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自主发展活动设计:慧做班主任

高中生自主发展活动设计:慧做班主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板块,“自主发展”由于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无疑是每一位高中班主任关注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顺利完成应有的“自主发展”,就成为每位班主任不可忽视的话题。在我看来,高中生的“自主发展”实质上是要解决“自我同一性”问题。主体活动设计3——悦纳他人,学会交往。

高中生自主发展活动设计:慧做班主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框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板块,“自主发展”由于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无疑是每一位高中班主任关注的重点。众所周知——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青春期,是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活动,是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于是,如何通过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顺利完成应有的“自主发展”,就成为每位班主任不可忽视的话题。

在我看来,高中生的“自主发展”实质上是要解决“自我同一性”问题。作为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同一性”的本意是“证明身份”,即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同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在个体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会思考许多有关“自我确认”与“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

具体说来,高中生要实现“自主发展”,其实是要解决三个问题——1.我是怎样的人?2.我要成为怎样的人?3.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的整体活动构想,就将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

我是怎样的人?

作为所有后续努力的起点,学生初进高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我是怎样的人?”我主要安排了四组系列主题活动。

主体活动设计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这个活动大致应该在高一新生进校后半个月左右开始筹备。筹备期间,可以先做以下一些准备——1.请每位学生写一份自我介绍,至少包括5个优点、3个特点、1个缺点。2.请每位学生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写一份简介,要求一定要用具体的事例介绍孩子的至少5个优点和3个特点。3.如果方便,请学生邀请自己曾经的老师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通过尽可能具体的细节介绍自己的优点或特点。如果不方便,可以从学生之前的品德评语或毕业签订中寻找素材。4.请每位同学为同桌或同寝室的一位同学写一份简介,用具体的事例介绍他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筹备活动完成之后,班主任要进行大致的摸底,对一些可能的特殊情况要做预案。例如,是不是有特殊家庭的孩子,没有家长帮忙写简介?是不是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没有老师或同学愿意推荐?如果有,班主任要积极想办法请第三方或亲自为这些孩子写推荐信。

正式的活动既可以利用整块的时间开展,也可以利用零星的时间进行。但要保证两点:第一,要保证充分的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介绍。第二,在全体同学介绍完毕后,将所有资料都交给本人保管。然后,在主题班会上开展一个讨论——“在听取了别人对你的推荐之后,对照你自己的简介,你有什么收获或感触?”

例如,班里有个男孩,在认真聆听了母亲、同桌和初中班主任三方对他的介绍之后发现,原来在别人的眼里自己既有许多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聪明、懂事、善良、耐心,也有一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缺点——不善表达、不善体谅。当然还有一些特点——“思维跳跃”。当他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重塑自我”——强化他愿意被别人看到的优点;修正可能给他带来误解的做法或习惯;善用自己的“思维跳跃”的特点,把它用在理科竞赛上……如此,他就有了进步的方向。

是的,这个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主观我”和“客观我”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是认识自我的第一步。活动的第二个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只要愿意,特点都可以转化为优势”。这恰恰是悦纳自己的基础。也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全面地接纳自我,自我发展才成为可能。

主体活动设计2——适应环境,融入集体。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说,人只有在“安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才可能产生发展需要。当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内心的慌乱很大程度来源于自己的无所适从。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周围人的期望和底线在哪里?于是,我通过“我的班规我做主”的班规征集、讨论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安全感和方向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集体生日会”“班级之星评比”等小组创意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展示自我,迅速融入集体,带给学生更多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主体活动设计3——悦纳他人,学会交往。

进入高中后,学生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挑战——“他们内心渴望着与人交往,渴望得到来自他人(尤其是同伴)的关注、认同、支持和赞美,但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如何去争取、如何去把握、如何去调整?”此时,“人际交往辅导”就变得格外必要。高一阶段的辅导,应主要集中在“同伴关系”辅导方面。具体说来,我觉得有两个方法可以尝试——一是“校园心理情景剧”,二是组织“团体拓展活动”。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就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演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释放内心隐藏的矛盾与冲突,释放压力。剧中融入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及教育技巧,让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变化过程,领悟其中道理,从而使全体成员受到教育启发。

例如,下面是其中一个校园情景剧的片段——

女生小A和女生小B是小学同学,进入高中后,两人分到了同一个班级,不仅是同一个寝室的室友,而且还是同桌,在同学眼中,两人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次音乐课上,小A和小B原本要合作表演一个节目,但在曲目选择上发生了分歧,小A想唱的那首歌,小B不喜欢。

情境1:教室走廊上,小A拉着小B的胳膊来回摇动,“小B,就唱这首歌嘛!你一定可以唱好的……”小B皱着眉头,苦着脸沉默着。小A等了一会儿,“那就这么说定啦!我最爱你啦!”

