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农业到工业的转变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农业到工业的转变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从此,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农业到工业的转变

1.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的石器时代畜牧业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商业逐渐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一时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商业开始独立出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18世纪60年代,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从此,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接着在20世纪初又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表现在铁路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社会分工也进一步向深度发展,表现为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在石器时代之前,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直接取自自然的天然工具,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没有社会分工。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经过加工和制作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部门。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金属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冶炼、工具制作成了新的产业部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部门又独立出来,形成了又一新的产业部门。同时,手工业部门也出现了分工不断深化的现象,制盐、制酒、丝绸、棉纺等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细分产业。在机器时代,机器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人类新的生产工具。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发展。20世纪初,以钢铁、铁路、石油、化学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又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产生了一批新的产业部门。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掀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高潮,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各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新的产业部门大量涌现出来。可见,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3)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历史阶段,社会分工以一般分工为主导形式。这种分工形式只能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分成比较简单的大类,例如农业、工业等,形成产业的第一层次。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特殊分工成为主导形式。这种特殊的分工在第一层次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细分,例如将工业细分为基础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业种,这些大类下的业种构成产业的第二个层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产业不断出现,特殊分工的主导形式不断复杂化。这种特殊分工在第二层次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例如将制造业细分为食品、纺织、造纸、化工、制药、冶金机械等业种,形成产业的第三层次。这样,产业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直至不能再分为止。

(4)产业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扩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外延则不断扩展。产业的含义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再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各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产业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也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部门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也包括非物质资料部门(服务、信息、知识等)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不仅包括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甚至文化教育等部门。

2.学科领域

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组织理论(www.xing528.com)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2)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对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3)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较产业结构理论而言,它更广泛细致地用精确的量化方法来研究产业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属于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部分。产业关联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方法解决。

(4)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5)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产业发展规律主要是指一个产业的诞生、成长、扩张、衰退、淘汰的各个发展阶段需要具备一些怎样的条件和环境,从而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

(6)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纵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从横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