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翻转课堂学习理论的掌握20世纪60年代,通过对以前的学习能力提出异议进而掌握学习理论被提出。根据对学习理论的掌握情况,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提高了很多。教师根据课前了解到的学生微课信息做有关方面的教学方案。

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

(一)泛在学习理论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同样的学习模式也在相应地不断变化,从刚开始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后来又出现移动学习(M-learning),现在,最先进的泛在学习(U-learning)又浮出了水面,比前两者更深入,更有研究价值。

近几年,泛在学习(U-learning)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甚至很多国外的学者们也在使用及研究这种学习模式。泛在学习主要是学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不断积极地运用广泛的计算技术来学习多种丰富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是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深入化和广泛化。泛在学习的使用范围是无限制的,它可以不受任何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来开放灵活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活到老学到老。

有很多学者在理解泛在学习概念的时候认为其与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有联系,并觉得泛在学习概念是在泛在计算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1988年,学界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再次进行深刻的研究,最后得出了“泛在计算”这一对人们影响最大的看不见东西的概念。之后,泛在计算技术不断在教育界深入发展,以至于深层化的泛在学习诞生了。从此,泛在学习在泛在计算的影响下让个人的学习活动不断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整合总结,泛在学习主要分为以下5个特点:

(1)泛在性。学者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下来泛在性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

(2)可获取。学者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在所有地方追寻自己的学习资源。

(3)交互性。在学习过程中,学者们可以不断与教师及专家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来实现共同进步。

(4)教学行为的情境性。通过把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相结合,让特定的知识问题在这种情景下很容易被发现。

(5)关注现实问题。学者们在泛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他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得以有效地处理,并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跟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迅速发展,学习的方式也是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泛在学习,并也向未来的方向不断前进。泛在学习不管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都可以被学者广泛地运用与学习,具体来说,通过现在的信息技术在网上开设微课的方式,让更多的学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等通信方式下载并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翻转课堂学习理论的掌握

20世纪60年代,通过对以前的学习能力提出异议进而掌握学习理论被提出。人的学习能力从出生开始就有不同的差异,从正态分布分析,大多数学生的能力都处于中间档次,有少数学生处于高能力及低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智力测试的方法来预测学生成绩的好坏。许多个别差异的学生并不是真的个体所固有的,而是偶然的。由此可见,学生只要有合适的条件,都能学会他们想学习的知识。(www.xing528.com)

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学习时间与学习速度是有区别的,同时学习时间与学习速度是可以后天调整的。学习程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学生实际所用的学习时间与掌握吸取该学习的成果所需的时间的函数,即

学习程度= f(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需要的时间量)

学生要想充分地吸取知识,就要把自己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加以延长并充分利用起来。

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在接受新事物之前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产生共鸣,还有少数原因是教学质量与学生之间没有确切地融合。经过大量实验验证,个别教学是最为理想的方法,但由于资源高校有限,因此暂且无法推行个别教学模式。教师按照章节顺序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模块,以学生掌握的教育目标理论为基础,设计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之后适当地布置一些测试性题,不断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时对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师可以因人施教,因为每一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了整体教学的进度,通常是群体教学,往往忽略了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与否。而当下网络时代教学恰巧克服了这一弊端,翻转课堂把个性化学习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根据对学习理论的掌握情况,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时,在上课前学生自己可以先在微课上简单地学习基础知识并了解观看微课的时间与频率,然后,教师通过这个模式能够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加以正确的辅导。教师根据课前了解到的学生微课信息做有关方面的教学方案。通过这种模式学习以后,学生积极主动去自主学习,对学习的态度有很大的改变,知识的掌握度必定增高。

(三)ARCS动机设计模式

ARCS动机设计模式是在动机—成绩—教学影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模式认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个要素: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将四个要素首字母组合在一起便是ARCS动机设计模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动机策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按照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应该唤起并维持学生的对学习活动的注意;然后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他自身密切相关,建立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切身性;接着要使其觉得有能力完成任务,使学生产生并维持对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学生获得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意感与成就感

(1)唤起注意力。只有注意力被充分唤起,才能让新的刺激进入学生的意识阀。教学活动展开的第一步就是激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当教育者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好奇,将他们的注意力有意或无意地指向学习活动。

(2)提高切身性。当认知好奇心被唤起后,学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就是切身性的问题。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参与的学习活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学生的动机水平就会提高。当学生意识到如果他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可以得到教师与家长的奖励时,这种带功利性质的属于目的指向的切身性;而有的学生会对小组活动之间的协同合作情境或组间的竞争机制所吸引,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更感兴趣,这属于过程指向的切身性,这种切身性常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

(3)增强自信心。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对成功的期望是影响自信心的三个重要因素。人们认为成功需要一些必要的能力才可以实现,当人们认为他们自己拥有这些能力时,动机就可能会被激发,这是能力知觉对自信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总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当人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对后果产生影响或者改变后果时,他们对行为的自信心将会增强,这是控制知觉对自信心的影响。对成功的期望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学生认为他不可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他就会选择放弃,即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引起并得到维持,切身性得到体现。

(4)获得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意感与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包括自然的结果、积极的结果、公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