情境2:教室走廊上,小A有些不开心地看着小B,“这首歌不好,那你觉得哪首歌好呢?”小B皱着眉头说,“我也想不好……”小A更不高兴了,“我找的歌你不喜欢,你自己又没意见!”

情境3:教室走廊上,小A认真地看着小B,“你为什么不喜欢这首歌呢?”小B皱着眉头,“歌是好听的,但我觉得我们唱不好,太难了。”小A想了想,“我是觉得这首歌喜欢的人一定很多,唱的不好也没关系。其实我对你很有信心的!”

……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提供的,只是最基础的剧本。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原有基础上自由发挥。表演之后,可以请演员谈一下自己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具体的心理感受,也可以请观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是的,相比于真实生活中的相处,“校园情景剧”的设置虽然是虚拟的,却能消减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表演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尝试、体验、实践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班主任可以根据经验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寝室内的常见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专题”,做成一个个“情景小品”,每周一个,每次表演10分钟,讨论20分钟。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讨论、不断思考、不断练习,成长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团体拓展活动”是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让学生在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体验个人潜力被激发和团队凝聚力提升的过程,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成长。例如,拓展活动“初识之美”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大家的生涩感,让成员进一步认识彼此,使班级气氛和谐融洽。拓展活动“越狱”,可以让学生在挑战中增加团队意识,学会交流与配合。是的,在“团体拓展活动”中,每位成员为了集体目标的达成,除了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探索精神之外,更强调与团队内的其他成员真诚交流、亲密合作。唯有彼此信任,不断鼓励,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也正是在这个类似游戏的过程中,每位成员实践了怎样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规则。同时,他们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沟通、尝试合作,尝试将个人特点与团队目标相结合。所有这些,正是高中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基础。

主体活动设计4——多管齐下,学法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很难想象,一位“不会学习”的学生会真的快乐。相对于初中的课程安排,高中的课程呈现出高难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相对于初中“填鸭式”的教学安排,高中生会拥有更多看似可以自由支配的“自习时间”。于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分配精力,将每天学到的大量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内化,再通过及时、有效的训练巩固提升,就成为每位高一新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陌生的学习环境、莫名的学习压力、波动的学习情绪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于是,及时的“学法指导”就相当必要。

具体而言,“学法指导”可以借由三方面的具体活动展开——

1.由任课教师主导的“学科园地”展示活动。术业有专攻,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任课教师。给每位任课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系统介绍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班主任随时关注本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醒任课教师经常更新自己的“学科园地”内容,并对“学习得法”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正面激励。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为任课教师留出专属空间,既肯定了老师的付出,又表扬了优秀的学生,可谓一举两得。

2.由高年级学长主导的经验报告会。在高一学生的心里,最信任的,其实并不是教师,而是同龄人,尤其是比他们大一届或两届的学哥学姐。对于高中的学习,相对于教师,他们有更真切的感受和更生动的表达。这时,如果能请到这些学哥学姐来到他们中间现身说法,一定能收到惊人的效果。班主任要做的,是要对这些请来的“专家”提出明确的要求。说什么?一定要导向明确;怎么说?一定要有所侧重。

