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踢场子:历久弥珍的陕北非遗

陕北踢场子:历久弥珍的陕北非遗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北地区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涵盖了几乎所有“非遗”名目类别,并且广泛散状分布在陕北地区各地、市、县。因此,时至今日,迅速、准确而有效地进行“非遗”保护工作,更显得刻不容缓。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认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踢场子:历久弥珍的陕北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先提出的,在其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曾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而我国在此认识基础上,自2005年开始加大力度制定并实施对“非遗”保护的诸多工作方案,尤其侧重对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技能等在内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道具,还有其进行展现和表演的场所和时间的搜集、整理、认定和保护。在2011年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六类,它们分别是: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语言类;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主要包括延安、榆林等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自然环境曾是古代中国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也因陕北地区远离政治中心又地处边塞,原生态文化较少受到破坏,继而较好地传承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二者交汇的双重基因,并兼有中原文化、楚文化及西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积淀。正是这片令人仰望的黄土地,孕育出如许灿烂、繁茂动人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在陕西省近3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来自陕北地区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就占据了三分之一。据2008年对陕北地区100位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抽样调查可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8.6岁,60岁以上的占到42%,艺龄50年以上的19%,至今仍然健在的大多已是耄耋之年。陕北地区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涵盖了几乎所有“非遗”名目类别,并且广泛散状分布在陕北地区各地、市、县。因此,时至今日,迅速、准确而有效地进行“非遗”保护工作,更显得刻不容缓。(www.xing528.com)

据不完全统计,陕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上百种之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秧歌、霸王鞭、踢场子、腰鼓、龙舞、水船等。这些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民俗习惯关联最为紧密的民间舞蹈,用手舞足蹈、自然传承的形式承载着区域民俗文化之氛围与空间,深刻体现着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功能。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认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