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家与精神病人:探讨数学思维的力量

数学家与精神病人:探讨数学思维的力量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那以后,没有一位数学家见过他。直到1880年,他的一位老师约瑟夫·波特兰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发现了巴比埃。华莱士把这种错误的观念描述成“数学情节剧”,主人公是“普罗米修斯-伊卡洛斯式的人物,他最突出的天赋就是傲慢自大,这也是他致命的缺陷”。华莱士不认同这种对数学家心理状况的描述,我与他的观点一致。在现实世界中,数学家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平常的生活。

数学家与精神病人:探讨数学思维的力量

1860年,21岁的巴比埃发表了他对布封定理的证明方法,那时他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名有前途的学生。1865年,因为精神问题,他离开了巴黎,没有留下联络方式。从那以后,没有一位数学家见过他。直到1880年,他的一位老师约瑟夫·波特兰(Joseph Bertrand)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发现了巴比埃。格罗腾迪克于20世纪80年代离开学术界,目前在比利牛斯山脉过着塞林格式的隐居生活。没有人知道他现在正在研究什么数学问题,或者他是否还在做数学研究,有人说他以牧羊为生。

关于数学,人们普遍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数学会令人发疯,或者数学本身就非常疯狂。前文中讲的那个故事正好佐证了这种想法。戴维·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是数学背景最深厚的现代小说家(他曾经中止小说创作,就无限集合论写了一本厚厚的书)。华莱士把这种错误的观念描述成“数学情节剧”,主人公是“普罗米修斯-伊卡洛斯式的人物,他最突出的天赋就是傲慢自大,这也是他致命的缺陷”。《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证据》(Proof)与《圆周率》(π)等电影把数学视为困难与逃避现实的代名词。斯科特·特罗(Scott Turow)在畅销悬疑小说《推定无罪》(Presumed Innocent)中设置了一个峰回路转的情节:疯狂的凶手竟然是主角的妻子,她是一位数学家。(小说的悬疑情节来自女主角对一种扭曲性别观的追求,极其明显地暗示了凶手之所以如此疯狂,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性竟然无视困难去钻研数学。)最近,这个故事又摇身一变,在小说《夜色中狗的离奇逸事》(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中粉墨登场:数学天赋成了孤独症的一个致病因素。(www.xing528.com)

华莱士不认同这种对数学家心理状况的描述,我与他的观点一致。在现实世界中,数学家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平常的生活。他们的确会在困难重重的抽象世界里孤身奋战,但这样的状况并不是经常发生。数学家不会过度用脑而使自己崩溃,相反,数学研究往往会使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我发现,在极端情绪出现时,数学问题往往具有最强的安抚作用,可以消除某些心理疾病。与冥想一样,数学也可以让我们直接接触宇宙,将我们置身于广袤的天地间。如果不让我钻研数学,我反倒有可能发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