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门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整体经济观点

江门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整体经济观点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门市能有“工业兴旺,农业红火”的另一番情景,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整体经济观点看待农业、经营农业。有了这一认识,江门搞开发区、办工业、建住宅小区,大都是利用公路沿线的荒山,尽可能避免占用耕地。江门市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观出发,提出发展城市绝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确立二、三产业向中小城镇集中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形成城乡经济拉通联动的新格局。

江门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整体经济观点

“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切实加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处理三大产业关系的正确方针,近年来却在不少地方变了调、走了样。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在单纯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的驱动下,热衷于工业、商业项目,致使房地产、开发区高“热”不退,而社会效益大、比较效益低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却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副业”,冷冷清清。

江门市能有“工业兴旺,农业红火”的另一番情景,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整体经济观点看待农业、经营农业。其最可贵的一点,是他们在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三不牺牲”的指导思想。

发展工业不牺牲农业。市委书记古日新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好像一栋高楼,从基础到上面的几十层是一个整体,上面的看得见,下面的基础则看不见。但基础支撑着整个大楼,楼越高,基础越要牢固,不然总有一天要倒下来。”

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关键是确保耕地,而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占用在所难免。但江门对耕地性质的改变十分谨慎,所有用地均由一把手把关审批。

1992年,房地产、开发区“热浪”袭来,处在珠江三角洲黄金宝地的江门,首先受到冲击。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江门也冲动过,但争论的结果,大家的认识统一到一点:“卖地,那是用后代的钱。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后患。”有了这一认识,江门搞开发区、办工业、建住宅小区,大都是利用公路沿线的荒山,尽可能避免占用耕地。全市共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3万多个,面积220多万亩,超过省政府下达指标2.7万亩。

统计表明:1983年以来,江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54万亩,其中坡地退耕还果20万亩,低洼、冷浸田改挖鱼塘18万亩,国家建设征用耕地5万亩,其他占地10.9万亩。据1985年至1993年三年间对比分析,江门耕地调减速度比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平均低2个百分点。(www.xing528.com)

发展多种经营不牺牲粮食。在不少地方,一讲到调整生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内部的结构,就是砍粮食面积。江门则不然,他们不是通过挤占粮田来发展多种经营,而是把眼睛主要盯在荒山、荒坡、荒水、滩涂上,积极开发农业后备资源。

1983年至1994年,全市累计新开垦耕地16万亩,不少地方出现了“山上一片林,山腰一片果,山脚一片塘,塘头一栏猪,塘外一片田”的立体农业景象。耕作制度由原来的“稻—稻—麦”变为“稻—稻—菜”,发展冬种蔬菜63万多亩。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用地比例调整到61:39的水平,既确保了粮田面积,又使农民通过多种经营增加了收入。

发展城市不牺牲农村。江门市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观出发,提出发展城市绝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确立二、三产业向中小城镇集中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形成城乡经济拉通联动的新格局。市里为此花大力气抓交通通信建设,先后投入19亿元巨资扩增了总容量30多万门的电话交换机,对境内2200多公里公路进行改扩建,实现了公路水泥化,省道、国道无渡口通车,将城市与农村连成一体。

在此基础上,以小集镇为中心,让工业上山坡,集中连片发展,既产生了聚集效应,又避免了二、三产业发展过于分散和占地过多的弊端。城市打开大门,吸纳农村能人进城办厂、开店,发展第三产业。到1994年,全市93个乡级单位全部撤乡建镇,大多数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一亿元,最高的已达30多亿元。1990年以来,江门城乡经济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同步增加,比例一直保持在1:2.4左右。

新华社广州1995年6月28日电;《新华每日电讯》6月30日;此篇与雷仲予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