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音域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解决音域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换声区时往往出现“坎儿”,造成真假声含糊不清是音域窄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方法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歌唱者只有正确掌握气息支点、声音支点、口腔支点和各声区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并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声音通道,统一声区才能逐渐解决音域问题。

解决音域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音域问题

宽广的音域有利于顺利地完成各种声乐作品,然而很多声乐学习者不能很好地解决音域的问题。音域狭窄,特别是高音突破困难,歌唱时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影响了对作品的表现。造成音域窄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点:

1.“三个支点”运用不当

歌唱时气息的支点在腰腹部,如果气息很浅,气息是提起来的,放不下去,那么歌唱时较低的声区就会发虚或根本唱不下去。

声音的第一支点在后背的第八胸椎处,发声的支点只有放在这个地方,才能打开喉咙,放松下巴和舌根。歌唱时如果不能掌握和正确运用这个支点,那么喉咙就有可能发紧,胸腔共鸣就不能很好地运用,低音区自然也就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位于后鼻管的第二支点,则是解决从中低声区向高声区过渡的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第二支点是顺利实现换声的重要条件,也才能把高音唱得更好;第三个支点位于口腔,口腔支点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口腔支点的支持,声音“竖”起来的感觉就会变得很难,而一旦声音“竖”不起来,无论高音还是低音都会变得困难,所以说要解决音域窄的问题一定要深刻体会歌唱中“三个支点”的作用。

2.声区转换混乱

19世纪著名的声乐教师加西亚通过观察喉门如何发声的情形,根据声带的不同动作而划分为不同的声区,并将音域分为头声、中声、胸声三个声区。从一个声区唱到另一个声区时,往往会明显地感到“裂痕”和“破音”,这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坎儿”。用唱低音的感觉往上唱,到了需要换声的地方就上不去了,或者用唱高音的感觉往下唱,在低音处又往往感觉下不来,这就是普遍存在的音域中声区转换困难现象。有的初学者倾向于要么全用重机理(真声),要么全用轻机理(假声)歌唱。所以在换声区时往往出现“坎儿”,造成真假声含糊不清是音域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音域问题的解决方法

音域问题是每个学习声乐的人所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表现为“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面对一首歌曲,唱到高音就没法唱,甚至面红耳赤地扯着嗓子喊也唱不上去;唱到低音时,声音发虚,甚至听不见,不知道往哪里使劲。其主要的原因是歌唱者尚未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拓展音域是歌唱技能技巧提升的关键,也是声乐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歌唱技能不断完善,歌唱家的不断引领和作曲家的不断要求,声乐演唱的音域要求越来越宽,歌曲的跨度大多超过两个八度。

要想解决音域狭窄的问题,必须用科学的办法,不可盲目而行,更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这样不仅修不成正果,还容易唱坏嗓子,得不偿失。较为合理的方法是根据歌唱者的嗓音条件,从自然音区慢慢向上向下拓展开来。具体方法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歌唱者只有正确掌握气息支点、声音支点、口腔支点和各声区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并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声音通道,统一声区才能逐渐解决音域问题。

1.“三个支点”的合理运用

(1)气息支点的运用

音域的拓展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协调发展而成的一个非常精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稳健而灵活的气息作为支撑,并为歌唱者的声音提供一个恒定且流畅无阻的通道。气息是歌唱的生命源泉,正确地运用气息的支点,使声音建立在呼吸支持上,可以减轻喉咙的压力,缓冲气息对声带的冲击,保证声带在高、低声区都能以较为自然的状态歌唱,达到扩展音域的目的。

如果说拓展音域是歌唱技能技巧提升的关键,那么气息就是歌唱技能技巧提升的基础。对于声乐初学者而言,解决气息问题是必须突破的一个关口,只有解决了气息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音域狭窄的问题。

要想建成声音的通道,使得发出的声音畅通无阻,就必须首先找到气息的支点,并在这个支点上,通过横膈膜的推动作用,形成产生气柱,使之冲击声带而发出声音。

(2)声音支点的运用

上面我们说到我们要建立声音的通道,需要在气息的支点上形成气柱来冲击声带发声。当气息接触到声带的瞬间,就会形成一个点,我们称之为声音的支点。

运用胸声点来支撑歌唱,是解决喉咙紧张、下巴僵硬、舌根紧缩的问题,从而保证声带在较为松弛和自然的状态下歌唱的一大法宝,也是使高、低音都能演唱自如的重要基础;假声点的运用是歌唱者寻找头腔共鸣,获得掩盖色彩的必由之路,是歌唱者解决换声点问题的重要手段。

(3)口腔支点的运用

口腔支点的运用,除了有准确地咬字功能之外,还是声流在硬腭振动下以获得丰满的口腔共鸣的基础,而有了正确的口腔共鸣状态,才会起到获得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折射作用。

2.建立“声音通道”

声音通道是歌唱技能技巧提高的保障。声音通道的建立是把没有形状的声音变得有形状,并让听众听了能够在心中形成一个声音的形象,是为声音造型的一个过程。如我们经常在咬字吐字训练中强调要做到“字正腔圆”,“圆”是圆润的意思,好的声腔和吐字咬字,就会给人一种声音圆润的形状和感觉。对于歌唱发声通道的建立,我的教学方法是在思维中把它塑造成一个圆柱体,感觉上从气息的支点到声音的支点两点之间的距离便是声音的通道。

