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英才马世龙:提升乡青稞质量达90%

乡土英才马世龙:提升乡青稞质量达90%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有这一变化,37岁的回族农技员马世龙贡献不小。现在这个乡青稞优良面积达90%,马世龙和他的80多户良种联系户立了头功。在大多数农户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贫困地区,“能人”的辐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乡土英才马世龙:提升乡青稞质量达90%

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首先是粮食的贫困。而粮食生产一方面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均只有一亩多的耕地,另一方面耕作技术落后,化肥农药、机耕、机播、良种等现代化增产措施普及率很低,造成在同等的自然和耕地条件下,因科技投入的不同,农户之间粮食的产量相差很大。临夏州委政策研究室曾对不同地区14个乡的411个农户进行调查,平均粮食亩产194公斤,其中225公斤以上的高产户占20%,平均亩产156.5公斤。175公斤以下的低产户占24%,平均亩产149公斤,高产户与低产户平均亩产相差107.5公斤。

如何在这一地区推广农业科技?除了已经实施的科技人员包乡、包村的承包措施外,针对这里教育文化落后的现状,更应启动土生土长的回乡知识青年、复转军人等农村“能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成效。

与记者走访的绝大多数愁眉苦脸的贫困户不同,临潭县卓洛乡的情况令人鼓舞: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这个以回族藏族为主的乡,群众种的是青稞,吃的却是白面。全乡436户人家,有130多户从事经商贩运,他们把本地的青稞贩运到西藏和甘肃、四川藏区,为大家收购回来小麦大米。能有这一变化,37岁的回族农技员马世龙贡献不小。

这里群众起初连化肥都不接受,乡上免费给一个队一袋化肥,群众担心干部来了强行撒进地里,要么倒进河里,要么藏进窖里。马世龙看到后二话不说,用一袋化肥在自家地里分三块试验给大家看,结果施了15公斤,7.5公斤化肥的青稞,高度比未上化肥的高出20厘米、10厘米,亩产分别为260公斤,205公斤,167公斤。不用动员,第二年就有55户农民自觉使用化肥。连续施用几年化肥后,土壤出现板结,马世龙又摸索出按比例施油渣、化肥、农家肥的经验,而且达到用秤称量的精细地步。这位朴实、憨厚的农民农艺师向记者准确地道出他的高产施肥数据:“阳山地施11.5公斤磷二铵,8.5公斤尿素,15公斤油渣,阴坡地只施12.5公斤磷二铵,7.5公斤尿素”。(www.xing528.com)

青稞是这个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地方的主要作物,本地品种在肥料足、不倒伏的情况下,亩产最多150公斤。马世龙从外地兑换来穗头大、抗病抗倒伏、秆子粗的“肚里黄”新品种,在自己的地里高价试种,成功后平价兑换给群众。1991年他种了7.5亩青稞,亩产330公斤,全乡最高,比贫困户高出近1倍,比普通农户也高50多公斤,2500多公斤良种青稞被群众一抢而光,他只好用群众换给他的较差的青稞换小麦吃。现在这个乡青稞优良面积达90%,马世龙和他的80多户良种联系户立了头功。

在大多数农户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贫困地区,“能人”的辐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推广农业科技如此,发展养殖业、乡镇企业更是如此。

(新华社1993年第8期调研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