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老爷子:古庙通灵者的传奇故事

张老爷子:古庙通灵者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我来说,张老爷子是一个“谜”一般的老人,又瘦又小但异常精神。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尊敬地称呼他为“张老爷子”。古庙的通灵者——昔日的代课教师张老爷子,被光荣地聘请为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门房看守者。一年四季校园中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张老爷子的这间小门房,有欢笑,有争执,有传奇,有故事。张老爷子日积月累的点滴故事渐渐被我勾画清晰。

张老爷子:古庙通灵者的传奇故事

杨红香

从教20多年来,经历了那么多的人和事,当夜深人静回眸往事时,总有一张瘦削的面孔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张老师,张老头还是张老爷子?选择了好久,我还是写下了张老爷子这个称呼作为本文的题目。

张老爷子是个有意思的人。在他已经过世三年多时间,写下此文,权当一种缅怀和想念。对我来说,张老爷子是一个“谜”一般的老人,又瘦又小但异常精神。说到这一点,我也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这就需要对“异常精神”这一词汇进行解释了,这不是源于《词源》和《辞海》的条目,而是来自于我的一种认知:异常可作为“非常”“特别”来理解,进一步就可以作为“不同”和“别致”来看待;“精神”可做“精力旺盛”来讲,进一步则有“神经”的意思蕴含在内。这就是我回忆中,他是一个“谜”一般的老人命题所在。

是呀!他是谁?又有着怎样的“谜”?且听我一一道来。

他是一个当了半辈子代课教师却一辈子没有机会转正的老人。用过去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庙倌”,时不时有一些善男信女提着茶叶点心虔诚地找他说事;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门房”,出于对学校的一种特殊感情,他被学校聘请为“把门”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尊敬地称呼他为“张老爷子”。如此高度的不统一来源于以前有座非常灵验的庙,后来沧海桑田,那座庙底子变成了现在古香古色的学校。现代化的学校有着典雅的古庙门,一进三院的格局内中院依旧保留着寺庙大殿的建筑木雕飞檐和两棵粗大的古槐似乎彰显着它昔日的荣光。古庙的通灵者——昔日的代课教师张老爷子,被光荣地聘请为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门房看守者。张老爷子作为学校看门人,有着一段颇为悠久的历史印象中这所学校始终有他瘦小的身影,白天作为园丁浇花锄草,夜晚手执电筒巡更值夜,冬天的凌晨帮助各个班级的值日生生火。狭小的门房内总是欢声笑语,这是他的另一兼职——司炉,冬天大火炉,夏天电茶壶,谁进去都理所当然,谁进去都乐乐呵呵。一年四季校园中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张老爷子的这间小门房,有欢笑,有争执,有传奇,有故事。张老爷子日积月累的点滴故事渐渐被我勾画清晰。

为长者讳,老爷子的名字不再提,传奇般的故事却一定要说。话说解放兰州的战役打响之后,饱受马匪抢掠的老百姓只要一听到枪声,都自觉躲避到山沟窑洞以防不测。那时的张老爷子还是个小伙子,一日枪炮声中他慌不择路,恰遇解放军队伍,在解放军一番语重心长的工作之后,就给解放军带路,带到弹火纷飞的狗娃山战场。经过漫长的两天两夜,他终于胜利完成带路任务,受到部队领导认可和好评,部队首长动员他加入解放军队伍,但他终因不了解状况,加之担忧家人安全,于是携带一份部队开具的证明返回。回返途中因害怕又撕毁了证明。说起这件事,老爷子唏嘘不已,假如跟着部队进入兰州城,假如不要撕毁证明……那是老人的一番美好憧憬。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我从书中看到很多次,却始终不知其来历和意义,从老爷子的介绍中我才得以解惑。新中国成立后老爷子成为共和国公民的一员,他因为识字被大家推选为“孩子王”,成天为共产主义教育事业忙忙碌碌。在1958年的一次会议中,上级传达文件中提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以此点燃了一大批老百姓前赴后继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昂士气。“真是灵验啊,那个时代的预言在今天都一一实现了!”这是老爷子在抿了一口浓茶之后,对今天美好生活的充分肯定。

经历奇特的老爷子有儿有女,日子过得舒心滋润,可就是一点,闲不下来,尤其是他喜欢热闹,喜欢自己曾经待过的学校。就这样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几乎是义务承担学校安保工作,给这所学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www.xing528.com)

学校前身是庙,加之一进三院的格局,中院树木繁茂,白天成片的绿荫给了孩子们一片自由嬉戏的乐园,夜晚则通过空旷寂寥充分展示了沧桑与空虚。冬季的漫长拉伸了这种沉甸甸的寂寞,住校的教师不多,且都在前院,后院的一排小平房则成了盛放取暖煤炭的库房。勤快的教师都在白天里完成取碳的工作,准备好一夜的煤炭,偶有忘记的教师要么将就,要么租借,要么任由炉火熄灭,天黑之后一般都不去后院库房,原因只有一个,过于瘆人。青年教师小马则不然,一是自个儿没有计划性,二是手提盛炭的家什行走于黑暗之中并不觉得有什么。那是深冬的一个晚上,煤炭用完之后,他照例提起桶子走向后院,黑漆漆的夜不见一丝光,只有寒风凛冽。进入小库房,关上房门就开始一心一意对付大炭块,先要砸成小块,才装入桶中。此时就听见房门“刺啦啦”作响,平日大胆的他也不禁毛发悚然。仔细静听则无声,幻听吗?继续工作,“刺啦啦”,门又响动起来。“谁?”他大喝一声猛拉房门,只听一阵哈哈大笑:“真是个大胆子!”

张老爷子

原来是老爷子巡夜时转到后院听到动静,悄悄过来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且美其名曰“小测验”。

学校中院除了古迹犹存的大殿之外,五谷轮回之地也在此处,前院、中院的师生倒也方便,可是到了夜间却实在是有点麻烦。晚间如厕要么三两人同行,要么手执手电筒,作为那个时代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便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有一男同志胆小且肠胃不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由于实在无人陪同,只好手执电筒强压恐惧直奔厕所,正蹲得爽快时忽见院中大殿方位有红光一闪一闪亮晶晶,大惊失色。草草完事便欲出门,猛见一黑影扑来,吓得魂飞魄散。又是张老爷子巡夜时的恶作剧,他用红布遮住手电筒晃动,后又到厕所门口查看动静。自此之后,该同志夜间方便不敢独自前往,死活要拽着老爷子陪同,方便变成了不方便。

人说古校有宝,诚不我欺也。学校里有一个不知是哪个年代的篮球架,铁管子焊成的架子,颇为耐用。在购置了新设备后被放置于后院,一个阶段之后莫名失踪。令在校教师大吃一惊,几百斤的分量光是挪动就耗去了七八个小伙子的所有精力,该庞然大物没有脚、没有翅膀又怎么会不翼而飞呢?几名教师在门房中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时,却见老爷子左手捻须,右手掐指,隔了好长一阵说:“不妨,不出半月,失而复得。”果不其然,十天之后,篮球架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让学校一群小年轻在对老爷子钦佩不已的同时又疑惑不解。后来才听说村人传言,庙里的东西不能动,否则会有祸患。篮球架的失而复得,也许就是因为偷走篮球架的人听到这句话后又悄悄送回来的吧。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老爷子,一个“谜”一般,瘦小而又异常精神的古稀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