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炎:宋词最后重要作者之一,为垂虹桥写词

张炎:宋词最后重要作者之一,为垂虹桥写词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词界,说张炎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就得选张炎,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翻阅词著,可看到张炎为吴江垂虹桥写了两首词,其中之一便是《声声慢·重过垂虹》。当年,张炎送周方山去游吴地,在送别之时,想到了吴江的垂虹桥,因此在“呼船野渡”之时,“还听垂虹风雨”。由此看来,在张炎的心目中,垂虹桥的位置是颇高的。

张炎:宋词最后重要作者之一,为垂虹桥写词

张炎像

张炎(1248—1314后),南宋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俊六世孙。宋亡,北游元都,失意南归。其词用字工巧,追求典雅,早年多反映优游生活,宋亡后则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之作。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二阙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又曾致力于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有《山中白云词》及论词专著《词源》。

在词界,说张炎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就得选张炎,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可以说,在宋词这支柔丽的长曲中,张炎的词,是最后一个音节,是最后一声歌唱。由于他的词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备极苍凉,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声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

翻阅词著,可看到张炎为吴江垂虹桥写了两首词,其中之一便是《声声慢·重过垂虹》。既是“重过”,那在填这首词之前,肯定已来过,至于初过之时填没填词还是填了已散佚,则不得而知了。声声慢之用韵有仄声,也有平声,张炎这首词用的是平韵,为:“□声短棹,柳色长条,无花但觉风香。万境天开,逸兴纵我清狂。白鸥更闲似我,趁平芜、飞过斜阳。重叹息,却如何不□,梦里黄粱。一自三高非旧,把诗囊酒具,千古凄凉。近日烟波,乐事尽逐渔忙。山横洞庭夜月,似潇湘、不似潇湘。归未得,数清游、多在水乡。”

上阕中“清狂”,放逸不羁之意;“平芜”,指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梦里黄粱”,即黄粱梦之典故,《枕中记》中载道:卢生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熟,故称黄粱梦,以喻虚幻不实之事;下阕中“一自”,犹言自从;“三高”,指垂虹桥畔的三高祠,祀范蠡、张翰和陆龟蒙;“诗囊”,贮放诗稿的袋子;洞庭:指太湖

上阕以吴淞江上的小船、江岸边的柳枝、白鸥、旷野、斜阳等动静景物,描绘了一幅清雅恬静的垂虹桥景图,这里“无花但觉风香”“万境天开”,任词人放飞逸兴,然而,词人重又叹息,原来呈现在眼前的是“梦里黄粱”。下阕说自从三高祠不是旧日模样,背着诗囊,把着酒具,也“千古凄凉”。只有那“近日”的“烟波”,在“乐事尽逐”渔捕之忙;垂虹桥西边的洞庭湖山夜月,好似潇湘,但又不似潇湘。词的最后,词人叹道,归家不得,只能在这吴地水乡清游。(www.xing528.com)

张炎《山中白云词》

综观张炎这首词,其情调与他在宋亡后,北游元都,失意南归,常追怀往昔、抒写哀怨是相当吻合的。但在叹息声和凄凉里,词人也将垂虹桥和太湖的景色如实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张炎在《台城路·送周方山游吴》中也写到了垂虹桥,该词为:“朗吟未了西湖酒,惊心又歌南浦。折柳官桥,呼船野渡,还听垂虹风雨。漂流最苦。况如此江山,此时情绪。怕有鸱夷,笑人何事载诗去。荒台只今在否?登临休望远,都是愁处。暗草埋沙,明波洗月,谁念天涯羁旅。荷阴未暑,快料理归程,再盟鸥鹭。只恐空山,近来无杜宇。”

词中的“折柳”,古代地理书《三辅黄图》中曰:“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当年,张炎送周方山(周暕,字伯阳,号方山,自署识字耕夫,江苏泰州人)去游吴地,在送别之时,想到了吴江的垂虹桥,因此在“呼船野渡”之时,“还听垂虹风雨”。由此看来,在张炎的心目中,垂虹桥的位置是颇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