声音的通道也就是承载声音的一个载体,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声音便有了可控性,就能被人们的思维调控。声音通道的建立,是我们训练声音的主体,需要各个声音机能的协调配合。从感性认识中,需要我们在人体里形成一个垂直竖立的管子,管子的开口端在口咽腔,低端在腹腔的丹田处。从理性的认识中,这是声音训练的客观,气息从丹田出发,直至喉咽腔,吹动声带发出声音,就形成了气柱,也就有了管状。这里管子形成的关键是气息支点的形成,只有在长期的气息机能训练中,在腹腔的底部形成一个点,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抗中,形成一股成柱状的气流,吹动声带,发出声音,在气息的起始点至碰响声带的发声点就形成了一个管道。(www.xing528.com)

从形的感觉中,我们有了一根管子的状态,这是我们在人体里制造了一个乐器的主体,就像竹笛,已经找到了合适的管子。在选材中,首先是竹,然后是长短、粗细适宜的管子。从理论上讲,气息形成的支点,到声门碰响的点之间就形成一个实有的气柱,也就有了管子的状态,有了这样的状态,我们便有了承载声音的主体。

在实践中,如何训练,才能形成管状这样的主体?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个最终结果,也是我们从事声乐教育和学习声乐的人最期盼的结果。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声音的其他感觉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这个管状的建立,在教学和歌唱实践中,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气柱的形成,第二部分是声音管状的形成,最终是二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首先是气柱的形成。在这里我们先分析气柱的最低端,气柱的最低端是吸气机能和呼气机能对抗的结果形成的一个交点。其实,也是在横膈膜下降时,在腹腔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形成的一个点,人们也常称之丹田。这个点的形成,是人们长期训练的结果,并非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因在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包括喜、怒、哀、乐,气息无需吸得那么深。在训练中,我们掌握深吸的原理,在吸与呼之间,保持吸的状态,这个点久而久之便会顺利地找到。通常教学训练中,十节课时一般都能领悟到。

有了这个气息支点,在动力的作用下,气息在达到声门的一瞬间,两点之间便有了气柱感,便形成了气的管状。

其次是声音的管状,是气息管状的一个变通,因为所有的声音都是因为气息碰响声门而发出的,人们常说:“叹到哪,唱到哪”,就是这样的原理,只是把声音通过语言,在气息的最高端(另一端)表现出来。“叹到哪”强调气息的最低点;“唱到哪”是指声音的起始点,不言而喻,气息的最低点,便是声音的起始点。这样从声音的最低点到声音的最高点(指气息碰响声门的点),便形成一个声音的管状,以上两者的形成,声音一路走来,便有了一个主框架

一旦建立了声音的通道,那么实现从自然声区向高音声区和低音声区的自然转化便不再是一个可遇不可即的难题。所以我们说,建立声音通道是拓展音域的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

3.统一声区

(1)建立良好的中声区

中声区是基础,只有在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基础上才可能向上和向下拓展音域。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就要努力做到打开腔体,控制呼吸、下降喉头,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避免“哑音”“喉音”等问题。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正确的方法都来源于中声区稳定良好的感觉状态,而不是盲目尝试或取巧所能获得的。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慢慢寻找混声感觉,建立过渡声区。在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后,再向高音区和低音区过渡。在中声区就寻找各共鸣腔体振动比例的变化,声音越低,胸腔共鸣比例越多,声音越高,头腔共鸣比例越多,但要始终保持三个共鸣腔体的联合共振。

(2)稳定换声点气息

男女换声点的不同区别在到某几个音位时,必须禁止胸声再往上升,这一点极为重要,歌唱者绝不应用胸声唱。用轻微的声音练唱下行的音阶,在接近换声区时,则可用较圆润而暗淡的音色的母音如“u”音来练习,这个方法也可避免胸声过分向上发展;女低音多用胸声,但女中音胸声则要小心使用,而女高音胸声则尽量不用,女声许多发声方面的困难,都是由于胸声区唱得太高所致。另外,还应注意气息的力度,如用力过猛,就会影响中声区及胸声区的声音。

解决胸声区问题的另一个方法,是发展好头声区,对一些音进行“掩盖”。所谓的“掩盖”,意大利的美声学派称它为“关闭”。换声点之前的音要有所准备,在真假声的比例不受干扰的声带运动中,得到自动的调整,给“关闭”高音创造良好的混声条件。关闭之前声门发声状态的积极性对换声起着关键的作用,关闭前的那个音一定要敢用声带唱,不能躲声带。关闭高音时要对呼吸有效地加强控制,才能减轻气息对声门的超负荷压力,使声带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灵活地进行发声调整活动。所以掌握正确的关闭高音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唱高音前面挂住是张大“a”的口型,往后像打哈欠似的吸着唱,音越高气越深。

唱高音气大嗓子眼小。

换气在腰上,动作要快,吸的气不在于多,在于深。

闭高音要掌握“混合母音”的变化规律。

在换声区的三个半音音阶上反复进行关闭高音的训练,是确立换声区唱法的重要手段。演唱者在换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除需要熟练掌握技巧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把高音当作负担。神经紧张恐惧和情绪激动会渐渐地引起喉部肌肉和软骨扩张的拉力,使喉咙产生间歇性收缩,就会出现声区中的声音“破裂”。还有的演唱者试图利用加强气息进入喉咙,以消除发声器官的紧张,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越猛烈地吹气,声音越强大,腔体越缩越紧,音准也越不好,会使得发声器官失去了它的灵活性。

所以,在练习过渡声区和换声区的音时,不要人为地增加力气使喉咙缩紧,更不要人为地去制造“换声点”。练习换声区的时候不要刻意地加上某些负担,保持自然的歌唱,在原来自然的基础上,按语言的自然倾向去组合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运用“半声”也就是混声,贯穿整个歌唱,使声音在生理上、心理上、物理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歌唱音域窄的问题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才能解决,只有细心体会气息支点、声音支点和口腔支点的重要作用,并运用到解决统一声区的方法上去,科学地解决换声点给歌唱者带来的困难,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才能逐渐扩展自己的音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