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有群体的规范、士气、内聚力等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个体心理为载体,它必须结合个体头脑的机制研究。群体心理又是个体心理的重要源泉,是个体心理社会化的途径。任何个体心理都是在一定群体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心理相互影响、彼此交换、加工的过程,就是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相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群体

(一)个体与集体

个体是指单个的人。它是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有个性的实体。群体是指由于某种相同的心理或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进行一定活动,并相互制约的人群。群体也称作“团体”, 如家庭、 班级、 工厂、民族、国家都是不同范围、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水平的群体。不是任何聚集在一起的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群体应有如下特征:

第一,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

第二,有共同的任务、目标与活动。它是群体产生的先决条件,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共同的活动构成了群体成员间的交往,产生了共同的态度与感受。

第三,有共同的行为规范与心理倾向,对其成员发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群体与个体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体。群体由个体组成,个体不能离开群体;群体是沟通个体和社会的桥梁,社会通过群体来影响个体,个体也通过群体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输出”。但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它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的社会功能是群体对所属组织,所属成员和群体自身的影响。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群体的个体功能

群体对个体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其心理需要,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如个体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交往需要的满足,以及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和价值体系的形成等,只有通过群体活动才得以实现。

2.群体的整体功能

群体的整体功能是当群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用于客观世界时,它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单个成员的能量之和。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发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激励,而产生社会的助长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集整大于总和”就是这个道理。

3.群体的人际功能

群体的人际功能是指群体为人际交往创造客观条件,并通过不断协调人际关系,消除人际冲突。保证群体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际交往使群体具有生命力。

4.群体的组织功能

群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把全体成员纳入一定的组织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群体总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成一定的人际系统,开展一系列的群体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群体任务,达到群体目标。

(三)群体的种类

1.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

假定群体是群体成员间没有实际交往,只是为了分析研究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而形成的群体。如阶级群体、民族群体、年龄群体等。实际群体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有直接或间接交往的群体,又称为现实群体。下面所说的主要是实际群体。

2.大群体与小群体

大群体是规模大、层次多、群体成员之间以间接的方式联系起来的群体。如部队、大公司等等。小群体是规模较小,人数较小,群体成员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建立起一定人际关系的群体。如班级、车间班组等。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根据正式文件规定,有鲜明群体目标,固定人员编制,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明文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如学校同辈小集体等。他们常常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性格、志趣为基础,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频繁的交往,灵敏的信息沟通,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自然形式的权威人物作领袖。根据非正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它又有亲集体型、偏离集体型和反集体型,根据非正式群体建立基础又有事业型、性格爱好型等。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松散群体是仅在时间、空间上结成群体,但没有更多的共同目标和活动,人际关系也较松散的群体。如车厢旅客、影院观众等。联合群体是有某种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活动的群体。其成员间的交往有限、自由度较大。如社团、协会等。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在一定条件下,松散群体可以发展成联合群体,联合群体可以发展成集体。集体应该有如下特征:(1)有明确统一的目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共同行动。(2)有集体的机构、集体的权威、集体成员的权利、义务的协调一致。 ( 3)有集体的纪律、形成集体舆论。(4)成员有集体意识、正常交往、集体成员平等、团结、心理相容。(www.xing528.com)

5.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群体目标、标准和行为规范都成为指南和效法楷模的群体,也称为榜样群体。参照群体可以是自己所属的群体,也可以是非所属群体,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人的观念、行为有着鞭策和激励作用。参照群体的模式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性,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参照群体。

二、群体心理

(一)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某一群体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关系的共同心理。它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群体心理倾向包括有群体的目标、态度、需要和价值观等等。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有群体的规范、士气、内聚力等等。群体心理过程是在群体活动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群体心理是依靠一定的群体结构和规范,通过群体的活动与交往,在为群体的目标而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反映着群体的共同需要、共同环境和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看,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过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个体心理为载体,它必须结合个体头脑的机制研究。群体心理以群体为载体,它要结合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来探讨。群体心理以个体心理为基础,通过个体心理反映出来。没有个体心理,也就谈不上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又是个体心理的重要源泉,是个体心理社会化的途径。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任何个体心理都是在一定群体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一定群体心理的影响和制约,打上特定群体的烙印。反之,群体中某一个体的思想观点被群体所接受时,就转化为群体的思想观点。两种心理相互影响、彼此交换、加工的过程,就是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相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群体心理效应

任何人在特定的群体情境中,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群体的影响,表现出完全不同于独处时的心理和行为。这就是群体心理效应。它的主要表现是:

1.群体归属感

群体归属感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即以参加了某群体而引以自豪的情感。群体的社会地位高、取得的成绩大、凝聚力强,其成员的归属感也越强。反之亦然。

2.群体认同感

群体认同感是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群体利益和目标一致、人际关系密切、吸引力大、能满足个体的各种需要,其成员就会产生自觉主动的认同;反之则会产生貌合神离的被动认同。

3.群体的支持力量

群体的支持力是个体在一定群体情境中行动时,会无形地感到群体的支持,做出独处时不敢做的事。群体舆论正确,支持力量是积极的;否则,可能是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

群体认同感、归属感和支持力的强弱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是群体发展水平和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三)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现象是在群体交往过程中,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现象。

1.社会助长现象

社会助长作用表现为群体对个体工作效率有积极作用。即当有他人在场,或许多人一起共同工作时,可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出现增质增量的现象。反之,则叫社会干扰作用。社会助长作用与活动性质和群体状况有关。一般地说,简单的活动或问题会出现助长作用,复杂的活动或问题,则会产生干扰作用。群体成员相互依附,有共同目标,有自由沟通的机会,则助长作用更大。助长作用与竞赛因素无关,即不开展竞赛也会出现此现象。

2.社会从众现象

社会从众现象是出于群体或多数人的压力,做出顺从反应的现象。即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从众有四种:表里一致的真从众、表里不一的权宜从众(假从众)和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表里一致的反从众。从众与否,主要取决于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如事情的性质、团体的状况。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智力、情绪、人际关系、态度、价值观等。从众的积极或消极性贡,应看其方向与客观效果是否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发展。

3.模仿现象

模仿是个体仿照他人行为的现象。即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仿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可以是无意的、低层次的、对外显行为的机械模仿;也可以是有意的、达到认同程度的深层次的模仿。好奇心、获得成就和取得进步是模仿的主要动机。年龄、地位、个体之间的类似特质是影响模仿的主要因素。

4.暗示现象

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对他人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的活动方式。暗示以受暗示者接受现成的信息,并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基础,它只涉及简单的思想和行为。暗示有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之别。他人暗示又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之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