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荣趎问养生法:老子的智慧

南荣趎问养生法:老子的智慧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庚桑楚在畏垒山所收弟子中,有一位年纪大的,名叫南荣趎。老子见到南荣趎,问道:“你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吗?”南荣趎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已经习惯于世俗之见。南荣趎终于认识到自己学道已晚,还是从实际出发,学一学保护生命的道理吧,或许对自己的下半生有用。

南荣趎问养生法:老子的智慧

庚桑楚在畏垒山所收弟子中,有一位年纪大的,名叫南荣趎。他听了庚桑楚关于自然之道的谈话,心中很是震惊,担心自己年纪太大了,学道已晚。他向庚桑楚提出一个问题:“我的年纪已经大了,要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您所说的境界呢?”

庚桑楚告诉他:“保全你的形体,养护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三年下来,就可以达到我所说的境界了。”这是养生之道,也是老子学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南荣趎说:“每个人的眼睛都长在身体上,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但瞎子是看不见的。每个人的耳朵都长在身体上,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但聋子是听不见的。每个人的心都长在身体上,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但疯子是不明事理的。每个人的形体也不完全一样,难道有什么东西使它们有这样的差异吗?我想探究,但没有什么收获,现在您跟我说‘保全你的形体,养护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我南荣趎一定要努力,开阔视野,了解自然之道!”

庚桑楚说:“该说的我都说了。有道是,蝉再忙碌,不能使豆叶中的大青虫变成蝉。小鸡不能孵天鹅蛋,孵出天鹅,而大鸡肯定能孵出天鹅。鸡与鸡相比,不是它们的品性有什么不同,但有的鸡能孵出天鹅,有的鸡不能,是因为它们的能力有大有小。现在我的能力小,不足以教您,您为什么不到南方去见老子呢!”

听了庚桑楚的话,南荣趎带着干粮,走了七天七夜,来到了曲仁里。

老子见到南荣趎,问道:“你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吗?”

南荣趎回答说:“是的。”

老子又问:“你为什么和这么多人一起来呢?”

听了老子的问话,南荣趎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

老子问:“你不懂得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吧?”

南荣趎羞惭地低下头,又仰天叹息说:“我忽然忘记了我应该怎样回答,所以也就忘了想要求教的问题。”

老子问:“什么意思?”(www.xing528.com)

南荣趎说:“我说自己不知道吧,人们会说我愚昧。我说自己知道吧,反而为我身体受到伤害而发愁。如果为人不仁慈,就会害人。如果为人仁慈,反而为我自身受到伤害而发愁。如果为人不义,就会伤害他人。如果行义,反而为我自己受到伤害而发愁。我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矛盾呢?这三个问题,是我所忧虑的。我希望借庚桑楚的介绍,向您请教。”

老子说:“刚才我看到你眉目间的神色,便知道你心中有困惑,现在又从你的话得到证实。你那茫然的样子好像失去了父母,好像是一个手持竹竿去测量大海深度的人。你是一个迷失了人生目标的人,正在迷惘之中啊!你想回复你的本性而找不到回归的途径,可怜啊!”

老子的话打中了南荣趎的要害,他请求留在馆舍跟老子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吸取自己所爱好的,舍弃自己所厌恶的。学习了十天,感到自己依然忧愁困惑,便又去见老子。

老子说:“你自行洗静内心的污促之念,去知去欲,静观自然,做到内外两忘,为什么还是郁郁不安呢?可见你的心中还有不好的念头在袭扰。你要记住:不要被外界事物对你的束缚缠住不放,内心要善于检束;内心的困扰也不可执著不解,要杜绝外界对它的诱惑。身心内外都受束缚的人,即使已经有道德的人也不能自持,何况仅仅是效法道德的人!”

南荣趎又说:“村里的人有病,邻里去问候他,生病的人能讲清楚自己患了什么病,他能把病当做病,那就不足为病了。像我听您说了大道,心中反而更加愁闷不解,好像吃药反而加重了病情。我只要能听听关于保护生命的道理,就心满意足了!”

南荣趎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已经习惯于世俗之见。对于什么是知,什么是无知,什么是仁义,什么是罪恶,他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基本固定的观点,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世界观早已成熟的人,对庚桑楚、老子宣讲的绝学去知、非礼不尚贤、仁义为人之桎梏等等观点,他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十天思索,十天自愁,学道原为解除思想上的苦闷,现在苦闷反而更严重了。南荣趎终于认识到自己学道已晚,还是从实际出发,学一学保护生命的道理吧,或许对自己的下半生有用。

老子理解南荣趎的心情,便对他说:“保护生命的道理在于,能使精神和形体合一,使二者不分离吗?能不用占卜便知道吉凶吗?能不追求份外的一切吗?能适可而止吗?能舍弃外求而反身自求吗?能无拘无束吗?能纯真无知吗?能像婴儿一样吗?婴儿整天号哭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和气纯厚的缘故,婴儿整天瞪眼而目不转睛,这是没有驰心向外的缘故。一个人行动时自由自在,安居时无挂无碍,顺从自然,随波逐流,这就是养生的道理。”

南荣趎说:“你说的这些,是否也就是至人的境界呢?”

老子回答说:“不是的。这只是所谓冰融化、冻的东西化开了,哪能算得上至人的境界呢。若是圣人的话,求食于地,与天同乐,不为世俗间人和事物的种种利害关系所搅扰,不彼此责怪,不互相商量,不共同做事,无拘无束,往来自然。这就是养生的道理。”

南荣趎又问:“要是做到这样,就达到最高点了吗?”

老子说:“还没有。我前面告诉你说‘能像婴儿一样吗’。婴儿的举动无意识,行动自由自在,身体像枯木而心灵如死灰,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祸也不到,福也不来。祸福都没有,哪里还会有人为的灾害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