为那里的猪饲养业采用了较低的标准,价格也更便宜。赫尔福德的警察部门去年的一份记录令这种威胁变得真切:去年,在一辆倾覆在去附近香肠厂的路上的卡车里,人们发现了许多从西班牙运来的猪肉。此事后来揭露出当地的一件丑闻。

当地的一位农场主威尔海姆·布鲁格美尔(Wilhelm Brueggermeier)说:“如果我们被要求给每头猪一个躺椅,只要欧盟每个国家都有同样的要求,我们就没有问题。”

对农场主来说,把这个威胁变成现实的是两位女士:本州农业部部长巴贝尔·霍恩(Baerbel Hoehn),是她起草了这个法令;她的同事、绿党(Green Party)成员雷纳特·肯纳斯特(Renate Kuenast),现任德国农业部部长,掌管全国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事务

在一年前德国第一次发现有疯牛病后,肯纳斯特被提名担任这个职位,由于她指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导致疯牛病的)一个大问题,这已触怒了农场主。她建议今后十年把有机农业占德国农业的比重,从2.5%增加到20%。但即使是肯纳斯特的花边新闻,如“收养”一头名叫伯塔(Berta)的母猪及其16头小猪,也已令农场主们咬牙切齿。

农场主安内利斯·斯图尔特-斯蒂芬斯(Anneliese Schulte-Steffens)谈及了一部1995年的电影,该片描述了一只有幸逃脱被屠宰命运的会说话的猪。斯蒂芬斯说:“她想让消费者在想到猪时就想到‘宝贝’。我们靠养猪来谋生,而不是宠爱它们,让它们睡在我们的床上。”

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农业部官员指出,这部法令只是暂时的,可能明年会通过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养猪业的法令。但他们希望这部法令会成为全国性立法的原型。农业部发言人里奥·波茨坦(Leo Bosten)说:“人们日益想了解他们吃的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需要确保牲畜和消费者都得到保护。”

消费者是否会更喜欢这种饲养条件的猪(肉),现在说还为时尚早。但在附近一家州立农业培训和检验中心Haus Duesse,农业专家正在检查猪的反应,得到的结果可谓喜忧参半。(www.xing528.com)

猪本质上是夜间活动的动物,不介意昏暗的光线。该中心一位农业工程师汉斯-乔希姆·卢克尔(Hans-Joachim Luecker)把光线调亮,以模仿本州规定的不同级别的光线,一些猪开始眯起眼,紧张地咬起别的猪。在一个猪圈里,一些猪躺在它们柔软的橡胶睡垫上,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躺着打盹。然而,在另一个猪圈里,那些猪宁可伸展身体躺在有孔的混凝土地板上,相反,却将乱七八糟的睡垫留在了窝中。

(结尾)“我们可以制定世界上所有的法规。但猪会选择它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以上新闻是完整的华报式结构。华报式结构多用于长篇报道,但也有的华体新闻在新闻主题阐述充分后,不再回到开头起桥梁作用的人物身上,这种形式多用于短篇报道中(以上范文便属此类)。众所周知,不管是新闻采访还是写作,都是由行为主体的意识活动决定的,即不管是找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向其获取什么样的资料,以及对采访所得到的材料和新闻作品的结构进行何种方式的选择和安排,实质上都是由记者的意识所调控的。因此,与其说华报体是种独到的写作技法,倒不如说它有一套特有的采写的意识方式。

如何更好地把握华体,康德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启发:我不是教哲学的,而是教人们哲学地思考的。如果能够用华体的意识进行思考,也许会比单纯地模仿其采写方法和模式要好得多。下面便是从此角度出发,并以上文为范例,探寻采写华体新闻的意识活动的规律。

1.人本意识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切“事”与“理”的承载者。人的所思所想所为、所喜所忧、命运变迁最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启发思考。关注人自身的人本化的价值取向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媒体制胜的杀手锏。在运用华体报道新闻时,人本化的表现途径是通过人性的描写、人物命运的讲述,让受众在故事中去体味人生,从而实现主题的传达。

在采访新闻的时候,华体的视角并不是着重于高高在上的特殊人——官员,而是再寻常不过的平民。不仅如此,行文时还往往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把新闻事实本身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或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其一样的普通人身上,不知不觉融入新闻主题。在这篇仅有2500多字的报道中,出现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农场主:克鲁特美尔、斯托尔克、布鲁格美尔、斯蒂芬斯,还出现了农场主们的群体像和集体行为。这种写法使原本定位于社会中上层人士,主要以晦涩、枯燥的金融新闻为主体的华报,有了更多的普通读者。