3.由学生小组主导的互助学习活动。目前为止,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很多推荐,方法不一,侧重不同。在我的观念中,有几点原则必须坚持:其一,小组的组建必须由学生自愿,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但必须有明确的准入、准出制度。例如:若有人申请加入,必须全部成员同意方可。若要退出,提出书面申请即可。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自发的组建学习小组,才可能在后续的活动中保证每个组员的积极参与。那些暂时不加入的学生,也可以在日后的观望中,自行决定是否加入。真正的小组,给予了学生心理上的归属感,而进出的弹性,保证了学生的安全感。其二,小组的活动方式必须由学生自己决定,但必须遵守校级班规。规矩之内,自由翱翔。一开始,班主任可以建议每个小组每周活动一至两次。之后,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小组根据成员的需求,安排学习活动。只要在规则范围之内,活动的空间完全可以从教室延伸到图书馆,从线下延伸到网络。这在假期中尤其常见。例如,平日里,小组成员可以在约定时间和地点,共同完成英语听力训练。寒假中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软件进行英语单词的突破竞赛。其三,每个小组可以有不同的阶段目标,但必须定时展示达成情况。由于是自由组建,小组会呈现出很多个性化的特征。有些小组以寝室为单位,有些小组以学科为核心,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小组都必须为自己明确阶段目标,并定时展示达成情况。这里,班主任可以建议,目标虽然不一定是考试成绩,但一定要尽可能具体、可评价。例如,在下个月内保证小组成员语文默写全部过关。评价的主体除了组员之间,还应该包括第三方,如任课教师或家长。其四,小组之间可以互助交流,但在班级活动的大框架下必须有统一、积极的表现。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将各小组链接起来,启发他们进行小组间的互助交流,优势互补。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优秀小组的活动展示,请在学习上取得显著进步的小组介绍活动经验。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要保持平和心态,具体做好两件事:提供建议、给予激励。要相信,小组的组建与发展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动态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渐渐成长起来的。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在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初步适应了高中生活之后,第二个问题就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学生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恰恰是从“现实的我”迈向“理想的我”的第一步。这里,我主要安排了两组系列主题活动。

主体活动设计1——探索自我的可能性。

这个活动大致可以分散在一个学年内完成,具体包括两个部分——

活动1:对话自我——给自己的三封信。

第一封信大致安排在前文中提到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活动结束后的一周之后进行。找一节主题班会的时间,放上悠扬的背景音乐,发下漂亮的信笺,请每位同学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写完后,请学生亲手折好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瓶封存,承诺不会有人偷看,只是代为保存,毕业时会作为礼物还给他们。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唯有和过去郑重道别,才能真正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写信的本身,是学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他会开始认真思考“我是怎样一路走来?谁该对今天的自己负责?谁又该为未来的自己买单?”

当观察到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真正融入了新的集体之后(大致可以安排在顺利完成两次团体拓展活动之后),写第二封信的时机就差不多成熟了。这一次,我会选择另一首背景音乐,发下漂亮的信笺之后,在黑板上写上“写给现在的自己”。30分钟后,我会征求学生的意见,“有人愿意分享自己写下的文字吗?”也许会有,也许不会,但都不要紧。我依然会请学生将亲手折好的信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瓶里封存。

写第三封信的时机需要等待,一般应该安排在每位同学大致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大致的流程和前两次一样,这次的主题是“写给未来的自己”。

之所以安排学生郑重地给自己写这三封信,是因为时间上的“自我同一性”本身就包含着自己和他人对自我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认识。只有当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过去是怎样的,将来会怎样,并把这两者整合统一,才可能发现现实自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活动2:参照他人——“那些带给我感动和启发的人或事”。

这个活动建议可以和语文老师联手完成,活动的周期至少需要半个学期,最后呈现的形式很多,“分享演讲”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整个活动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名人传记阅读分享会”“个人偶像推荐会”“身边人访谈”。

“名人传记阅读分享会”部分,可以由语文老师主导,开列书单,推荐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供学生选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寻找传记中的主人公人生经历中的关键节点,关键事件,以及主人公的核心品质。

“个人偶像推荐会”部分,可以由学生主导,利用课余零散时间推荐自己喜爱的文体界或演艺界明星,并说出推荐的理由。

“身边人访谈”部分,可以作为假期实践作业布置给学生,由家长配合完成。这里的“身边人”,主要是指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平凡人群,包括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亲戚朋友、熟悉的邻居或社区服务人员等。在访谈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采访提纲,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主要围绕被访谈者的人生经历展开)。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求有完整的采访记录(可以是速记,也可以是录音资料),要求有正式的合影。在采访之后,要求学生写下访谈感想。

之所以安排这样的活动,是因为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探索自我”常常是从“追逐偶像”开始的。我们应该听一听孩子们介绍他们心目中的那些偶像,也许他们并不只是被光鲜的外表迷惑,每一种爱,都有原因。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可能的时候,将他们的视线做一番牵引——在古今名人的传记里,他们会发现每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有理由。在别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他们会印证那些无数次在书本上看到的道理。在对身边人的访谈中,他们会发现原来普通人的故事也有那么多精彩,也能带来那么多温暖和感动。是的,我们只是想要引入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更亲民、更具价值的榜样,作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参照。

学生会渐渐发现,每一个人的命运,其实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同一个时代、同样社会环境中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种种选择和决策而走向不同的方向。“选择”和“决定”如此重要,那么,我该如何选择和决策呢?

