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门农业发展带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鱼米之乡闻米吃

江门农业发展带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鱼米之乡闻米吃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著名侨乡江门市却没有这种困窘。江门,不仅是“金三角”珠江三角洲粮食调出最多的地方,更是广东省数一数二的产粮大市。鱼米之乡有米吃,带来了畜牧业、水产业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江门展示的却是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4.3%,农业总产值则递增10%。江门市7个县级市(区),个个在粮食增长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支柱工业,实现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江门农业发展带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鱼米之乡闻米吃

二、三产业如奔驰列车滚滚向前,农业却如蹒跚老牛步履缓慢。这一反差强烈的发展矛盾,使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昔日农业较为发达的“鱼米之乡”,近年来粮田减少,产量下降,陷入“无米吃”的尴尬境地。

广东著名侨乡江门市却没有这种困窘。这个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的地级市,在二、三产业迅猛发展中,农业和粮食生产没有像沿海地区不少地方那样萎缩和下降,而是获得稳定的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珠江三角洲可谓一“市”独秀,继续保持着广东省产粮大市的重要地位。

且看数字:1978年与1994年相比,江门市粮食亩产由172公斤提高到338公斤。粮食总产由110万吨达到135万多吨。全市365万人,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比广东省人均占有量多100多公斤。全市粮食产需处于“总量平衡有余,品种有进有出”的水平,所产稻谷除满足本市人口口粮、种子及外地民工流动人口消费外,每年还调出25万吨左右。江门,不仅是“金三角”珠江三角洲粮食调出最多的地方,更是广东省数一数二的产粮大市。

1995年,全市早稻面积又比去年增加1.5万亩,达到177万亩。全市到处可见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稻田。记者慕名到台山市都斛镇查看国务委员陈俊生称誉的“广东第一田”,但见这片由广东省省长朱森林、副省长欧广源亲任总指挥的10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连片无垠,长势喜人。科技人员告诉我们:1994年示范田两造(早造、晚造两季)亩产达到695公斤,比大田单产增40—100公斤。今年早稻丰收已成定局。

鱼米之乡有米吃,带来了畜牧业、水产业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4年,江门市上市生猪128万头,鸡、鸭、鹅“三鸟”近7000万只,水产品近30万吨,水果近10万吨,蔬菜84万吨,全市农业商品率已超过80%。许多农民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改写了“无工不富”的“定律”,走出“务农大发”“种粮致富”的新路。侨乡台山市2000多户种植、养殖或种养结合的规模经营农户,年收入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元。一些承包几十公顷耕地、鱼塘的农民,早已“富甲一方”。(www.xing528.com)

199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46元,比上年增收20%。

在不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二、三产业红红火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冷冷清清成为鲜明的对照。江门展示的却是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4.3%,农业总产值则递增10%。1990年以来,全市农业与工业的增长速度,按当年价匡算平均保持在1:2.3左右。199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91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占了一半多;地方财政收入1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35%,提前一年实现“八五”计划指标。所辖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市,均跨入全国“小康”县(市)行列。开平市不仅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每年上调7.5万吨,而且乡镇企业大发展,仅从事建筑业的就有7万人,1994年工程总量达16.8亿元,成为著名的“建筑之乡”。江门市7个县级市(区),个个在粮食增长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支柱工业,实现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新华社广州1995年6月27日电;《新华每日电讯》6月28日;此篇与雷仲予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