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孩子学会与环境合作

教孩子学会与环境合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我想讲几个重要概念,希望家长朋友可以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与环境合作的过程。因此,教给孩子与环境适应,比强调他的个人能力更为重要。当然,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也不能以失去自我为代价,那么就需要家长有更为强大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帮助孩子在当下评估自我、分析环境、做出灵活的适应环境的决定。

教孩子学会与环境合作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写道:“我们人类,首先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可见,环境和每个个体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这里的环境即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章,我们重点说说如何教孩子学会与人际环境合作。

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生物,其本质就是期待能够和他人在一起,能够与他人进行互动与交流。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只有与他人在一起,相互帮助才能存活下来。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人际环境从简单的群体环境,逐渐分化成家庭环境、同伴环境和社会环境。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成长,与父母的互动教会他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家庭可以看作是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的练兵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走进学校,与更多同伴相处。在这些同伴的群体中,孩子会遇到更多的人际问题,扩大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也从一次次解决问题中总结更多的经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更为复杂的,在家庭和同伴间积累的人际经验越丰富,孩子越容易坦然地走向社会。18岁以后,孩子不再被家庭庇护,带着在练兵场里学到的十八般武艺走进社会,即将开始在真实“战场”的战斗。过程中有幸福,也有迷茫,有挫折,也有成功的喜悦,一切人际体验,都使得孩子的生命力向更大的空间伸展。他们努力为更多的人贡献自己,也从广阔的世界中获得滋养,体会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这里我想讲几个重要概念,希望家长朋友可以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与环境合作的过程。

人际边界。人与人的边界感是进入更大环境的必要基础。就像一个村子里的各家各户,首先要修好自己的院子,再讲交流互通,才更有安全感和互惠互利的可能。如果家家户户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互相侵入混乱不堪,又怎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呢?人际边界也同样,这是人与人互相尊重的基础。所以,家长不要认为好的人际关系就是没有冲突、一片和谐。孩子建立自我边界的过程中一定会与人发生冲突,与其教他逃避冲突,不如教他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情绪互动中孩子才能逐渐清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边界。

合作与共赢。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合作,合作有助于个体依赖社会群体,获得经验和成长;同时也为社会群体的发展贡献力量。个人的缺点和限制决定了他不可能独自实现目标,建立与他人或者团体一致的目标,并为之共同努力,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合作是人类通往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共赢是合作期待达成的结果。孩子与家庭成员,与同伴,与社会中的每个人甚至是陌生人,都需要带着共赢的期待展开合作。当然,共赢的含义也不仅仅是结果和利益上的。比如妈妈和孩子发生争吵,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最后做出了让步。作为家长真的输了吗?其实,从共赢的角度看,家长让步不代表失败,他赢得的是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赢得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这是精神层面的赢。有了和谐的亲子关系,才可能与孩子展开更多的合作。(www.xing528.com)

环境适应。有句话说“人定胜天”,但仔细想想,人类何时又真正能够战胜环境呢?反之,如果我们更多地了解环境,尊重环境,适应环境,反而可以和谐地与环境相处。人际环境也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扩大,孩子们不断体会着自我能力的弱小,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也不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给孩子与环境适应,比强调他的个人能力更为重要。当然,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也不能以失去自我为代价,那么就需要家长有更为强大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帮助孩子在当下评估自我、分析环境、做出灵活的适应环境的决定。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让自我和环境和谐相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道德规范。我们鼓励建立孩子的人际边界,学会与人合作,灵活适应社会环境,都是期望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人。不仅可以给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还是一个拥有高尚德行的人。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前面需要很多阶梯一步一个台阶地实现。希望家长朋友能从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开始,沿着本书的逻辑,慢慢引导孩子走向这个目标。切不可心急,也不要仅依靠说教。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中的经历才是他们的人生资本。

接下来,我将就家庭观念、同伴矛盾和社会规则几个实际问题,给家长做细致的分析和说明,也同样会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供家长与孩子共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