主体活动设计2——科学、理性规划未来。

这里的规划包括两个方面: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通常在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例如:社会的需求、个人的兴趣、可能的作为、拥有的资源等。所以,我们的活动就从这里开始。

活动1:“专业测试面对面”。

可以在校内专职的心理教师和校外专职的职业指导师配合下,为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测试,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测验(GATB)”“差别能力倾向测评(DAT)”等,以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与职业倾向。

活动2:“资讯解读,家长在线”。(www.xing528.com)

要做出明智的个人规划,除了要了解自身,还要了解社会——往远了说,五年之内、十年之内,这个社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人才有哪些具体的需求?往近了说,近三年内,我国高校布局会有哪些变化?我省的高考录取政策会有哪些改变?凡此种种,身处信息社会的我们必须敏感。然后,作为身处象牙塔内、背负着沉重课业负担的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事事皆知”。这时,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委员会”,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发动全体家长,在能力范围内,帮助我们自己的孩子,完成对最新高考政策以及未来若干年内的国家就业形势的信息收集、整合和解读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在“家校联系”和“班级宣传栏”等平台上推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作为示范,让家长和学生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信息?需要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之后,当有家长能够提供类似的信息给班主任时,班主任在审核、转发给全体家长时,要特别注明“某某家长热情提供”。一段时间后,良性互动已然形成,班主任便可以在家长中寻求更专业的资源对相关政策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学生和班主任搜集各种有用信息的负担,又可以让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唯有当学校、家庭和个人三方都真正理解了当下的高考政策与生涯规划的内涵,之后的合作才会更加顺畅。

活动3:“职业访谈”与“职业体验”。

必须承认,之前的两个活动,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听过再多道理,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还是无法真正与社会链接。于是,我会在高一或高二的寒暑假,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亲密接触,并在开学后的班会上进行图文并茂式的分享交流。这里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形式——一是深度采访几位你感兴趣职业的从业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了解他们工作中的甜酸苦辣。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亲身体验几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即便不能直接参与,也会因近距离的旁观,而产生更深的感触。当然,无论是从学生的安全考量,还是从平台和机会的争取,这里一定需要得到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我相信,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的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

活动4:毕业生返校时的双向座谈会。

每年的寒暑假前后,是毕业生回访母校的集中时段,他们可能只是回校探望自己曾经的老师,也可能带着就读高校的宣讲任务。这时,如果班主任能够提前给回校毕业生布置明确的任务,在他们回校时组织好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双向座谈会,相对于空泛的侃侃而谈,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我看来,双向座谈会常常围绕着“介绍”与“回答提问”两个环节展开,主要应该涉及以下内容——1.毕业生介绍自己现在就读的大学与专业的基本情况。高中生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大学专业排名、所在城市生活条件、学校所处地理环境、校园文化、寝室条件、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大学毕业生去向等。班主任要引导毕业生多介绍高中生关注的第二点,要进入该大学该专业所需做好的各项准备。在浙江省,由于新高考的制度改革,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对选考科目和成绩都有不同的要求。随着“自主招生”“三位一体”考试的全面铺开,这些对高考和大学有过切身体会的毕业生能提供的第一手信息实在太宝贵了。

活动5:限定时间,审慎思考,制定自己初步的人生规划。

在浙江省,通常在高一学年的期末阶段,便要求学生基本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以利于开展走班教学。所以,经过一学年的准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和家长在约定的时间内,经过审慎思考,制定自己初步的人生规划。为便于操作,我会提供这样的“思考路径”,请家长和学生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充分讨论,逐步达成共识——1.未来,你想在怎样的城市生活?2.未来,你想从事怎样的职业?3.根据自己理想的职业,你应该选择怎样的大学专业?4.这些专业,有哪些不同层次的大学可以选择?5.根据对大学及专业的选择以及个人的学习情况,你最终确定选择哪些学科作为选考科目?6.根据你了解到的高考政策,你最终怎样确定你的选、学考的时间节点?7.对照你的未来目标和整体现状,你现阶段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唯一”,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都知道,没有人可以按照着预设的计划走完人生。但是,只有确定了大致的目标,我们的努力才有抓手,我们的目光才有方向。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现实状况不断地调整,但最初的梦想一直都在。正是这种由远到近的推想,倒逼着学生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也正是在这个不断体验、思考、选择、取舍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成长。

