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中庸》第六章:解释诚意,朱熹认为诚意是道德修养的基石

《大学·中庸》第六章:解释诚意,朱熹认为诚意是道德修养的基石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右传之六章,释“诚意”。上面一段是传文的第六章,是解释“诚意”的。所谓“意”是心里最初产生的意图,“诚意”就是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因此,道德修养就要真实,否则便一伪百伪。曾子认为,圣人能够达到“诚”,贤人也能够达到“诚”,因为这是他们本身就具备的。

《大学·中庸》第六章:解释诚意,朱熹认为诚意是道德修养的基石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1],毋自欺也[2]。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诚实。意,指意念。诚,使动词,使真诚。

[2]毋(wù):不要。

[3]恶恶臭:前一个恶(wù)字,意为讨厌,厌恶。恶(è)臭(xiù),指污秽的气味。

[4]好好色:前一个好(hào)字,意为喜好,喜爱。后一个好(hǎo)字,意为美好的。色,指美丽的容貌。

[5]谦:同“慊”(qiè),满足,惬意。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慎,指谨慎。独,指一人独处的时候。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貌那样喜爱美好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别人看不见时,必须谨慎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

【原文】

小人闲居为不善[1],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2],掩其不善[3],而著其善[4]。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5]!此谓诚于中[6],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

[1]小人:指道德修养不高的人。闲居:指独处之时。

[2]厌(yā)然:遮遮掩掩的样子。

[3]掩其不善:掩,指掩藏。意为小人虽为不善,但一见到君子,就觉其行为不好,故掩藏其不善的方面。(www.xing528.com)

[4]著其善:著,指显露,显明。将好的地方显露出来。

[5]何益:有什么好处。

[6]诚于中:心中意念真诚。

【译文】

小人闲居独处时,什么坏事都会做出来,但一见到君子,他就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好,遮遮掩掩,企图把不好的方面掩藏起来,而将好的方面显露出来。但在别人看来,总好像看见他的肺肝一般,看到他的邪恶本质,明白他是坏人而不是好人,这样的遮掩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心有诚意,自然会流露出来,所以君子在独处时应该遵守道德才是。

【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当一个人独处而别人看不见时,要时刻警惕,就好像有十几双眼睛在盯着自己,十几只手在指责自己,这是多么严密的监督啊!”有钱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道德的人,益于修养身心,心广体胖,气宇不凡。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朱熹提示】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译文】

上面一段是传文的第六章,是解释“诚意”的。

【赏析】

朱熹称本章为“传之六章、释诚意”。所谓“意”是心里最初产生的意图,“诚意”就是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因此,道德修养就要真实,否则便一伪百伪。真实念头要自自然然,心安理得,很满足,很快乐,所以君子要在“慎独”上首先下一番功夫。“独”有二层意义:一是独处,无人看你时,你要谨慎自己的行为;二是独知,你的念头,大庭广众之下别人也不知道,而只有自己知道,这更需要谨慎。正是《大学》提出了“慎独”这个概念,宋明以后思想家都讨论它,有的人还以它为学术宗旨。我们现在理解的是:既不做任何坏事,也不标榜自己的德行,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真正做到表里如一,心虔志诚,心诚意正。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心胸宽广”“安泰舒适”,也就是说在个人的道德修养过程中,一定要意念真诚,来不得半点虚假。曾子认为,圣人能够达到“诚”,贤人也能够达到“诚”,因为这是他们本身就具备的。但是我们说,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加倍修身,即使是愚人,也能达到“诚”的境地,练得一身“慎独”的真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