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与微生态:胃肠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与微生态:胃肠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遗传学机制基本被阐明,该病的发病率的上升说明环境因素可能在疾病的流行上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Hp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发生呈负相关。此外,还有2篇报道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微生态。以上这些研究都显示了链球菌在正常受试者中比食管炎症者高,活动性EoE患者与正常人的食管黏膜微生物群也不同。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与微生态:胃肠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是一种慢性抗原介导的免疫紊乱,当前的病原学研究提示食物或者环境变应元触发一种Th2-介导的应答反应导致食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Dellon et al,2014a)。尽管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遗传学机制基本被阐明,该病的发病率的上升说明环境因素可能在疾病的流行上发挥重要作用(Dellon et al,2014b)。细菌等微环境因素的作用目前也正在被研究。已有研究发现Hp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发生呈负相关(Ronkainen et al,2007)。然而关于微生物群在EoE发病作用中的研究数据有限。

2015年Benitez等人报道了儿童EoE的食管微生物组情况。该研究主要是分析EoE患病儿童及非EoE儿童的口腔及食管微生物组的区别(Benitez et al,2015)。一共纳入33名EoE患病儿童,其中18人处于疾病活动期(即嗜酸性粒细胞≥15/HpF),15人是饮食治疗后的非活动期;纳入35名非EoE作为对照组。收集口腔拭纸和食管黏膜并保存在-80℃液氮中,试验方法采用16SRNA测序技术。该研究有几项重要发现,EoE患者与非EoE对照者的食管黏膜菌群存在差异,活动性EoE患者中变形菌(奈瑟球菌属和棒状杆菌属)增多,而非活动性EoE对照组链球菌和奇异菌属更多。再次,饮食干预对微生物组并无全局性的影响,但是在一些再次加入食物的病例中,Granulicatella和弯曲杆菌属更常见。该文作者推断,儿童EoE食管微生物组有不同于正常人的特征,尤其是活动期,而且饮食改变并不会改变食管菌群组分。此外,该研究也发现口腔及食管样本的菌群有很大区别,厚壁菌门中的梭菌属、真细菌属、巨球菌属、Moryella在食管黏膜中更普遍。而有些菌群与样本部位无关,如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成员。尽管口腔和食管微生物组菌有不同,但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

此外,还有2篇报道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微生态。Harris等人利用食管线串试验(esophageal stringtest)分析了70个儿童和成人样本,11人为活动性EoE,26人为EoE治疗后缓解的患者,8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2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Harris et al,2015)。他们发现在对照组中,正常人的链球菌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相比明显增加,而活动性EoE病人的嗜血菌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此外,与正常对照相比,所有的EoE受试者细菌种类、丰度均增加,而且有趣的是,食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并不影响微生物组的检测。另一项较小样本的研究显示,活动性EoE病例与对照组相比,拟杆菌属是增加的。(www.xing528.com)

以上这些研究都显示了链球菌在正常受试者中比食管炎症者高,活动性EoE患者与正常人的食管黏膜微生物群也不同。这些研究的样本量都不多,且只描述了菌群变化与食管黏膜状态的关系,这种微生物改变到底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还是结果不得而知。EoE能降低食管的顺应性,导致食管纤维化及狭窄,并且能改变其运动性,我们自然可以推测EoE本身就能造成食管微生物群的改变,将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此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如胃和结肠的微生态对EoE的发病是否发挥一定作用也值得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