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洁净之究竟:雅玩集、溪山琴况

洁净之究竟:雅玩集、溪山琴况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滓弗留,止于至洁之地:此为严净之究竟也。指既修洁,则取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宋·黄榦《黄勉斋文集》第四卷:“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李书成《学生之竞争》:“加之数十年陶熔于宦海,养成一种柔滑狡狯、麻木不知痛痒之性质。”

洁净之究竟:雅玩集、溪山琴况

贝经云:“若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而坡仙亦云:“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未始是指,未始非指,不即不离;要言妙道,固在指也。

修指之道,繇于严净,而后进于玄微。指严净,则邪滓不容留,杂乱不容间;无声不涤,无弹不磨,而祗以清虚为体,素质为用。习琴学者,其初唯恐其取音之不多,渐渐陶镕,又恐其取音之过多。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滓弗留,止于至洁之地:此为严净之究竟也

指既修洁,则取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本于指;欲修指者,必先本于洁也。

【注释】

①贝经:《贝叶经》,佛经

②坡仙:即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③“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自苏轼《与彦正判官》:“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令其侍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试以一偈问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

④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宋·黄榦《黄勉斋文集》第四卷:“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⑤要言妙道: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宋·辛弃疾《六州歌头·属得疾小愈困卧无聊戏作以自释》词:“口不能言臆对,虽卢扁、药石难除。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

⑥修:修治,磨炼。

⑦繇(yáo)于:通由,由于。

⑧玄微:深远微妙。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下》:“(佛)有经数千万……世俗之人以为虚诞,然归於玄微深远,难得而测。”

⑨滓(zǐ):污垢,这里指混乱的声音。

⑩间(jiàn):夹杂。(www.xing528.com)

⑪涤:清除彻底。

⑫祗以清虚:弹琴时内心清净虚明。体:本质。

⑬素质:指的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这里指的是质朴纯净的音质。用:表现。

⑭陶镕:亦作“陶熔”。陶铸熔炼,比作培育,练就。前蜀杜光庭《亲随司空为大王醮葛仙化词》:“臣曲荷陶鎔,实深造化,唯虔祷祝,少答恩慈。”还用来比喻沉浸和影响。李书成《学生之竞争》:“加之数十年陶熔于宦海,养成一种柔滑狡狯、麻木不知痛痒之性质。”

⑮因:从,顺。

⑯究竟:佛教语,犹言至极,佛典里指的最高境界。《妙法莲华经》:“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⑰希:希微。

⑱永:长远,悠长。

⑲本:以……为本。

【译文】

佛经上说:“如果没有妙指的话,是不能发出精妙的音乐的。”苏轼也说:“如果声响是从手指上发出来的话,但是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其实声音的来源不一定是手指,也不一定就不是手指,两者之间的关系谁不即不离的;其中肯的道理,还是在手指上的磨炼。

修炼下指之道,首要的条件要能够让指下所出之音能够严肃干净,然后才能进入深远微妙的境界。手指干净严肃,则混乱的声音就能够被去除,不会掺入任何杂乱之音;弹奏出的每一个声音都经过严格的磨洗,能够完全做到内心清虚明净,指下质朴纯净。学习弹琴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很怕取音不是很多,经过渐渐的磨炼之后,又害怕取音会过多。从有到无,从多到少,就会慢慢变得一尘不染,没有一点杂质,直到达到至洁的境地:这就是严净的最高境界。

当指法练就到洁净之后,取音就会变得希微精妙;取音越是希微,乐曲中的意境就越是悠远长久。所以我说:“想要修炼精妙音乐的人,要以指为本,想要修炼手指,就必须先从洁净的出音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