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理论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理论探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科医师以及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其关于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自我”统一和情感的作用,主张个体人格健康发展,必须完成此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理论探究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科医师以及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其关于青春期青年期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自我”统一和情感的作用,主张个体人格健康发展,必须完成此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青春期(12~17岁)

从青春期个体的特点来看,一方面,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新形象,此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此理论可以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2.亲密对孤独的冲击——成年早期(18~25岁)(www.xing528.com)

埃里克森认为,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前提是,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在将个体自我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后,两个个体间才能产生亲密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大学生中,恋爱比例达63%以上。有的学生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中若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这种观点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所以许多大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恋爱。

那么,谈恋爱就意味着获得亲密、避免孤独感了吗?或者说谈恋爱是避免孤独感的唯一途径吗?研究者发现,大学舍友间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其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可以推测:若尚未谈恋爱的同学与舍友的关系比较亲密,对大学生活适应良好,那么其同样可以避免孤独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