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

当学生明确了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问题后,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怎样才能到达那里?”即“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

在我看来,这里可以安排两组系列活动。

主体活动设计1——自我管理训练。

活动1:时间管理训练。

对高中生而言,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提升自己学习效率最有效的途径。训练的过程大致分为三步——

1.在正式活动前一周,布置每位学生记录好自己的“一天时间安排”和“一周时间安排”。方式很简单,每天睡前,回想今天一天的时间到底用到哪里去了?记录一定要真实,越详细越好。如下表:

2.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案例分析,学会如何优化时间安排。

例:“小明的一天”(片段)——小明是高一的同学,今天早上6点就醒了,想早点起来去教室看看书,可又觉得6点40还要晨跑,再回来太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睡。结果起床铃打过了都不知道,醒来看看表,只有5分钟就晨跑了。他很快穿衣服洗完脸,一路狂奔到了操场,还好,没有迟到。跑步完了去食堂,足足排了15分钟的队才打到早饭。饭后到了教室早读,他发现自己不知该先看什么书,拿起英语课本觉得应该先看语文。拿起语文课本觉得还是该先看英语。拿起又放下好几次以后终于决定用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决定,那就是抛硬币。结果是先看语文。

这里,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小明在每个时段时间管理上的问题或漏洞,并提出优化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统筹安排时间?

例如,我们不难发现,小明早上的这个时段中有三段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早上醒来后,又睡了35分钟。食堂排队15分钟。早读时犹豫看哪本书10分钟。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如果要优化这段时间的安排,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做好规划,珍惜碎片时间。”具体说来,小明可以于每天6点准时起床,完成洗漱后,带着英语书去食堂买早餐。在等待食堂开餐的时间里,可以背英语单词。完成晨跑后,小明可以回教室享用早餐。早读之前的时间,小明可以按计划背诵历史考点。早读开始,小明可以开始读语文。

3.课后,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上周的生活记录,将最常进行的生活事项依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不同列在“四象限”表格上,借此发现自己在上一周的时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并鼓励学生张贴在班级的分享园地。

需要说明的是,是否将自己的时间管理表张贴出来,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每人每周至少分享一次。分享的时间应该至少保持21天,即习惯养成的一般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传授经验。同时,也要尤其关注那些不愿意分享的学生的时间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介入。

活动2:自控力训练。

对高中生来说,如果计划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自我期望过高;二是自控能力太弱。这时,我们要做的,除了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调整期望之外,就是帮助他们进行“自控力训练”。具体可以通过两个活动展开——

一是组织“再坚持一下”的小组活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在于无法坚持。这时,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罗列出自己觉得最难坚持的瞬间,如:长跑中极点到来的时刻、自修课想要放松的瞬间……然后,我请学生选择和自己具有相同烦恼的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外聘1~2位没有这方面烦恼的同学做督导,在一个星期之内争取帮助他们改进这种状况。我们的口号就是——“来!让我们再坚持一下!”一周后,全班一起进行反馈,给成功解决问题的小组颁奖,请他们介绍经验;为尚未成功的小组加油,为他们出谋划策。

整个活动至少坚持一个月,每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当活动结束之后,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继续坚持,也可以参与下一个小组,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这个活动,主要是想借助同伴效应,在互相的监督和鼓励之中,找到坚持的理由和力量。当学生在过程中有过哪怕一次成功坚持的经验,就会树立起战胜自我的信心。我们就可以继续鼓励他,“这次做得很好!下次能不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二是组织“学会拒绝,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如果你问一个学生,为什么没有完成原定计划?最常听到的理由往往就是,“临时发生了什么事,让我走了神,分了心,改了道,所以……”总之,不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就是来自内心的诱惑。

于是,引导学生学会拒绝,就成了自控力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个部分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班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组织讨论:“是什么在干扰我们的原定计划?”(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找到干扰源。)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无法专注?”(是外界诱惑太大,还是自己缺乏目标?是不会拒绝,还是不想拒绝?)3.组织讨论:“怎样排除干扰?怎样拒绝诱惑?”(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自己在面对干扰或诱惑时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措施。必要时,可以模拟情境,请学生练习应该如何思考和行动。)4.每人为自己设定一个“抗干扰”小目标,公示在家长群和班级群,记录实践体验。(请每位同学设定一个“抗干扰”小目标,如目标:控制周末上网时间为2小时。措施:请父母监督;固定上网时间并设定闹钟;将电脑搬出自己房间;为周末制订明确学习计划。)