华体新闻不仅以人本化意识统领着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还影响着新闻作品的结构:以读者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架构全文,或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上文就是以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倍增的故事作由头,然后层层深入地揭开真相,扣人心弦地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

2.系统意识

华体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以为读者讲述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或场景、细节)为由头,来开始新闻报道写作的过程。这种情况下,记者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或采访中忘掉主题,或写作中以小故事来喧宾夺主,从而偏离了对主体新闻的采撷和挖掘。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在采写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系统意识,就是把采访中的具体事物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并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放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中来考察”。

当然,系统意识不仅表现在采访中对重要事实的采集,以及对步步展开的新闻事实的叙述上,还表现在新闻作品中段与段之间科学的逻辑关系上,以及新闻事件和背景材料的巧妙组合上。仔细阅读以上范文后我们可以发现,记者在小故事的讲述及相关人物行动和语言的选择上,都紧紧黏附新闻主题,并且全文严格在步步深入的程序中展开:政府颁布猪的法令、所引发的农场主的不满、不满的原因、可能出现的后果。此外,记者还特别注意从相关的历史发展中寻找适合深化主题的背景资料,并精简地把它置于合理的地方。这在第八段“并不是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的农场主们不喜欢他们的猪。这里是个德国2600万头猪中约1/4的家乡。它们是威斯特伐利亚火腿和超过300种香肠之源。大多数农场是家族小生意,一些可以回溯到12世纪。37岁的克鲁特美尔提起他的猪时说:‘我可是同这些家伙一起长大的。’作为他父亲最小的一个儿子,克鲁特美尔遵照当地的传统,继承了父亲的农场”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3.客观意识

华报对报道的第一个要求是:“我们的事实是被精确和公正地表现的。”精确主要指相关的数字,公正就是尽量多地反映不同方面的观点,让读者去判断。其实,这个处于第一要位的要求就是客观意识,此种意识是保证新闻质量的一个决定性要素。

在范文中,记者的采写态度有着特别明显的体现,文中展现了各方人士对政府所颁布的法令的反应,有政府官员的反应,有农场主的反应,有农业工程师的反应,当然还有消费者的反应。在展示人们对此法令意见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自己并没有站出来指东道西。此外,为达到客观与中立的效果,记者还使用了与主题相关的大量统计数字和直接引语,这一手段也是强化客观性的重要方式。

4.故事意识

在华体新闻中记者总是置身于新闻事实之中,能够抓住事实中那些变动的因素,如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矛盾的、富有戏剧化的因素,提炼和加工出具体的情境,制造悬念,以讲故事的口吻加以叙述,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在全文的开头,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养猪人的故事:爬进猪栏里与猪挤在一起,还关切地摸了摸一头猪的嘴,并被猪不领情地咬了一口,之后发起牢骚。这样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就为全文设置了一个绝好的悬念,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克鲁特美尔为啥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记者使用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精练的口语,并且还不断地制造出一波三折的效果,这也算是华体能够出奇制胜的绝招吧。当然,讲故事的前提是有故事可讲,这就需要在采访中时时保持故事意识,进而去发现和挖掘出精妙绝伦的内容。

5.感觉意识

华体中,报道者常常可以把视点聚焦到能凭直觉感受到的个别的、具体的、典型的事物上。主要原因在于记者在写作时注重给读者造成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的印象,并借此使读者产生生理的、心理的、文化的、个人的、社会的等多层面的感觉冲击,从而吸引人阅读,并能给人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

拿视觉印象来说,华体新闻的写作者总会在新闻中制造出可视化场景,并竭力渲染它,形成一定的视觉印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其与新闻产生共鸣。比如范文的第七段,在继全文开头的精彩镜头之后,又给读者勾画了一个让人经久不忘的情景:迄今为止,该法令尚未让农场主和他们的猪更亲近。48岁的艾格伯特·斯托尔克(Egbert Storck)在赫尔福德(Herford)郊区的山上饲养了1300头猪,他对此非常困惑:“我究竟该怎么做?去喜爱这些家伙?”他斜靠在他的一个猪圈围栏外,狠狠地盯着一头猪,打发着这20秒钟的时间。那头猪似乎感觉到了他正狠狠地盯着自己,把头掉转过来藏在另头猪的肚皮下。斯托尔克扬起手说:“瞧,它们也不喜欢这样。”从整个过程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用了大量贴切而生动的动词,为读者呈现这精彩的视觉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