需要明确的是,主题班会只是活动的第一步。我们不能指望依靠一次班会就能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但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主体活动设计2——情绪调节训练。

高中生作为青春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矛盾较多、情绪较不稳定的时期。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快速节奏,文化观念的多元碰撞,生活、学习的压力与挫折都可能使高中生产生种种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与生活、学习。所以,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进行“情绪调节”训练就变得特别必要。这里可以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协助,具体分三步完成——

活动1:“识别情绪”训练。

据说,人类的每种表情都是“特定部位肌肉的特定运动”的结果,所以人的情绪识别水平是可以经后天训练提高的。活动中,可以通过对不同表情图片的分析,让学生对人类表情产生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可以请学生进行角色情境扮演,在游戏中,可以增加学生对情绪的直接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识别”不只是对他人情绪的及时反应,也包括对自身情绪的及时觉察。对于高中生而言,显然后者更难。当他们遇到问题,觉得愤怒或者烦躁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可能——一是“所谓的理性思考”,即回想整个事件,找出引起自己负面情绪的原因。但这样的“思考”,除了让自己更沮丧或是更愤怒,对情绪的改变并没有帮助。二是“习惯性的逃离”,即遇到情绪问题,习惯于通过游戏、小说,甚至是学习来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手段。显然,这种逃避对学生长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我们提倡的“情绪觉察”,是对自己当下情感的自我认识。比如,在遇到一件不幸事件后,体验自己此刻的心情是微怒、生气还是悲伤。这种感受只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与事件也没有关系。“觉察自身情绪”的训练可以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感受上开始——“我的胸口觉得闷吗?我的脖子和肩膀是紧绷的吗?我的声音是饱满而洪亮或者是艰涩而微弱的……”是的,觉察自己情绪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暂停”“切断”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只是专注于自己身体的感受。这种训练只有在平时经常地练习,在关键时候才可能发挥作用。

活动2:“表达情绪”训练。

当我们掌握了识别情绪的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表达情绪的练习。第一步,练习“说情绪”,而不是“做情绪”。可以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说情绪”和“做情绪”的不同。

案例1:“某班有两位女生,小王和小唐同住一个寝室,关系非常好,平时吃饭、打水、自修都在一起。期中考试后,其中一位女生小王突然和另一个寝室里的学生熟络起来,吃饭、打水都会主动叫上她们。小唐看在眼里,心里很不舒服。时间一久,小唐觉得小王是在故意疏远她,每当看到她们在一起聊天都好像在说她的坏话,渐渐地小唐也就不理小王了……”

对于这个案例,可以请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如果你是小王,你觉得自己能否及时感觉到小唐不开心了?2.如果能,你的依据是什么?3.你能否理解小唐一开始时的“不舒服”?(培养学生“共情”的能力)4.在“共情”的基础上,请你代替小唐试着用“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的句式,描述自己在第一次看到小王和隔壁寝室的同学在一起亲密互动时的情绪。5.在“共情”的基础上,请你代替小王试着用“说事实、说感觉、说希望”的句式,描述自己在发现小唐不理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参与,并且请旁边的学生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指导教师可以在一边进行专业的点评和示范。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处于极端情绪状态时,要暂停情绪的表达。2.表达负面情绪时,真诚并不代表肆意发泄,“就事论事”是基本原则。3.表达情绪时,场合与时机的选择特别重要。一般来说,对方在专注、相对没有压力和疲倦的状态下会比较容易理解你的表达。4.一般来说,在不满情绪刚刚萌芽的时候,可以用幽默的态度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但在负面情绪比较明显的时候,建议明确说明导致这份情绪的缘由,以加强对方了解因果关联性,并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5.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不要把对方当成是自己情绪问题的症结。在表达时,不要做评论式的人身攻击,只要客观地描述,这样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又能避免刺激对方。

几次练习之后,相信学生无论在情绪的表达还是沟通的技巧方面,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活动3:“处理情绪”训练。

排除一些偶发事件,高中阶段,学生最常出现负面情绪的根源大约就是三种——孤独、挫败、焦虑。伴随着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快速发展,高中生的“孤独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常常觉得“我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真正理解我”。而在整个高中阶段,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挫败感和焦虑感便随之发生。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处理这一类情绪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班主任往往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在关键节点,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化解群体性的负面情绪。这里的“关键节点”,是指高中阶段的某些特殊时刻。例如,新班级刚组合时,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孤独感的时刻,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集体活动,如:登山、拔河、趣味运动会等。在这些轻松、有趣的集体活动中,学生会迅速熟悉起来,也会在新集体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人和事。再如,大型考试之后,往往是学生“挫败感”集中爆发的时间节点。这时,除了与学生单独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合唱、班级长跑等形式,帮助学生宣泄压抑的情绪。当然,合唱曲目要精挑细选,长跑在形式上一定要有创新……只要稍微用些心思,一定会收获许多惊喜。

2.捕捉时机,通过系统的不同形式的人际交往指导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网。如前文所说,在高中的不同阶段,人际交往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高一阶段的辅导,主要集中在“同伴关系”辅导方面。高二阶段,则应有意识地开展“异性交往”辅导。除此之外,每年的母亲节、感恩节前后,也是“亲子关系指导”的好时机。在“亲子关系”指导中,我们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1)请孩子和父母就同一个话题给对方写一封信,并在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班会课上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信进行交流。信的话题可大可小,但一定要让双方都有话说。比如,“妈妈,请相信我……”与“孩子,我为什么总是不放心……”(2)找到双方常常出现矛盾的点,利用家长会和班级例会引导双方分析在沟通方式上各自可以做哪些改变?例如,“孩子在家究竟应不应该锁上自己房间的门?”“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我说学校的事?”(3)通过班级微信群,定期向家长推送关于青春期家庭教育的文章。(4)组织学生在假期探访自己的祖辈,教会祖辈一项新技能(如使用微信等),并以“有一天,我会长大,你会老……”为题,写一篇探访手记。(5)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亲子两日游,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布置一些需要双方共同配合完成的任务,增加双方深度交流的机会。(可以借鉴“爸爸去哪儿”)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活动并不需要一起完成,可以在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慢慢推进。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他们彼此沟通、增进理解;班主任的作用主要是两个:一是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二是及时给予双方沟通技巧方面的指导与引领。

3.指导学生运用情绪调节的“ABCDE”技术,不断进行情绪调节的训练。利用艾利斯的“ABC”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运用“ABCDE”技术完成情绪的调节和转化。例如下面的案例——问题情境A:我在食堂遇到同桌时,对方没有跟我打招呼,反而跟别班的同学有说有笑。不合理观念B:我们是同桌,他看到我却没有反应,一定是对我有意见,有想法。说不定就是觉得我的成绩不好而看不起我。不良情绪或行为反应C:敌意、郁闷、失望、愤怒,不想再和他同桌了。尝试反驳不合理观念D:(1)同桌视力不好,食堂那么多人,也许是没看到我呢?(2)就算他看见了我,没和我打招呼,就一定是对我有意见吗?(3)他怎么知道我的成绩不好呢?不是还没有考试吗?(4)就算我成绩不好,但朋友之间的感情真的会因为成绩的好坏带来影响吗?(5)他没有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不是也没有主动跟他打招呼吗?重建合理信念,完成情绪改变E:如果我继续坚持这个信念,我会更难过。为什么要这么执着于一件小事呢?干脆待会儿见到他之后,我直接问问他刚才在聊什么高兴的事情吧。

当然,这样的训练若要收到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一旦学生有了“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的意识,也就是学生即将成长的信号。而当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不断在生活、学习等不同领域反复实践着如何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处理情绪,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发展。

是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其实我们一直在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也一直是我们众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今天,国家之所以郑重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其实只是为了在概念上完成与国际的接轨,只是为了带领我们对一直以来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走心的梳理、系统的架构与科学的规划。

对于一名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高中三年绝不仅仅意味着完成升学任务,这会是他“自主性”快速发展的关键三年。在这三年里,他将初步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在这三年里,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他都会尝试着解决一些“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在这三年里,他都在面对着“如何学习”与“如何生活”两大基本问题。

是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主动思考——怎样在“核心素养”的科学架构下,将平日里一直在组织开展的那些随机的、零散的、个人的活动整合起来,做出一套系统的总体规划。是的,只要我们愿意主动思考,一定能借着“活动”这个最有效的载体,带领我们的学生在人生中最闪亮的三年,不断探索,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